You are on page 1of 392

打造公民媒體

輔大《生命力》新聞團隊的行動研究

陳順孝 著

2007 年 7 月

輔仁大學出版社
打造公民媒體 i

目 錄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緣起 .......................................................................... 2

第二節 什麼是公民媒體? .................................................. 7

第三節 為何打造公民媒體? ............................................ 16

第四節 如何打造公民媒體? ............................................ 21

第五節 本書架構 ................................................................ 33

第二章 開放組織裡的互動學習 ...............35


第一節 導論 ........................................................................ 36

第二節 組織結構 ................................................................ 40

第三節 運作流程 ................................................................ 48

第四節 結論 ........................................................................ 62
ii 目 錄

第三章 網路平台上的混搭實驗 ...............67


第一節 緣起 ........................................................................ 68

第二節 新聞網站的研發之路 ............................................ 70

第三節 WEB2.0 蘊含的架站資源 ...................................... 78

第四節 用 WEB2.0 資源打造新聞網站 ............................. 88

第五節 結論 ........................................................................ 95

第四章 集體報導中的新聞意理 .............105


第一節 緣起 ...................................................................... 106

第二節 公益新聞 .............................................................. 107

第三節 公共新聞 .............................................................. 112

第四節 公民新聞 .............................................................. 118

第五節 結論 ...................................................................... 123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127


第一節 導論 ...................................................................... 128
打造公民媒體 iii

第二節 編寫方針的建構 .................................................. 130

第三節 編寫方針的實踐 .................................................. 144

第四節 多樣文體的實驗 .................................................. 174

第五節 結論 ...................................................................... 179

第六章 結 論 ...........................................183
第一節 序言 ...................................................................... 184

第二節 行動研究成果 ...................................................... 189

第三節 新聞教育的新思維 .............................................. 200

第四節 新聞傳播的新方向 .............................................. 204

第五節 研究侷限與未來走向 .......................................... 219

參考書目 ...................................................223

附錄一 《生命力》發展紀要 .................247

附錄二 《生命力》實習學生的評鑑......261
iv 目 錄

附錄三 《生命力》畢業學生的反思......287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301


打造公民媒體 1

第一章 導論
2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緣起

一九九二年,我在一家報社擔任編輯,這家報社計畫發動大
規模行銷活動,在內部文件上詳細分析營運狀況和行銷目標。文
件透露:當時讀者教育程度以高中居多、國中次之、大專再次之,
月平均收入以二萬元以下居多、二至三萬元次之、三至五萬元再
次之;而報社的行銷目標是:「拓展中產階級讀者」,主要訴求大
台北地區,希望一年內增加五成到一倍的發行量,以此強化廣告
主和代理商認同感而增加廣告量。換言之,就是希望吸收都會的、
中產階級讀者,提高讀者學歷、所得的平均值,以此來爭取更多
廣告主的青睞。

連續幾波的行銷大為成功,報社也同步改版,擴增財經、資
訊、生活版面來吸引中產階級,發行量和廣告量隨即扶搖直上。
我看著報社規模和影響力與日俱增,自己的薪水也水漲船高,但
成就感卻沒有失落感來得大。因為報社爭取都會、中產階級過程
中,刻意忽視的低學歷、低所得階層和非都會區,正是我所出身
的階級和區域,是養育我、栽培我的父母和多數親友所屬的階層
和區域。

報社的做法不能算錯,作為需要數十億資金才能創辦的商業
媒體,吸引高學歷、高消費力讀者來增加影響力和收益,本就是
維持生存、將本求利的主流策略(Doyle,2004);然而,在商業
邏輯運作下,低學歷、低所得、非都會區以及其他弱勢族群的傳
播權利,又該由誰來照顧?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宣示的「人人
打造公民媒體 3

有……通過任何媒介……尋求、接受和傳遞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聯合國人權處,2007.04.04),又該由誰來落實?

當時,我不僅編報,也以在職生身份攻讀碩士學位,並以技
藝教師身份在輔仁大學兼課,為了研究和教學,大量閱讀國內外
新聞傳播研究報告,特別留意傳播權利相關議題;我從文獻中漸
漸理解到:弱勢族群傳播權利不彰問題,比我個人經驗到的還要
複雜,國內外一直有許多新聞傳播學者在探討這個問題,也有許
多記者、社會行動者和新聞傳播系所師生設法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傳播研究從多重角度探討新聞偏向。例如,消息來源
研究指出,媒體偏愛採訪社會上層人士、菁英份子和大都會的新
聞(Golding&Elliott,1979;McQuail,1977;Larson,1984;Epstein,
1973),台灣電視新聞更有七成八消息來源是社會上層人士(羅
文輝,1995)
;新聞正確性研究指出,媒體報導社會經濟地位較低
者的新聞時,比報導社經地位高者更容易出錯(鄭瑞城,1983a、
1983b);言說分析發現,大眾媒體總是以「麻煩」和「衝突」形
式來報導少數種族群體事務(van Dijk,1993)
;知溝(Knowledge
Gap)理論則指出,當流入社會系統的大眾媒介資訊增加時,社
經地位較高的人吸收資訊的速度比社經地位較低的人快,兩者的
知識鴻溝會擴大而不會縮小(Tuchenor et al,1970)。

其次,許多學者具體闡釋公民的傳播權利。傳播權利和傳統
的知之權利迥然不同,知之權利只是單方面要求媒體提供閱聽人
4 第一章 導論

想知道的資訊,傳播權利除了要求提供必要資訊外,更要藉著通
路表達人們對公共事務的意見,表達人們對媒介立場的異見,傳
達人們想要傳給社會的訊息(潘家慶,1987)
。具體的傳播權利至
少有五項:
(一)每個社會成員的境況,有被其他成員知道的權利;
(二)個人和集團的意見、期望,有被其他社會成員知道的權利;
(三)個人或集體的形象,有不被扭曲的權利;
(四)與公眾無關
的私生活,有不被報導的權利;
(五)不同品味的人,都能擁有使
用媒體的權利(徐佳士,1986)。

第三,許多記者和社會行動者以實際作為跳脫商業邏輯、為
弱勢者發聲。例如,美國異議記者史東(I. F. Stone)在一九五三
年創辦史東週刊,以一己之力經營十九年,探討黑人、人權等議
題,證明缺乏財力的個人也能擁有新聞媒體(黃怡,1987;王健
壯,2006)
;再如,瑞士研究員施賴爾在聯合國支持下,從一九七
二年起深入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十餘國農村發展「鄉村報刊」,
由在地的農民和各領域行家組成委員會,定期討論切身問題和需
求,再由編採人員針對問題和需求去報導新聞、幫助農民解決問
題、滿足需求(Altschull,1989)
;又如,一九八○年代台灣的人
間雜誌結合報導文學和紀實攝影,關懷弱勢族群處境、彰顯人性
尊嚴。

第四,國內外許多大學師生,也以行動落實傳播權。例如,
一九六○年代美國學生地下刊物,積極探討大眾媒體忽略的社區
貧窮、生態平衡等議題(南方朔,1991)
;一九八○年代,南非的
白人學生與黑人異議份子與教會合作拍攝影片,揭露貧窮現象、
打造公民媒體 5

探討工會事務與問題(敦誠,1991)
;在台灣,一九七○年代,政
大新聞系和世界新聞專科學校陸續創辦柵美報導和文山報導,帶
動之後的社區報熱潮,彌補當時大眾媒體忽略地方新聞的疏漏(徐
佳士,1973.11.25;黃森松,1980;曾純純,2004)。

這些認識讓我越來越強烈地認為,新聞傳播系所在落實公民
傳播權上應該(也可以)有所作為。一九九三年我取得碩士學位,
隔年辭去報社工作回到輔大新聞傳播系專任,不僅在新聞學、新
聞編輯、解讀新聞等課程上討論傳播權問題,更開設媒介與社會
運動課程,探討國內外社會行動者如何自辦媒體來跳脫政商桎
梏、反映草根觀點,並且監督、補充、抗衡大眾媒體。然而,這
種概念探討、案例分析能夠促成行動嗎?能夠促使學生畢業後做
到我自己在實務界沒做好的事嗎?我自己並無把握。

一九九五和九六年,我接受醫療奉獻獎主辦單位委託,帶領
學生深入離島和偏遠地區訪查奉獻獎候選人事蹟,同時注意到中
時電子報、南方電子報等網路媒體的興起,漸漸思考實際行動的
策略。

參與醫療奉獻獎訪查的學生,大多出身都會、中產階級家庭,
他們深入離島和偏遠地區,實地瞭解弱勢族群的處境和需求,親
身訪談和感受奉獻者的理想、付出和堅持,一個個深受感動,不
斷與我討論新聞系所學生能為弱勢者、奉獻者做些什麼。我因此
思考,若能將這樣的訪查常態化,能夠讓學生深刻體會以新聞專
6 第一章 導論

業服務社會的意義和價值,更積極地為弱勢者和奉獻者發聲。

在此同時,網際網路(internet)興起,利用網際網路來「生
產、傳播、發行、和儲存訊息」的網路媒體(陳世敏與陳百齡,
,也如雨後春筍般創立。一九九五年創辦的中時電子開啟台
1997)
灣大眾媒體網路化的先河,同年高雄醫學院學生陳豐偉也發行南
方電子報,以「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發聲」為主
旨,編選人文論述,開放網友訂閱,日漸受到重視。

南方電子報單憑一個學生的力量就能發揮社會影響力,讓我
見識到網路傳播的潛能;在此同時,網路對弱勢族群傳播效益的
影響,也引起越來越多的討論(Martin,1996;黃成對,1995;
鄭文吉與張素華,1997;敦誠,1991)
。我因此計畫結合社會關懷
和網路科技,打造一個網路人文媒體,引導學生以新聞專業為弱
勢者發聲,培養既能關懷弱勢、又能活用新科技的新聞人才。

我與輔大師生討論這個構想,贏得多數人肯定。因此在一九
九七年四月正式向輔大新聞傳播系系務會議提案,主張創辦一個
公益新聞網站作為大三「媒介實務」課的教學實驗媒體。這個提
案獲得支持,我於是帶領學生經過八個多月的籌備,在十二月正
式創辦《生命力公益新聞網》
(二○○四年改名《生命力公共新聞
網》、二○○六年改名《生命力新聞》,以下通稱《生命力》),就
此展開至今超過十年的網路人文實驗和教學行動研究,藉由打造
「公民媒體」為新聞實踐和傳播教育探索新路。1

1
輔大新傳系的實習媒體,與新聞教育和社會變遷同步發展。一九七二年新傳
打造公民媒體 7

以下分「什麼是公民媒體」、「為何打造公民媒體」、「如何打
造公民媒體」三節,進一步闡釋《生命力》的創刊理念和實踐策
略。

第二節 什麼是公民媒體?

一、定義

什麼是公民媒體(citizen media)?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連
怎麼稱呼它都未有定論。有人稱之為另類媒體(alternative media,
另譯替代性媒體、小眾媒體)
、有人叫它作地下媒體(underground
、基進媒體(radical media)
media) 、社區媒體(community media,
另譯社群媒體)
,在部落格興起的二十一世紀,還有人稱呼它社會
媒體(social media,另譯全民媒體)、我群媒體(we media)。不
同的名詞凸顯公民媒體的不同特徵,但共同指出其核心精神:對
抗大眾媒體、發出多元聲音(敦誠,1991;朱松林,2005;Bowman

系前身大眾傳播系創系,第一屆學生就創辦班刊《傳播者》
,後來發展成系刊,
報導輔大校系、傳播界、文教界的新聞;一九七四年《傳播者》納入課程,集
中報導輔大校園新聞,成為實習校刊;一九八五年,《傳播者》走出校園,轉
而報導輔大所在地的新莊社區新聞,兩年後改名《新莊報導》,向政府登記成
為社區雜誌。
一九九七年《生命力》創刊後,與《新莊報導》並列為實習媒體,由大三學生
分為兩組,A 組上學期修《新莊報導》下學期修《生命力》
,B 組上學期修《生
命力》下學期修《新莊報導》,讓學生在一年之中,體驗印刷與網路兩種媒體
形態,培養跨媒體工作的能力。
8 第一章 導論

& Willis,2003;Gillmor,2005)。

大眾媒體為了爭取廣告、追求利潤極大化,偏愛報導政經菁
英和當權者觀點、迎合高消費力閱聽人,並未真正照顧大眾;不
滿大眾媒體的公民,於是利用當時當地能夠找得到的簡便傳播工
具,打造自己的媒體、探討切身的議題,讓被大眾媒體排拒的公
民——特別是弱勢者——能夠藉此發出自己的聲音、交流彼此的
觀點,甚至串連集體的力量、推展改革的行動,這樣的媒體,就
是公民媒體(成露茜,2005;敦誠,1991;陳湘嵐,2004)。

更具體的說,公民媒體是人們分享訊息、觀點的工具和平台,
在形式上以簡便科技建構公眾可以參與的媒介,在內容上以多樣
文體探討大眾媒體忽略的議題和觀點,在行動上挑戰既得利益、
推展社會改革。(Wikipedia,2007.03.27;成露茜,2005;敦誠,
1991;楊忠川與李興國,1999;林福岳,1993;Patel,1985)

二、理論基礎

公民媒體的相關理論,主要有民主參與媒體論和解放媒體論。

民主參與媒體理論(Democratic-participant media theory)是


由英國傳播學者麥奎爾(Denis McQuail)提出,核心論點有六:
(一)所有社會成員及少數團體,依據他們個別需要,充分享有
傳播權利,並獲得媒體服務;
(二)媒體組織及媒體內容,應免於
政治及國家官僚體系的控制;
(三)媒體主要是為自己的閱聽人存
在,不是為媒體組織、從業人員、以及媒體代理人而存在;(四)
打造公民媒體 9

社會內各團體、組織、和社區都應擁有他們自己的媒體;
(五)小
型、互動和參與式的媒體運作,比之大型、單向和專業化的媒體,
對社會更好;
(六)無論市場導向或公共經營媒體都無法滿足社會
需求,因此需要改革(McQuail,1987;潘家慶 1987 彭家發等,
1997)。

麥奎爾指出,諸如地下報紙、地下電台、社區有線電視、社
區報刊、街頭貼紙、政治海報,都是民主參與媒體(彭家發等,
1997)。

解放媒體論則是由德國學者安晨斯伯格( Enzensberger,
1986;轉引自翁秀琪,1993)提出,他認為,隨著新電子傳播媒
介的不斷出現,塑造意識的工業儼然成了後工業社會的主導力
量,但這股生產力量與其背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卻日益加劇;
要想解決這種矛盾,必須從媒介的內部去化解,也就是利用電子
媒體的顛覆性,去達到媒介的解放性使用。

他認為,解放性使用和傳播媒體壓制性使用的區別在於:
(一)
訊息多元、去中心化,而非一元、高度中心化;
(二)多對多傳播
而非一對多傳播,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是傳播者;
(三)媒體可以
動員每個人,而非不能動員孤立的個人;
(四)互動的參與者行為,
而非從被動的消費者行為;
(五)廣泛而自由的政治學習過程,而
非方便宰制的去政治化;
(六)集體共同生產訊息,而非專人生產
訊息;
(七)自我組織、自動自發的社會控制,而不是受官僚或資
本家控制(翁秀琪,1993)。
10 第一章 導論

安晨斯伯格相信,有線電視、錄影機等等新媒介的出現,將
會使得媒體的解放性使用成為可能,而這也是人類掙脫國家意識
形態機器控制的不二法門(翁秀琪,1993)。

民主參與媒體論和解放媒體論,提供我們研究、解釋公民媒
體的分析架構,以及建構公民媒體的實踐策略。

三、發展脈絡

公民媒體並非新興事務,而是源遠流長、與時俱進的傳播行
動。早在二十世紀初期,美國就有不滿主流媒體的寫手,以雜誌
為基地,揭發政商醜聞、探討勞動問題;其後隨著科技發展和社
會變遷,公民陸續使用報刊、電台、影帶、網路等多種形式來打
造自己的媒體。

在報刊方面,一九六○年代的美國,平板印刷技術普及,任
何人只要有一台打字機、有點資金就可以出版簡易報刊,不滿主
流媒體的青年紛紛創辦地下報刊,以大膽潑辣的內容、文風和圖
表,反對權勢集團和大眾媒體、討論貧窮、生態等議題(Emery et
,同一時期,還有前述
al.,2004;南方朔,1991;朱松林,2005)
的異議記者史東經營個人週刊,另有記者用雜誌和書籍推展新新
聞學(new journalism),以非虛構小說的形式、多樣的文風挖掘
新聞背後的結構性問題(Emery et al.,2004;蔡源煌,1991)。

台灣在一九五○和六○年代,先後有自由中國、文星、大學
等雜誌,在戒嚴體制下討論民主、人權、新聞自由、中西文化等
打造公民媒體 11

敏感議題;一九七○和八○年代,則有黨外雜誌揭露許多大眾媒
體掩蓋的新聞,也有報導文學寫手在報紙副刊和雜誌揭露農漁
村、原住民部落的真實面貌(陳國祥,1978;包澹寧,1995;李
旺臺,1993;須文蔚,1995)
;一九八○年代中期以後,還有學生
地下刊物傳播青年觀點(台大「自由之愛」編輯群,1987;野火
編輯委員會,1987)、人間雜誌推展報導文學和報導攝影。

在電台方面,從一九四○年代晚期開始,美洲和歐洲就有許
多不滿主流媒體的民眾,運用簡易的廣播設備,建立自己的媒體。
一九四七年創立的玻利維亞礦工電台,平時作為礦工和工會溝通
橋樑並提供文化性節目,面對政府鎮壓時則轉型為抗爭者聯繫網
絡(楊忠川與李興國,1999)
;一九六○年代出現的英國海盜電台
(pirate radio)則服務不同人種、弱勢族群和特殊團體的需求,
包括年輕人對公共廣播體系忽略的流行音樂的需求;加拿大的原
住民電台攜帶廣播器材,遊走各個原住民社區,就地播放母語節
目和政策討論節目(翁秀琪,1993)。

台灣的地下電台風潮始於一九九二年立委張俊宏架設全民廣
播電台,多數電台以探討政治議題、開放聽眾扣應(call in)為特
色,但也會探討當時主流媒體忽略的原住民、客家人、外省人、
勞工議題等議題,如寶島新聲 TNT 就開辦客語台(翁秀琪,1993;
陳昭如,1994;張昭仁,1996;陳美華,1995)。

在影帶(video)方面,一九七○年代,攝影設備越來越輕便、
便宜,不滿主流媒體的公眾開始透過錄製和播放影帶來傳播自己
的聲音和主張,當時出現了游擊電視(guerilla televiseon)概念,
12 第一章 導論

認為可以用錄影機為工具,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去發掘並暴露問
題,並快速大量複製,將訊息傳遞出去,使當權派或既得利益者,
不能再壟斷資訊。例如:尼加拉瓜一九七九年左派執政後,用影
帶記錄群眾集會、並傳播「如何種植馬鈴薯」等實用知識;巴西
民眾在一九八六年發展出「工人電視」
,用影帶做為工會訓練課程
工具,並且記錄工作實況,表達工人對於文化的觀感,以及支持
工會與其他草根運動;美國民眾,則藉由法定的公用頻道,播放
公眾拍攝的反核、反種族歧視、同性戀者、反主流文化、無政府
主義、無神論者、女性主義者等節目(敦誠,1991)。

台灣的異議影帶始於一九八四年,王智章拍攝的海山和煤山
礦災受難者影片,一九八六年王智章等人成立「綠色小組」
,長期
記錄政治抗爭和社會運動,其後又有「第三新聞」等團隊出現(官
鴻志,1984;廖素霞,1994;賀照緹,1993)
;一九九○年前後,
有線電視民主台出現,大量播放政治和社運影帶,一九九四年省
市長選舉,台中有線電視民主台更串連一百多家系統台聯播新
聞,宣稱收視戶達二百萬人(敦誠等,1992;陳希林等,1994.10.04)

到了一九九○年代,網際網路興起,在網路上創辦媒體成本
低(只需一台聯網電腦和相關軟體就能開辦)
、資訊容量大、傳播
速度快、傳播範圍廣、又具有高度的互動性、還能進行超連結和
多媒體實驗(吳筱玫 1999),很快成為新興的公民媒體,北美洲
原住民利用網路連結五五○個不同族群(Martin,1996)
,婦女運
動者利用網路交流訊息、跨國串連來制止虐待婦女的暴力事件、
進行跨文化交流(Harcourt,2004)
;台灣人文網站南方電子報則
打造公民媒體 13

在一九九五年創刊,而《生命力》也在一九九七年開始在網路平
台上打造公民媒體。

四、經營策略

成露茜(2005)將公民媒體分為兩類,一是倡議性媒體,即
為特定族群或團體爭取公平對待,或提倡、宣揚某些目標的媒體,
如南方電子報,比較講求文字功力、編排可讀性、標題貼切等專
業標準;二是草根性媒體,由在政治、經濟、社會上的弱勢群體
自己製作經營的媒體,如台灣移民新婦自辦的南洋姊妹報,對媒
體專業標準不是嗤之以鼻,就是認為毫不相干。不過倡議型和草
根型媒體並非涇渭分明,前者常會刊播草根民眾自行發出的聲音。

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80)則指出,公民媒體
的經營策略有三:
(一)應該是很容易成立的,必須以低成本經營;
(二)產製模式應該是 DIY(Do-it-yourself)式的,讓一般民眾
自己來採寫、編輯和發行;
(三)集體決策,以參與式的民主方式
決定政策,連讀者和作者的角色都可以對調(轉引自成露茜,
2005)。

成露茜(2005)則認為,公民媒體不僅涉及內容,也涉及組
織、創作和生產過程、發行等所有面向;她並指出公民媒體有別
於大眾媒體的十個特點:
(一)目的:推動社會改革,而非利潤極
大化;
(二)產品:保障弱勢發聲,而非迎合高購買力閱聽人;
(三)
閱聽人角色:互動參與者,而非被動接收者;
(四)收入來源:平
14 第一章 導論

民百姓(訂閱、捐助等),而非廣告主;(五)發行:另類書店和
報攤等非主流通路,而非發行公司和派報單位;
(六)內容所有權:
開放式授權,反對智慧財產權;
(七)觀點來源:一般民眾,特別
是弱勢者,而非政商名流;
(八)結構:獨立於企業等主流機構之
外,和主流機構沒有共生關係;
(九)組織:顛覆層級結構、參與
式民主決策,而非科層結構;
(十)創新和適應:使用大眾化生產
方式、低或普及的科技,而非高科技、昂貴的生產工具。

不過她也強調,上述十個特點是公民媒體的理想形態,任何
實際存在的媒體都不會完全符合這些條件。有些公民媒體要靠廣
告生存,有些主流媒體也會反映弱勢族群觀點,但這些現象都不
是持續的、而是暫時的、偶爾的。

五、《生命力》作為公民媒體

綜合上述文獻,一個公民媒體至少涉及五個面向,分析公民
媒體或打造公民媒體都必須考量這五個面向:

(一)理念目標:為何創辦?基於什麼理念?希望達成什麼
目標?公民媒體共通的創刊動機和理念是實踐社會正義、扶助弱
勢族群,但不同媒體在不同面向追求不同目標,如鄉村報刊的目
標是提供農民實用知識、礦工電台則是爭取勞動人權。

(二)組織運作:誰來創辦和經營?創辦者背後的社會脈絡
為何?媒體組織是否採取科層組織?決策模式夠不夠民主?紀律
是否嚴明?公眾可以參與到什麼程度?內容是否開放授權?收入
打造公民媒體 15

來源為何?發行方式為何?在這一連串問題中,不同的公民媒體
有不盡相同的做法。

(三)媒體形態:以報刊、電台、影帶、網站或其他形式經
營?使用複雜技術還是簡單技術?使用昂貴工具還是廉價工具?
不同時空背景下的公民媒體經營者,通常會選擇當時當地簡單、
廉價的技術和工具,來打造當時當地最能補充、抗衡大眾媒體的
公民媒體。

(四)新聞取向:報導什麼題材?反映誰的觀點?如何取得
這些訊息?希望產生什麼效益?公民媒體通常報導大眾媒體忽略
的題材,特別是弱勢族群議題和異議觀點,從草根的、多元的觀
點而非政商名流觀點進行報導,藉由專業編採或公眾參與新聞產
製來生產內容,希望幫助閱聽大眾瞭解社會實存問題、催生革新
行動。

(五)報導文體:用文字、照片、聲音、影像、其他媒材或
複合媒材來報導?是否遵守第三人稱報導等新聞常規?是否嘗試
文學的、小說的、或其他創新型式的報導方式?評估報導優劣的
標準為何?公民媒體通常打破成規、勇於創新,以富有創意的新
穎做法進行報導。

從這個角度來看,
《生命力》在一九九七年籌辦時的定位是:
以「為弱勢者發聲、為奉獻者立傳」為目標的公民媒體,由輔大
新傳系師生以教學實驗媒體的形態經營,以網路作為傳播平台,
編採大眾媒體忽略的弱勢族群議題,反映弱勢者和奉獻者的觀
16 第一章 導論

點,以兼顧新聞常規和實驗創新的方式進行報導。這個定位經過
十年實踐,核心理念目標始終不變,但在組織運作、媒體形態、
內容取向、報導文體上屢經調整,本章第四節將詳述這些調整。

第三節 為何打造公民媒體?

《生命力》不僅是公民媒體,也是輔大新傳系「媒介實務」
課的教學平台,它不僅要扮演公民媒體的社會改革角色、也要落
實輔大新傳系的教育理念。

輔大新傳系教育理念「強調社會關懷與服務學習的精神」
,認
為「新聞工作者必須對其所屬的社會環境變遷有所掌握,也應該
關懷社會的公共議題與尊重不同的族群文化。本系在課程規劃上
除了幫助學生培養發現社會議題的能力,並強調服務學習的實踐
精神,讓學生在服務社群的新聞實作中體現社會關懷」(輔仁大學
新聞傳播學系,2005.12.23)。

從這個角度看,
《生命力》的創辦,是要藉由打造「為弱勢者
發聲、為奉獻者立傳」的公民媒體,引導學生以新聞專業服務社
會,並在實際服務中省思專業使命、增進專業編採智能。簡言之,
就是要藉由打造公民媒體來引導學生「服務學習」。
打造公民媒體 17

圖 1.1 《生命力》與新聞教育、公民媒體、服務學習關係圖

一、服務學習的理念與策略

服務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服務」與「學習」的相互結合,
即在「服務」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效果(蘇文彬,2007.05.01)。
服務學習是一種經驗教學模式,透過計畫性的服務活動與結構化
的反思過程以達到學習效果(林芳玫,2002)
。服務學習提供學生
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術應用於真實生活中的機會,同時引導學
生去思考、討論、記錄實踐過程中的觀察和經歷,培養關心他人、
服務社區的情懷(胡憶蓓,2003)。
18 第一章 導論

服務學習是一種自經驗出發的教育,源自杜威(John Dewey)
的教育理論。杜威重視知識與行動的關係,強調知對行有指導功
能,行對知有檢測與修正的功能,他主張「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認為學習不僅是課堂聽課和閱讀教科書,更是實踐與反
省的循環過程;他並且認為學習必須感性與知性並重,能夠引發
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的經驗始能稱為教育(Dewey,1938、
1959;林秀珍,2006;尹美琪,2002a;蘇文彬,2007.05.01)

一九六七年,美國南部地區教育董事會(Southern Regional
Educational Board)首先提出「服務學習」一詞,隨後在美國各級
學校普遍推展,衍生許多不同的解釋和做法。一九九○年美國「國
家與社區服務法案」所下的定義,含括三面向:學校的教育取向,
學生的學習取向,社區的需求取向。一九九九年,美國教育統計
中心將服務學習界定義為以課程為基礎的社區服務,強調:(一)
服務應配合課程安排;(二)具備清楚的學習目標;(三)持續一
段時間地探討社區的真正需求;(四)注重學生的學習;(五)是
一種重視學習因素的服務,必須透過計畫性的服務活動與結構化
的反思過程,以滿足被服務者的需求,並促進服務者的發展(蘇
文彬,2007.05.01)。

服務學習,可以在不同專業和任何課程中進行,相關課程至
少可以分為五類:
(一)全人教育課程型:在大學入門、人生哲學、
專業倫理等課程中加入服務單元,如安排學生到老人安養院餵
飯、換尿布;
(二)專業學科與服務結合型,如資訊管理系「資管
專題」課程為非營利組織架設網站,社會系「社會研究方法」課
打造公民媒體 19

程進行遊民的訪談研究;
(三)服務專題型:專為服務學習開設通
識課程,如「志願服務」、「環境哲學與環保體驗」;(四)非營利
組織學程;
(五)彈性服務型:學生社團的服務學習計畫(尹美琪,
2002b:23-36)。

要設計一個服務學習課程,必須掌握幾點原則:
(一)創建高
品質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做有意義的工作、面對變化和挑戰、並
得到老師的支持和回饋;
(二)建立服務與學習的適切結合:讓學
生所做工作與課程目標密切關連;
(三)推動結構性的反省:引導
學生反省開始前的期待、討論服務中遭遇的困難、連結課堂理論
與服務經驗、撰寫反省分析的作業與報告,並回應學生的反省內
容;
(四)面對多元和可能的衝突:協助學生與不同文化背景或經
驗的人相互尊重、相互學習;
(五)適應不同的學生:讓學生能夠
發揮個別特色、並給予個別指導(尹美琪,2002a:18-21;尤淑
如,2002)。

二、《生命力》的服務學習

《生命力》既是公民媒體,也是「媒介實務」教學平台,它
引導學生運用編採技藝為弱勢族群發聲,應可歸類為「專業學科
與服務結合型」課程。從上述的服務學習理念和策略來檢視《生
命力》的理念目標、組織運作、媒體形態、新聞取向、報導文體,
可以進一步釐清《生命力》在教育層面的價值和實踐方向。

(一)理念目標:綜合上述文獻,服務學習課程要有清晰、
20 第一章 導論

反映社會需求、能激起學生熱情的目標;
《生命力》以「為弱勢者
發聲、為奉獻者立傳」為目標,這個目標堪稱清晰,而且是為了
彌補大眾媒體缺失而設定的,能夠切合社會需求,又因結合社會
關懷和編採訓練,可以激起學生的熱情。因此,
《生命力》的目標
應有助於推展服務學習活動。

(二)組織運作:服務學習要求創建高品質的學習情境,讓
學生做有意義的工作、面對變化和挑戰、進行結構性反省,並讓
不同的學生都有發揮和學習的機會;
《生命力》團隊由輔大新傳系
師生組成,在運作上結合新聞編採和實務教學,學生編採公益新
聞堪稱有意義的工作,訪談不同對象、嘗試網路傳播經常面對變
化和挑戰,而且分工合作,各有發揮和學習空間,符合高品質學
習情境的要求;而為了強化結構性反省,
《生命力》引進知識管理
作法,指導學生將實踐中激盪出的知識,加以記錄、儲存、分享
和傳承(詳見第二章第三節),深化學習成果。

(三)媒體形態:服務學習強調的面對變化和挑戰,也適用
在媒體形態上。
《生命力》選擇持續發展、不斷變化的網路作為媒
體平台,具有相當高的挑戰性,如何運用簡單的新科技,打造低
成本、高傳播效益的公民媒體,進而開創非營利組織和公民創建
媒體的新模式,是《生命力》十年來不斷嘗試、調整、改版的重
點。

(四)新聞取向:服務學習鼓勵學生接觸不同文化背景或經
驗的人,
《生命力》在創刊階段就鎖定社會福利、社會運動兩大領
域布建採訪網,讓學生在採訪過程中接觸弱勢者、奉獻者、社運
打造公民媒體 21

工作者等等與學生背景和經驗有所差異的人,讓學生體驗多元文
化、瞭解社會問題、學習與不同經驗背景的人相互尊重,並且從
中提升社會意識、增強實踐社會公義的使命感。

(五)報導文體:服務學習不僅展現在社會行動上,也應該
落實在新聞的字裡行間。如何用多種媒材來呈現公益新聞,如何
在用字遣詞上展現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對弱勢族群的關懷,是《生
命力》每一期從新聞提報、採訪寫作、改稿到編輯過程中,反覆
討論、修訂、反省的焦點。

第四節 如何打造公民媒體?

從服務學習的觀點來看,
《生命力》是專業學科與服務結合型
課程的實驗媒體,以網路為平台,藉由實際編採弱勢族群相關新
聞,引導學生去記錄、思考、討論對社會議題的觀察和體驗,從
中增進編採技藝、活用新聞知識、協助弱勢發聲、促進社會公義。
不過,這樣的教學理念和成果,無法在短期內達成,而是需要長
期的實踐,經過不斷計畫、行動、反省、再計畫的循環過程才能
有所成;換言之,要藉由打造公民媒體來推動服務學習,需要長
期的行動研究。

一、行動研究的意涵與做法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
,顧名思義就是將「行動」和「研
究」結合起來(黃政傑,1999)
,以改善社會情境中行動品質為目
22 第一章 導論

標的研究取向(Elliott,1982)。由行動者(同時也是研究者)在
真實情境中,針對自己實踐行動所遇到的問題,研擬解決問題的
計畫,並將計畫付諸實施,然後檢視執行成效,評估是否已經解
決問題,如果沒有,或發現新的問題,則研擬新的計畫,如此循
環,直到問題徹底解決。

行動研究起源於一九三○年代的美國,柯立爾(John Collier)
以有系統的調查和探索,推動印地安保留區的教育重建和生活改
善計畫,首開行動研究先河;他的好友李溫(Kurt Lewin)則以
溝通討論、參與決定等方式,消弭團體中的種族歧視態度,並率
先提出「行動研究」一詞。他們都將行動研究視為一種社會改進
的策略(陳惠邦,1998:40-47;Corey,1953)。李溫並且認為,
行動研究可以弭平實際社會行動與抽象理論的鴻溝,既能提供解
決問題的方法,如消弭種族偏見,也能同時發掘社群生活的通則,
如瞭解種族偏見如何在社群中發展與維持(Lewin,1952;馬小
萍與雷庚玲,2005)。

行動研究概念,在二次大戰後開始應用於教育研究和課程發
展,發展成教學行動研究。教學行動研究強調「教師即行動者」,
主張教師在教學的同時,也必須扮演研究者角色,以系統的、持
續的探究,事先計劃並自我批判,並要禁得起大眾批評和實地檢
測(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希望支持教師有效因應實務工作中
的挑戰,並且以一種反映(reflective)思考的方式來創新地改革
困境(Altrichter et al., 1997:5-6)。

行動研究最核心的特徵則在於實踐導向、協同合作和反省思
打造公民媒體 23

考。實踐導向,強調教師做為研究者,必須深入探究教學專業實
踐並尋求變革;協同合作強調教師可以(或應該)和所有涉及某
一問題情境中有關利益的人,如學術研究者、學校同僚、主管、
學生等人,一起探究、瞭解和解決教學情境中的問題;反省思考
強調教師不僅要檢視教學行動是否精熟、教學理論是否有效、更
要反省教學的倫理道德意義或價值(陳惠邦,1998:109-185)。

行動研究的執行,不同學者有不同規劃,但大致可以歸納為
「觀察/偵察、計畫、行動、反省」四個循環程序,不過,實際的
研究歷程很難如此清楚劃分,也不一定依序進行,而是在每個重
要階段都可能進行四項活動之一,或混合進行多項活動(Lewin,
。索麥克(Bridge Somekh)因此
1948;陳惠邦,1998:241-250)
提出較有彈性的自然螺旋模式,將研究粗略分為四個階段:尋找
起點、釐清情境、發展行動策略並付諸實施、公開教師的知識
(Altrichter et al., 1997:9-10)。

索麥克指出,行動研究以找出一個起始點為開端,這個起始
點是可以在個人的實務中發展的,也是個人有意願投注心力去追
求的。之後,透過對話、訪談及其他收集資料的方法,收集到相
關資料,然後對收集到的資料加以分析,情境得以釐清。在情境
釐清之後,隨之得以產生的結果便是發展出行動策略,並且將策
略轉入實踐之中。

他強調,新行動策略通常無法「立刻」解決問題。因此研究
者還需要努力檢核所做過的行動,從經驗中學習,進一步改良策
略。於是,研究過程又進入一個情境釐清的新階段與步驟,這會
24 第一章 導論

引導發展出適切的策略,並可以將這些策略再放到實務中,再發
展更新的行動策略。

他並且認為,教師研究者在把專業知識公諸大眾之時,行動
研究才算真正完成。公諸大眾的方法,包括在職進修中進行口頭
報告,或提出案例研究的書面報告。藉由這些方法,教師——也
就是研究者——的收穫和洞察得以在開放的、批判的討論中被檢
驗。

二、《生命力》行動研究歷程

從行動研究「尋找起點、釐清情境、發展策略並付諸實施、
公開知識」的程序來看,我和學生創辦《生命力》
,起因於不滿大
眾媒體忽略弱勢族群的傳播權,因此希望以新聞專業為弱勢者發
聲;我們檢視傳播研究文獻,釐清了傳播權問題的癥結在於大眾
媒體唯利是圖、迎合高消費力閱聽人而漠視弱勢族群,也藉由分
析公民媒體演進經驗、網路科技進化趨勢,發展出「以打造網路
公民媒體來進行服務學習」的行動策略,並付諸實施。

不過,由於行動策略無法立即達成目標,因此《生命力》創
刊十年來不斷從經驗中學習,評估每個階段的行動成果和侷限,
重新釐清情境,引進新科技和新思維,發展新的行動策略,形成
一個行動循環。回顧十年探索,
《生命力》的行動研究可以粗略劃
分為「傳統網站/公益新聞」、「部落格/公共新聞」、「Web2.0/公民
新聞」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的理念目標一脈相承,但組織運作、
打造公民媒體 25

媒體形態、新聞取向、報導文體不斷調整。

(一)傳統網站/公益新聞階段(1997 年 4 月-2003 年 6 月)

《生命力》一九九七年四月開始籌備,基於醫療奉獻獎的訪
查經驗,籌備之初就確定以「為弱勢者發聲、為奉獻者立傳」作
為核心理念,力求兼顧服務與學習。在這個理念下規劃組織、平
台、稿源和文體:組織分成幹部(社長、總編輯、網路總監、總
經理)2、主編、記者三個層級,在線索提報、採訪寫作、改稿、
編輯階段不斷溝通討論;平台包括新聞網站、內部編採作業系統
和知識管理系統,由學生撰寫程式建構;在稿源方面,鎖定社會
福利和社會運動兩大領域,布建採訪網,每週發稿一次;報導文
體以文字為主,沿襲第三人稱報導等新聞常規,同時強調尊重弱
勢族群、避免污名化。

當時,台灣網路媒體剛剛起步,像《生命力》這樣以網路為
運作主體的專業編採團隊,並無前例3;我們無法依循前例,只能
自行摸索,不斷嘗試錯誤、檢討修正。當時,我們師生沒有人架
過網站,第一任副總編輯蔡超塵主動研讀 HTML 架站專書,花了

2
《生命力》幹部名稱屢經變更,社長曾稱為總編輯,總編輯曾稱為副總編輯、
總分稿、執行主編,總經理曾稱為業務經理,網路總監曾稱為網路經理,本書
在敘述職權分工時,統一採用二○○七年的稱謂(即社長、總編輯、總經理、
網路總監),在敘述個別學生當年的職務時,採用他當時的職務名稱。
3
當時已經創刊的中時電子報是將中時報系新聞內容轉檔上網,運作主體仍在
傳統報社;南方電子報以選刊人文論述為主,極少撰發新聞報導。
26 第一章 導論

將近八個月、歷經大約二十次修改,才架好第一代網站;不僅架
站艱難,整個組織諸事混亂,學生頻頻在 BBS 板上抱怨權責劃分
不清、運作流程紊亂、採訪路線重疊、改稿要求含混,還有人要
求我承認失敗、宣布停刊,我每晚閱讀和回應這些抱怨,逐一設
法修正,到了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創刊時,問題大多獲得解決或改
善,學生和我也在爭辯中培養出「革命情感」。

此後,
《生命力》漸漸步上正軌並持續發展,一九九八年,擅
長程式開發的第三代網路總監吳禮仲獨力開發出一個編採系統,
可以讓編採人員遠距離上網發稿、改稿、分稿、編輯、發行,自
動化程度領先當時多數大眾媒體網站,曾受邀在資策會「台灣網
路媒體趨勢研討會」公開展示;
《生命力》報導的新聞也吸引台視、
華視、中國時報等大眾媒體引用或跟進報導,彌補其採訪網的疏
漏。不過,自己撰寫程式建構出的網站頗多漏洞,經常當機或遭
駭客入侵,關懷弱勢、避免污名的報導雖然感人,但不足以解決
弱勢者錯綜複雜的問題;這些缺憾遲遲無法解決,直到二○○三
年,才找到突破困局的新路。

(二)部落格/公共新聞階段(2003 年 7 月-2006 年 3 月)

二○○二年底,台灣網路社群開始推廣部落格(blog)
(林克
寰,2003)
,同年,傑出新聞人員研究獎得主王興中(2002)將赴
美考察公共新聞學(public journalism)的心得出書發表。我在二
○○三年七月接觸到部落格,覺得它易學易用的特性正可解決《生
命力》系統不穩的長期困擾;大約同時讀到王興中的公共新聞學
打造公民媒體 27

專書,覺得它強調在新聞報導中傳播知識,並且為公民發掘切身
問題、探索對策、促成行動的理念(Rosen,1999:22;王興中,
2002),既能改良大眾媒體的報導品質,也能增強《生命力》的
建設性。因此向學生講解相關技術和概念,並在二○○四年推動
大規模改版。

這次改版仍然延續「為弱勢者發聲、為奉獻者立傳」的理念,
但將採訪範圍從社會福利、社會運動擴及服務學習、媒體改革、
文化創意產業,報導更多元的弱勢者和奉獻者故事;組織也從以
社長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團隊,轉型為以社福、社運、媒改、文創、
服務學習五組主編為核心的編採聯盟,增加主編和記者決策參與
度;並且援引公共新聞學重視傳播知識、討論對策、促成行動的
精神,增加報導的實用性、建設性。在此同時,放棄自己開發的
系統,轉而在自備主機上安裝部落格系統 MovableType 作為新媒
體平台,解決困擾多年的系統不穩問題。

有了創刊七年的運作經驗,這回改版相當順利,沒再出現混
亂或衝突。然而,部落格平台雖然穩定,但數次遭到駭客入侵、
又經常遭受垃圾留言和色情留言侵擾,我和學生沒有足夠的技術
能力因應,飽受困擾;內容建設性雖有所提升、採訪範圍也擴及
五大領域,但因記者人數、經驗和時間有限,採訪的廣度、報導
的深度仍有不足。《生命力》仍有繼續改版革新的必要。
28 第一章 導論

(三)Web2.0/公民新聞階段(2006 年 4 月起)

二○○五年是台灣部落格快速成長的一年,也是公民寫新聞
蓄勢待發的一年。一月,蕃薯藤邀集網路寫手報導「全民健保公
民共識會議」
;七月,青輔會在台北和高雄各辦一場「青年公民記
者培力營 」,培養了兩百名準公民記者、討論出台灣第一份公民
記者公約;十一月,苦勞網舉辦「提筆鬥陣:獨立媒體研習營」,
培訓具有社會改革意識的報導者;十二月,中時電子報頒發第一
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
,許多入圍和得獎作品展現公民新聞的
多元風貌。

我受邀規劃「青年公民記者培力營」課程,並選派《生命力》
學生擔任輔導員,也受邀擔任「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評審;
《生
命力》幹部則受邀在「獨立媒體研習營」分享經營經驗。藉由參
與活動,我們師生對台灣公民媒體和公民新聞的發展趨勢有了更
深刻的認識。在此同時,我們也注意到 Web2.0 的發展, Web2.0
是指開放閱聽人主動參與、共創內容的技術和服務,以部落格為
代表,也包括共享書籤(如 HEMiDEMi)、網路相簿(Flickr、
、影音分享平台(如 YouTube)
Picasa) 、集體編寫平台(如 Wikinews)
等等(詳見第三章第三節)
,可以讓公民更便捷地創辦媒體、自行
發聲。

我們討論後認為,在這個公眾發聲的新時代,
《生命力》要「為
弱勢者發聲、為奉獻者立傳」,除了繼續以新聞專業撰發報導之
外,也應以專業知能編選公眾自行發出的好文,進而尋求專業稿
打造公民媒體 29

件和公民稿件共存共榮之道。因此在二○○六年四月再度進行大
改版。這次改版的主軸是:利用 Web2.0 時代數以百計的新技術、
數以百萬計的部落格,從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絕大多
數免費授權非營利使用的工具和稿源中,選取適當的部分,用來
強化《生命力》的內容和形式(陳順孝,2006.04.22)。

首先,我們放棄自備的電腦主機,轉而租用 Movable Type 所


屬公司推出的部落格平台 TypePad,使用同等的功能,又有二十
四小時系統維護,有效防堵垃圾留言和駭客入侵,解決了長期困
擾《生命力》的安全問題;其次,我們在共享書籤 HEMiDEMi
成立一個群組書籤,開放網友共同推薦公眾撰寫的好文,再由《生
命力》幹部每天從中挑選最適當的文章,送上《生命力》首頁邊
欄聯播,增加網友的參與度,也以公眾好文填補《生命力》採訪
網的疏漏;第三,我們開始用部落格整合共享相簿(如 Picasa、
Flickr)和影音分享平台(如 YouTube)的功能,嘗試製作結合文
字和系列照片、文字和影音故事的多媒體報導,實驗新的報導文
體。

這次的改版,讓《生命力》的組織成員從師生擴及參與選文
的網友,媒體形態從一組部落格變成一個部落格整合多種 Web2.0
服務,新聞稿源從自力採寫新聞擴及編選網路好文,報導文體從
文字報導走向多媒體報導,走出傳統媒體的窠臼,走出公民媒體
自成一格、與大眾媒體分庭抗禮的可能性;不過,相關革新行動
還在不斷實驗、檢討、修正中,未來的《生命力》仍將持續改版,
深化公民媒體的理論與實務、形式與內容。
30 第一章 導論

表 1.1 《生命力》行動研究歷程與面向
傳統網站/公益新聞 部落格/公共新聞 Web2.0/ 公 民 新 聞
1997.04-2003.06 2003.07-2006.03 2006.04-
理 為弱勢者發聲、為奉 為弱勢者發聲、為奉 為弱勢者發聲、為奉
念 獻者立傳 獻者立傳 獻者立傳
目 推動服務學習 推動服務學習 推動服務學習
標 補充大眾媒體 改良大眾媒體 抗衡大眾媒體
組 師生團隊統籌編務 師生團隊統籌編務
師生主導編務,網友
織 參與選文
運 提報、採寫、改稿、 提報、採寫、改稿、 提報、採寫、改稿、
作 編輯,不斷討論 編輯,不斷討論 編輯,不斷討論
電話或網路聯繫、當 電話或網路聯繫、當 電話或網路聯繫、當
面開會、網路知識管 面開會、網路知識管 面或 Skype 開會、網
理 理 路知識管理
媒 一個網站 五個部落格聯盟 一個部落格整合多
體 種 Web2.0 服務
平 自備主機 自備主機 租用網路平台
台 自寫一組程式 套用一組程式 混搭多組程式
新 社會福利、社會運動 社會福利、社會運 社會福利、社會運
聞 兩大類新聞 動、服務學習、媒體 動、服務學習、媒體
稿 改造、文化創意五大 改造、文化創意五大
源 類新聞 類新聞
採寫新聞 採寫新聞 採寫新聞、編選好文
每週更新約二十則 每日更新一至三則 每日更新一至三則
自製新聞,選刊十則
公民新聞
報 關懷弱勢、避免污名 傳遞知識、探索對 動人的故事、進步的
導 策、促成改革 知識
文 文字為主 文字為主 多重媒材並用
體 強調專業常規 強調專業常規 強調實驗創新
打造公民媒體 31

三、《生命力》的知識分享

如前所述,行動研究是「尋找起點、釐清情境、發展策略並
付諸實施、公開知識」的循環過程,我在帶領學生行動研究期間,
也八度撰寫論文,分享《生命力》的打造公民媒體、推動服務學
習的行動研究經驗和知識探索成果。這八篇論文的主題和發表的
地方如下:

一九九八年,在資策會主辦的「台灣網路媒體趨勢研討會」
宣讀論文:
〈大學電子報的經營與發展:以輔大新聞傳播系《生命
力》公益新聞網為例〉。

一九九九年,在行政院新聞局委託輔大新傳系為大眾媒體從
業員舉辦的「網路新聞工作坊」宣讀論文〈網路媒體的新聞革命〉

二○○○年,在「輔大課程與教材網路化研究成果發表會」
宣讀論文〈網路實習報的知識管理:
《生命力》的知識激發、儲存、
分享與更新〉。

二○○一年,在香港舉辦的中華傳播學會學術研討會宣讀論
文〈大學實習報的知識探險:輔大新傳系《生命力》公益新聞網
的網路人文實驗〉。

二○○四年,在《社教雙月刊》第一二一期發表論文〈大學
實習報的服務與學習:輔大新傳系《生命力》公益新聞網的實踐
經驗〉。
32 第一章 導論

二○○五年,在《天主教輔仁大學「服務-學習」課程教案》
一書中撰寫〈媒介實務:
《生命力》公共新聞網〉專章闡述《生命
力》的教學策略。

二○○六年,在香港「當代媒體生態問題探討學術研討會」
宣讀論文〈打造自己的媒體:Web2.0 時代的新聞網站建構〉。

二○○六年,在「社區大學與公民新聞學的對話學術研討會」
宣讀論文〈從公益新聞、公共新聞到公民新聞:輔大新傳系《生
命力新聞》的十年探索〉。

發表論文之外,十年來我先後應邀在台大新聞所、政大新聞
系所、文化新聞系、中正傳播系、世新新聞系、慈濟傳播系、交
通大學、陽明大學、中央大學等學術機構,公共電視、華視、東
森電視、自由時報、中央通訊社等媒體,行政院新聞局、台北市
政府等政府部門,社工專業人協會、全國教師會、社區大學等非
營利組織演講《生命力》的公民媒體行動研究經驗,在分享經驗
的同時,也與各方對話,接受鼓勵、批評和建議,作為進一步行
動的參考。

現在,我將十年來打造公民媒體、推動服務學習的行動研究
經驗寫成這本書,這是《生命力》十年探索的總成果,是最完整
的分享、希望開展最全面的對話。
打造公民媒體 33

第五節 本書架構

這本書要分享和對話的是:
《生命力》新聞團隊十年來,藉由
打造公民媒體進行服務學習的行動研究經驗。

本章講述《生命力》創刊緣起、理念目標,以及從「傳統網
站/公益新聞」、「部落格/公共新聞」到「Web2.0/公民新聞」三階
段發展歷程;第二至五章則詳細描述《生命力》現階段(也就是
「Web2.0/公民新聞」階段)的作法,第二章「開放組織裡的互動
學習」闡釋組織運作模式,第三章「網路平台上的混搭實驗」探
討媒體平台建構策略,第四章「集體報導中的新聞意理」講述報
導哲學和稿源規劃,第五章「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舉例說明
報導文體、寫作規範和編寫實務;第六章「結論」總結十年行動
研究成果,並對新聞教育以及產官學界、非營利組織提出建言。

其中,第三章修改自二○○六年發表的〈打造自己的媒體:
Web2.0 時代的新聞網站建構〉一文,第四章修改自同年發表的〈從
公益新聞、公共新聞到公民新聞:輔大新傳系《生命力新聞》的
十年探索〉一文,其餘各章專為本書而寫,但也引用十年來發表
的其他論文的部分資料。

必須說明的是,公民媒體的理念目標、組織運作、媒體平台、
新聞稿源、報導文體五個面向息息相關、相互影響,本書雖為敘
述方便而分章討論,但無意暗示五者可以分立,事實上,本書會
在各章敘述中指出關鍵要點與其他四者的相互關係,希望在詳述
34 第一章 導論

各個面向內涵的同時,不忽略整體樣貌。

圖 1.2 本書分析架構圖
打造公民媒體 35

第二章 開放組 織裡的 互動學 習


36 第二章 開放組織裡的互動學習

第一節 導論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一日,
《生命力》有位記者採訪某大企業
和基金會合辦的慈善音樂會專屬網站上線記者會,網站只有幾頁
內容,卻在五星級飯店開記者會,記者不以為然,他在《生命力》
BBS 板上貼文質疑「為什麼要喝著下午茶、吃著甜點、吹著冷氣,
宣布他們要做善事了呢?真的給人一種有錢人為了做善事的美名
而做善事的感覺,真想帶他們去看看創世街友平安站裡需要靠救
濟才有東西吃的遊民」。

這篇文章引起同學熱烈討論,更有三位曾在《生命力》實習
的學長姊貼文回應。其中有位學姊分享自己在報社實習的經驗,
並提出因應對策。她寫道:台北市東區某大電影城舉行記者會,
宣稱要幫恆春基督教醫院募款,
「但募款方式卻是這樣:影城提供
一個小攤位給恆基醫院,然後影城找了一堆贊助廠商,再由影城
設計與企業相關的節目,找來藝人主持,類似的活動舉辦四十二
天」
,「這些企業說起來都是赫赫有名,但連一毛錢也沒捐給恆基。
他們提供(給現場觀眾)的獎金總額高達三百萬,預計四十二天
為恆基募得一百萬,這兩個數字相差有多懸殊啊!企業是否有心
一看可知。」

她寫道:「回到報社後我有點不知如何下筆。若在《生命力》
對企業的活動自然不提一句,但現在是在外面的報社實習,對這
個活動的內容只好據實報導;但我只在頭尾提到影城,中間幾段
則是努力的介紹恆基,並在最後一段下了伏筆,說到募款目標一
打造公民媒體 37

百萬元,獎項總額達三百萬元,希望藉著這兩個數字點出企業的
居心。然而這篇報導卻被帶我的記者評為:避免成為企業的傳聲
筒。這我也知道啊!但應該要怎麼做呢?」

「隔天我看了帶我的記者梁玉芳小姐的稿子,不禁佩服萬
分,也慚愧萬分。她通篇寫的都是恆基如何盡力為恆春的居民服
務,即使巡迴醫療導致虧損連連,但卻咬著牙苦撐,在倒數第二
段寫著:東區某家知名企業舉辦的募款活動……遠不及恆基所
需,民眾有心捐款,可以直接劃撥給恆基。這麼一來,恆基服務
的故事、目前的窘境皆表露無遺,企業造勢的目的也化成泡影,
甚且被將了一軍」。

二○○六年五月五日,《生命力》在 HEMiDEMi 共享書籤平


台成立群組書籤,開放網友自由參與群組,共同編選能夠展現「動
人的故事、進步的知識」的網路好文,短短一年,就有高過兩百
位網友加入群組,人數超過《生命力》實習學生(約三十人)六
倍。

這些網友宛如《生命力》新聞志工,每天從廣及全球各地、
深入台灣各個領域的部落格和網站挑選優質文章,推薦進群組書
籤裡。
《生命力》總經理每天會檢視群組書籤,從網友推薦的文章
中精選出最佳好文,送上《生命力》首頁邊欄聯播,與《生命力》
學生自行編採的新聞互補有無、相互輝映。

網友的參與,不僅擴充了《生命力》的資訊來源,彌補採訪
38 第二章 開放組織裡的互動學習

網的疏漏;更為《生命力》注入新觀點、新思維,讓《生命力》
團隊成員從網友選稿的方向中,瞭解網友的喜好和需求、觀摩網
友的眼光和智慧,從而調整編採方向,將《生命力》發展成更貼
近公眾的公民媒體。

圖 2.1 超過兩百位網友參與的《生命力》群組書籤

這兩個案例彰顯了《生命力》組織運作的特色:
《生命力》新
聞團隊並非靜態的、封閉的組織,而是動態的、開放的組織。誠
打造公民媒體 39

如威克(Weick,1979) 所述,組織之本質乃在與環境進行持續且
積極地互動、溝通,任何「組織」都只是一種建構而來的社會真
實,倚賴成員透過溝通行動互通有無始能獲取共識、探知組織實
體究竟何在 (Miller,1998:6;臧國仁,1998,18-23)。
《生命力》
團隊內外互動過程中,參與者不僅有教師和實習生,有時也會包
括結束實習的學長姊,以及志同道合的網友。

這樣的開放組織提供一個真實而多元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能
夠經常和老師、同學、學長姊、網友對話,藉助老師的知識、同
學的觀點、學長姊的歷練、網友的智慧,宏觀而深刻地檢視自己
的實踐經驗,進而發展更好的行動策略、領會更深的實踐知識(尹
美琪,2002a);而且,不僅學生受益,教師也能從各方的腦力激
盪中學到新概念、新作法,得到教學相長的機會;
《生命力》這個
公民媒體也能隨著老師和學生的知識成長,而得以不斷茁壯、進
步。

我帶領學生建構這樣的組織,是希望讓《生命力》成為一個
可以凝聚教師、學生、學長姊、網友群體智慧的公民媒體,藉由
相互分享、對話、反思,提升「為弱勢者發聲、為奉獻者立傳」
的報導品質,並且深化學生服務學習的成果。如同導論所述,從
一九九七年創刊以來,這個組織不斷調整、革新,革新的方向有
三:讓更多人參與編採運作並貢獻智慧、以合理的權責劃分促使
學生分工合作、在編採流程中增加對話和反省。這些努力,都展
示在《生命力》的組織結構和運作流程裡。
40 第二章 開放組織裡的互動學習

第二節 組織結構

《生命力》作為服務學習型網路公民媒體,組織結構強調編
採本位、學習導向、科技創新、開放參與,並且重視民主決策、
分工合作、溝通協調。

系務會議 指導老師
新聞志工

社長

網路總監 總編輯 總經理

社會福利組 服務學習組 社會運動組 媒體改造組 文化創意組


主編 主編 主編 主編 主編
記者 記者 記者 記者 記者
老少權益線 服務學習線 工農運動線 傳播政策線 社區產業線
婦女權益線 助人專業線 學運教改線 公益新聞線 表演藝術線
殘障福利線 社會服務線 生態保育線 公益節目線 文化空間線
病友關懷線 中學志工線 弱勢族群線 紀錄觀點線 傳統藝術線
移民人權線 社區大學線 社會邊緣線 另類媒體線 文化中樞線

圖 2.2 《生命力》組織結構圖
打造公民媒體 41

一、組織分工

傳統媒體組織,以報社為例,通常包含編輯部門、廣告行銷
部門、印刷發行部門,在編輯部門中也細分為主筆室、編輯中心、
採訪中心、攝影中心、美術編輯組等單位(陳順孝,1993;陳萬
達 2001),分工細密,又需要有多位員工從事非編採工作。

《生命力》以網路媒體形態運作,透過線上發行因此不需要
印刷發行部門、依靠學校和基金會補助維持營運因此不需專設廣
告業務部門,在編輯部門的運作上,也因為版面模組化而不需美
編、要求記者身兼攝影以培養多元報導能力而不設攝影組、側重
報導而非評論而不設主筆室;因此形成一個以編採為主體的專業
組織。

整個組織可以粗略分為指導老師、四位幹部(社長、總編輯、
總經理、網路總監)
、五組主編、二十五線記者等四個層級。以下,
由下往上敘述各層級成員的分工和權責:

(一)記者

《生命力》共有五組二十五條採訪路線,每條路線由一位記
者負責,這些路線包括:社會福利組:老少權益線、婦女權益線、
殘障福利線、病友關懷線、移民人權線;服務學習組:服務學習
線、助人專業線、社會服務線、中學志工線、社區大學線;社會
運動線:工農運動線、學運教改線、生態保育線、弱勢族群線、
42 第二章 開放組織裡的互動學習

社會邊緣線;媒體改造組:傳播政策線、公益新聞線、公益節目
線、紀錄觀點線、另類媒體線;文化創意組:社區產業線、表演
藝術線、文化空間線、傳統藝術線、文化中樞線。

《生命力》希望培養學生多重報導能力,因此要求記者既要
採訪新聞、撰寫稿件,也要自己製作標題、拍攝照片、推薦延伸
閱讀資料並設立超連結;此外,
《生命力》也以加分方式鼓勵記者
實驗新的報導文體,例如用系列照片加圖說串成一個新聞故事、
拍攝新聞短片並與文字報導整合呈現在網頁上等等。

(二)主編

《生命力》編採部門分為社會福利、社會運動、服務學習、
媒體改造、文化創意五組,每組設主編一人。主編是小組召集人,
領導旗下記者企畫新聞,代表小組參與新聞提報會議、核稿會議、
編輯會議,在會中反映記者觀點、在會後將決議傳達給記者;主
編還要協助、督導記者修改內文和標題,並且審核記者推薦的延
伸閱讀資料,確保資料適當、連結正確。

此外,主編每兩週要交一篇導讀式網摘,包括網路資源(如
網路心理諮商專線)導覽、新聞議題(如樂生療養院應否拆遷)
的網路論述導覽,主編挑選的主題必須與所屬組別路線有關,然
後廣泛搜尋部落格、新聞網站、資料庫的相關資源和文章,挑選
適當材料、寫成導覽式文章。要求主編撰寫導覽,是希望讓主編
更瞭解所屬路線,在企畫新聞、修改記者稿件時,更能掌握新聞
打造公民媒體 43

趨向。

(三)幹部

《生命力》由全體實習學生共同推選社長、總編輯、總經理、
網路總監,作為整個組織的核心領導幹部。在推選前,我會特別
提醒學生,
《生命力》是團隊運作,需要的幹部不僅要個人能力出
眾,更重要的是認真負責、擅長溝通協調,能夠凝聚向心力、領
導整個團隊穩步前進。

社長是指導老師之下的《生命力》最高負責人,領導總編輯、
網路總監、總經理、主編、記者推動社務;社長負責主持新聞提
報會議、核稿會議、編輯會議,決定編採方針,並管控流程;同
時負責撰寫會議紀錄、撰發社務公告、修訂編採手冊。社長也是
指導老師和實習學生之間最重要的溝通橋樑,必須隨時向老師反
映學生意見,也向學生轉達老師的要求。

總編輯是編務負責人,由於《生命力》整個組織以編採為主
體,因此總編輯和社長的角色高度重疊,實際扮演社長助手角色,
協助社長處理編採業務;
《生命力》新聞每週截稿一次再分批逐日
更新,總編輯也要負責排定稿件上網日期並實際上網更新;此外,
遇有重大突發新聞,總編輯要領導相關主編和記者發佈新聞快
報。
《生命力》師生曾討論要刪除總編輯職務,由社長一人獨攬,
最後因為考量總編輯可以分攤社長部分工作、又能讓新聞稿多一
道審稿關卡,有助於提高新聞嚴謹度,因此予以保留。
44 第二章 開放組織裡的互動學習

網路總監是網路技術負責人,在創刊初期負責撰寫和維護網
站程式,
《生命力》改用部落格系統後,不必再開發程式,轉而測
試和引進網路新技術,不斷強化《生命力》網站功能。網路總監
每週撰寫大事週記,摘錄與《生命力》主題相關的大眾媒體報導,
補《生命力》的不足。

總經理則負責財務管理,以及網摘、讀者服務、和專書編輯。
網摘是從網友在群組書籤推薦的文章中挑選最佳好文,送上《生
命力》首頁邊欄聯播;讀者服務包括回覆網友留言、將網友求助
信轉介給相關的政府部門和非營利組織(詳見附錄三第九單元)、
將非營利組織托播的活動預告改寫後上網發佈;專書編輯則是在
《生命力》實習結束後,彙整同屆實習生的優質文章,經過學生
初選、專職記者複選後,編成專書出版,專書編輯工作在實習後
才能進行,但歷屆總經理都能盡職地執行這項工作。

(四)指導老師

指導老師在系務會議授權下統籌《生命力》事務,包括課程
規劃、編輯政策擬定、組織運作規劃、內容產製、與其他媒體或
社會組織交流合作等等。

在《生命力》例行運作上,指導老師主要扮演三個角色:一
是規劃者,規劃媒體定位、提出組織願景、研擬每次改版的走向;
二是傳承者,每一代學生只在《生命力》實習一學期,指導老師
是唯一跨代工作的人,因此負責將《生命力》的創刊宗旨、實踐
打造公民媒體 45

經驗、組織規章傳達給每一代的新實習生;三是總教練,如同球
隊總教練,在學生實作前解說理論原則和實戰策略,在學生編採
新聞時從旁觀察,讓優秀學生盡情發揮,也給予未成熟學生臨場
指導,並在每期工作完成時引導學生檢討自我表現、探尋革新之
道。

由於《生命力》不斷探索未知、改版創新。
《生命力》十年發
展歷程,就成為「指導老師擬訂計畫,學生實踐修正」以及「學
生嘗試錯誤,指導老師研究改良」循環歷程。

在此過程中,
《生命力》不斷成長茁壯,老師的知識和經驗也
不斷提升,而學生則可以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的進階學習更先進
的知識。這和部份傳統教學媒體,理論與實務早已定型,全知全
能的老師,每學期重複教導學生相同的技能,每屆學生在同一個
起跑點開始學習的作法,迥然不同。

二、組織溝通

《生命力》作為一個課程,每週只有一次三小時的上課時間,
但作為媒體一有狀況就需要立即討論因應;為了在上課時間之外
也能密集溝通,
《生命力》大量使用網路科技來進行聯繫、協調和
決策。

一九九七年創刊時,最重要的溝通平台是 BBS 板,其後改用


eGroup 論壇和 PHPBB 論壇,從二○○六年二月起使用 Google
網上論壇至今。幹部在網站上公布工作進度表、每期最佳新聞得
46 第二章 開放組織裡的互動學習

圖 2.3《生命力》在 Google 網上論壇上建構的編採論壇

獎名單、每週上稿日程表,主編在論壇上提報小組稿單並由總編
輯、社長、老師依序回覆意見,記者也可以隨時提出疑問和建議,
主編、幹部和老師會在十二小時內予以回應。

除了每週一次上課、隨時上網討論外,
《生命力》也經常召開
Skype 語音會議,讓散居各地的幹部、主編和老師能夠即時討論
新聞編採方向、記者適應狀況、組織運作變革事宜。

這樣的網路溝通,不僅彌補實體世界見面時間的不足,也讓
打造公民媒體 47

《生命力》能夠緊密聯繫,形成一個具有高度默契和即時應變能
力的工作團隊。

三、組織界線

《生命力》不僅藉由網路溝通讓團隊成員緊密聯繫,也藉由
開放結束實習者留在網上論壇、接受網友建言,以及開設群組書
籤歡迎網友共選好文等等方式,讓更多人參與編採運作。從這個
角度來看,
《生命力》不僅是實習學生與老師的組織,也是前實習
生和網友共同參與的開放組織。

這個內外界線模糊的開放組織,不僅吸納網友的群體智慧來
提升報導質量,也藉由網友的監督和鞭策,來面對缺失、改正錯
誤。

例如,《生命力》曾有記者抄襲部落格文章,原作者發現後
義憤填膺地在自己部落格揭發此事、點名批判,但未和《生命力》
聯繫;幾位網友看到,分別透過電子郵件、網站留言轉告此事,
我們師生才知道有記者犯下大錯,在幾小時內完成內部調查,由
我和犯錯記者分別上原作者部落格公開道歉,得到原諒,隨後處
分犯錯記者重修,並檢討審稿制度、加以改良,避免再有人犯錯。

又如:有網友發電子郵件提醒《生命力》,把「雅文兒童聽
語文教基金會」簡稱「雅文基金會」是個錯誤,因為這是兩個不
同的團體;還有網友指出《生命力》設定的部分超連結網址有誤;
更有讀者質疑報導方向,例如《生命力》報導環保人士反對退輔
48 第二章 開放組織裡的互動學習

會砍檜木後,就有一封短信傳來:「請勿把退輔會定位為壞人,
退輔會有責無權,當年開闢橫貫公路(非決策者),流血、流汗
的也是退輔會。」

網友的監督幾乎無所不在、鉅細靡遺。例如,一九九九年前
夕,環保團體為反對退輔會砍伐棲蘭檜木,發起「為森林守夜祈
福」活動,《生命力》女性記者前往採訪,為了顧慮夜歸安全在
活動結束前提早離席回家發稿,沒想到稿件上網後幾個小時,就
收到當夜在場的網友來信質疑:「有如此詳實的報導,實在很不
錯。只是在如此詳實的報導中,卻獨缺最後結束前的演講、表演
和演唱……是因為記者提早離開?還是因為篇幅不夠?還是故意
予以省略?」

第三節 運作流程

《生命力》教學實踐的第一步,是向學生解說創刊宗旨、組
織結構、運作流程和評分方式,然後進行職務分派:先由全體學
生選出社長、總編輯、總經理、網路總監四大幹部,以及社會福
利、社會運動、服務學習、文化創意、媒體改造五個編採小組的
主編,主編產生後,其他同學再選填志願,依抽籤順序決定由誰
擔任哪個小組哪個路線的記者。職務分派完成,實習活動隨之展
開。

服務學習課程通常分為四個階段進行:
(一)課前準備:服務
開始前的準備工作,發展服務計畫、整合服務資源、進行服務前
打造公民媒體 49

訓練,教師應設法連結教學內容、社區需求與學生能力;
(二)進
行服務:引領學生進入服務情境,協助完成服務內容與目的;
(三)
以結構化反省活動,幫助學生整合專業知識與服務的關係,如撰
寫服務日誌、小組討論、研究報告等;
(四)成果共享:以各種形
式慶祝活動使服務者與被服務者共同感受及分享服務的成果,並
肯定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的價值(林銘雄,2002)。

《生命力》也是如此,每學期的實習活動可以粗略分為準備、
行動、反思、評量等四個階段,四階段彼此交疊、互動循環。

一、準備

每一代的學生在正式接掌《生命力》之前半學期就展開準備
工作。他們必須研讀《生命力》編採手冊和研究文獻,以及歷屆
學長姐留下的編採週記和工作要領。然後,實地跟隨前一代學生
實地學習採寫和工作要領,並且在前一學期的期末就在前一代指
導下完成第一期的報導,確實吸收前代經驗。

吸收前代經驗之外,我們也要求新進實習學生利用寒暑假完
成四合一作業,增進自己對社會議題的瞭解,剖析大眾媒體和《生
命力》既有報導的優缺點,努力做出兼具專業和可讀性的報導。
四合一作業包括:

一、專書導讀:挑選自己主跑路線相關領域(如婦女運動、
殘障福利)的一本書,詳加閱讀,務求充分瞭解這個領域的定義、
源起、國外和國內發展歷程,以及國內的現況、問題、主要派別、
50 第二章 開放組織裡的互動學習

關鍵團體與人物,然後撰寫一篇導讀文章,深入淺出地向讀者介
紹這個領域。

二、網路資源導覽:兩種做法,任選一種:
(一)廣泛蒐集與
自己路線有關的網路資源,包括部落格、新聞網站、資料庫,然
後篩選、重組,寫成一篇導覽式文章;
(二)針對與路線有關的一
個重要議題,蒐集相關論述,包括部落格文章、新聞網站文章、
學術論文,然後篩選、重組,寫成一篇議題導覽文章。無論採取
哪種作法,都要提供讀者實用的資訊、周延的觀點。

三、社會議題報導比較:首先,蒐集與自己路線有關的大眾
媒體報導、
《生命力》歷屆報導、部落格文章各十五篇,表列作者、
標題和網址;其次,挑選自己認為寫得最好的三篇大眾媒體報導、
三篇《生命力》報導、三篇部落格文章,附上全文;第三,逐一
說明這三篇大眾媒體報導、三篇《生命力》報導、三篇部落格文
章在主題(議題設定、報導切入點)、取材(如舉例)、寫作(敘
事手法、用字遣詞)上各有什麼優缺點,以及自己從中學到什麼;
第四,比較大眾媒體報導、
《生命力》報導、部落格文章在主題、
取材、寫作上的異同,並說明自己未來將如何強化主題、取材、
寫作。

四、實作報導:根據前三項研究成果,實際選擇題材,進行
採訪寫作,完成一篇自己認為理想的報導。

這些作業,可以幫助學生在開始編採作業前,先充分瞭解相
關領域的知識、觀摩大眾媒體和公民媒體(如部落格)的報導形
打造公民媒體 51

態,並學習《生命力》常規、省思《生命力》應興應革之處。

經過這些見習、讀書、導覽、研究、實作程序,學生才算完
成準備,可以正式成為《生命力》編採團隊的一員。

二、行動

《生命力》強調「從做中學」
,在新聞選材、企畫、採訪、寫
作、改稿、編輯等階段,都要求充分討論、集體決策、共同反省
與成長。

(一)選材與提報

每週日晚上八點前,記者找尋新聞線索,並向主編提報,由
主編彙整並加註意見後,公布在編採論壇上;總編輯、社長隨即
上網,在九點前審閱各組提報資料並加註意見。九點整,社長、
總編輯、主編與老師開 Skype 語音會議,釐清疑義、確認決議,
並由主編在十點前公告決議。記者隨即上網閱讀決議,若有疑問
或異議就提出討論,若無,就開始採寫新聞。

新聞提報,是要記者在初步蒐集資料後,報告自己的採訪計
畫,由主編、總編輯、社長(統稱學生幹部)
、老師協助他發現盲
點、修訂採訪方向和訪談要點,確保其採訪主題和材料不致脫軌。

為了方便記者掌握方向,也為了提報會議討論具體化,
《生命
力》要求記者提報採訪計畫時,必須說明八個要點:採訪主題、
52 第二章 開放組織裡的互動學習

消息來源、採訪動機與預期成果、採訪要點、採訪對象、生命力
過去報導情況和近期媒體報導情況、是否搭配圖像影音或搭配什
麼圖像影音、採訪進度。

討論採訪主題、採訪動機和預期成果,是要確認採訪方向是
否合乎《生命力》宗旨。例如:鞋廠開新店,因屬商業行為不予
報導,但若殘障者穿的單腳鞋專賣店開張,因屬公益則予以報導。

確認採訪要點,是要確認採訪角度是否落實主題、是否周延,
是否平衡。採訪學生向校方抗議新聞,必須確保學生觀點、校方
觀點都能平等呈現。

確認消息來源,是要確認可信度,若是非營利組織執行長告
知的訊息,可信度較高,若是網路討論區上的傳聞,則要謹慎查
證。

確認採訪對象,是要釐清受訪者是否充份掌握事件資訊,例
如,訪問一個未到過原住民部落的大專服務團新進成員談原住民
教育問題,顯然不足。

確認生命力過去報導情況和近期媒體報導情況,是要看新聞
的新意,
《生命力》或其他媒體曾經報導過的題材,並非不能再報
導,但必須在既有資訊基礎上找到新意,也就是要找到新的進展、
新的資料、新的角度。

確認是否搭配圖像影音或搭配什麼圖像影音,主要是引導學
生對文字、圖像、影音進行綜合思考,並且鼓勵學生活用複合媒
打造公民媒體 53

圖 2.4《生命力》新聞提報的決議公告

材、進行多媒體報導;此外,學生幹部和老師也可對圖像、影音
的內容和呈現方式給予建議。

確認採訪進度,則是決定調整幅度,若尚未採訪,可以放棄
題材或大幅調整,若已經採訪則儘量刊登,但要求補充適當角度,
做出切合主題的報導。
54 第二章 開放組織裡的互動學習

新聞提報,是採寫關鍵的一步,因為採訪方向若有偏差,蒐
集不到切合主題的材料,無論如何在文字上再作修改,都將無濟
於事。

(二)採訪與寫作

週日晚上的網路提報會議結束後,記者開始實際採訪新聞、
撰寫稿件。

真實世界瞬息萬變,隨時可能出現提報時未發生的新狀況,
也可能發生採訪對象出國或拒訪的危機,還可能發現提報時未知
或誤解的新訊息。這時記者可以隨機應變,自行調整,或可藉由
線上編採論壇或手機、MSN、Skype 等即時通訊工具向學生幹部、
老師徵詢意見,討論出最妥適的調整方案。

(三)改稿與檢討

週三晚上九點前,記者必須完成採寫工作,將新聞稿貼進發
稿系統,學生幹部和老師隨即進入發稿系統核閱稿件,並在週四
中午召開核稿會議,逐一討論每篇稿件需要修訂之處,督導記者
在週四晚上六點前完成改稿作業。

改稿作業重點在於再次確認記者是否落實採訪計畫(若變更
採訪計畫,則變更是否恰當)
,然後從主題、材料、語言三個層次
去檢視稿件有何應該增刪、修改、調整之處。
打造公民媒體 55

傳統媒體為了快速生產資訊,採取線性改稿模式。以報社為
例,記者完成稿件後,交給召集人,召集人核閱後送交組長,然
後交給採訪主任、總分稿、總編輯,最後交由編輯處理,這個過
程鮮少回饋。也就是說,一個記者直到稿件見報才知道被修改成
什麼樣子,至於稿件為何被修改、被誰修改,他只能猜測、揣摩;
許多記者因為沒有能力看到自己的問題,而一再重複犯錯。我曾
任報社編輯六年多,對此感慨良多;回校任教後,發現有些教學
媒體也沿用這種線性改稿制,認為有改革的必要。

為了讓記者能夠真正的從做中學,
《生命力》捨棄傳統教學媒
體由老師動筆為學生改稿的作法,轉而發展多向互動的共識改稿
制。所謂共識改稿分為五個步驟,在週三晚上記者截稿後、週四
晚上編輯會議前進行:一、記者將稿件上網貼進發稿系統,主編、
總編輯、社長和老師分別上網審閱稿件;二、主編、總編輯、社
長和老師開核稿會議,依序由主編、總編輯、社長表示意見,然
後再由老師講評並做結論;三、主編將核稿會議決議寫在發稿系
統上,並當面向記者轉達,記者若有異議,可依序與主編、總編
輯、社長、老師討論,直到達成共識為止;四、記者依共識進行
改稿作業;五、主編檢視記者的修正稿是否充分落實共識,若有
未臻完善之處,再與記者討論,要求二度改稿,記者若有異議,
可再與主編、總編輯、社長、老師討論,直到新共識形成並充分
落實為止。

記者的稿件若主題精確、材料完整,只是文章結構雜亂、敘
事不夠具體、文字不夠流暢,必須在當晚六點前修改完成;若採
56 第二章 開放組織裡的互動學習

訪方向偏差、關鍵事實遺漏、未平衡報導爭議事件,則必須補採
訪,補採訪完成後,再重新進行改稿作業。

這個共識改稿制強調意見的交流與落實,在不斷討論過程
中,彼此的經驗與知識得以分享,對於何謂好新聞的觀點也得以
對話,彼此都能得到成長。

(四)編輯與發行

週四晚上六點,記者交出修改完成的稿件,社長、總編輯、
主編隨即召開編輯會議,一來對稿件進行最後確認,二來選出當
週最佳新聞、最佳特寫、最佳標題、最佳創新報導,既鼓勵表現
優異的記者,也讓其他記者能夠觀摩好的文本,三來決定稿件上
網的順序。

在編輯會議上要對文稿細節詳加審核,包括:標題、內文有
無錯字,核稿時發現的錯誤是否均已改正;標題中所寫的人事時
地物和數字是否均與內文一致,有無錯誤、誤解之處,標題中所
提到的訊息在內文中有沒有被誤刪;新聞用字是否符合《生命力》
標準規格,如用西元紀年、數字一律用國字;文章裡的超連結是
否正確、能否順利連到目標網站。

稿件確認無誤,就排好順序、上網更新,讓讀者看到《生命
力》最新編採成果,並接受讀者的鼓勵、批評、糾正和補充。

除了每週例行作業外,若發生與《生命力》主旨有關的重大
打造公民媒體 57

新聞,
《生命力》也會要求相關路線記者進行即時報導。所謂即時
報導,是要求學生在新聞事件發生四小時內完成採寫、核稿、改
稿、編輯等程序,迅速上網報導,並在次日比較自己和大眾媒體
報導的異同與優缺點。這樣的的設計一來可以讓學生和大眾媒體
記者同場採訪、同步發稿,體會新聞實戰的激烈;二來可以讓學
生藉由比較自己與大眾媒體記者作品的異同,瞭解自己採訪寫作
技巧的優缺點,從而改進、成長;三來在短短四小時內,現場採
訪記者和在住處電腦前待命的幹部必須緊密合作,才能完成任
務,如此可以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分進合擊的智能。

三、反思

《生命力》強調「從做中學」
,也努力將實作中激盪出的知識,
記錄、儲存、分享和傳承,亦即進行知識管理(張文強,1999)。
希望藉由知識管理讓學生更有系統地整理和吸收新聞行動知識,
也讓這些知識代代相傳,讓新進學生能在前人的基礎上繼續發
展,不致因為人事更迭就得全盤歸零、重新來過。

《生命力》在知識儲存方面,以溝通文字化、經驗明文化、
資訊加值化等三種方式來進行。

溝通文字化:早期使用 BBS,近年使用 Google 網上論壇,


要求學生有問題、有意見都貼討論區上,老師每天上網察看、回
應;討論區上不限定討論公事,學生上網聊天、祝賀生日也同樣
歡迎。討論區中所有文章,包括批評老師個人的文章都予以保留,
58 第二章 開放組織裡的互動學習

並且分類整理進精華區,務求讓實習過程的每一個決策過程、每
一場爭論、每一段喜怒哀樂都留下完整的文字記錄,以利進一步
整理、加值。

經驗明文化:
《生命力》學生——包含記者、主編與幹部——
每週必須撰寫編採週記,期中、期末各繳交一次,報告內容須包
括實習過程中每一環節的作法、疑問、心得與建議;以記者為例,
從尋找線索、採訪規劃、採訪過程、寫作規劃、初稿、修訂稿、
到自我檢討都必須留下記錄。所有編採週記每半學期彙整一次,
放進知識管理系統網站(詳見第三章第四節)
,開放給所有學生自
由閱覽、觀摩。

資訊加值化:所有編採週記、線上論壇討論文章,每學期由
幹部與老師進行加值處理。加值處理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編輯,
將不同學生討論相同議題的文章彙整在一起,分類建檔;二是萃
取,將學生所提的精闢意見彙整後,整理成常見問題 Q&A,同
時藉此不斷增補和修訂本課程編採手冊(詳見附錄四)
,使編採手
冊愈趨完整、實用。

《生命力》不僅記錄和儲存知識,更強調分享和更新知識,
除了前述共識改稿過程中的集體智慧的交流外,
《生命力》也鼓勵
線上對話、推動資訊共享、進行表格導引。

《生命力》線上對話,常見的有四種,一是討論實習疑難,
如採訪應否錄音、在發掘隱情與尊重隱私間如何平衡等;二是對
組織運作提出批評與建議,共同討論解決方案;三是老師或幹部
打造公民媒體 59

針對重大決策,如應否接受商業媒體的合作邀約等,簡述利弊後,
徵詢修課學生意見;四是修完課的學長與社會人士上線,針對《生
命力》應興應革事項提出建議,引發討論。

這些對話提供了參與者相互溝通、相互學習的機會。更重要
的則是,對話不僅出現在老師與學生、同學與同學之間,也出現
在學長姊與學弟妹、報導者與閱聽人之間,提供修課學生傳承前
代經驗、與社會對話、汲取多元知識的機會。

在資訊共享方面,
《生命力》將所有編採週記、線上論壇文章
以及學生作品、會議紀錄通通建檔,分類儲存在知識管理系統上,
學生可以瀏覽或檢索這些資料,用來解答疑難、確定流程、尋找
線索和背景資料、查證新聞等,同時還可以觀摩別人的作品與編
採秘訣,分享知識與經驗。此外,還可以瞭解組織的決策過程與
內容,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達。

在表格引導方面,
《生命力》在編採作業的各個階段,設計許
多表格要求學生填寫,藉由填寫表格,引導學生思考採寫一則新
聞時應該注意的事項;如前述提報新聞時,要求學生填寫宗旨、
採訪對象、採訪大綱、內容類別、是否配圖片、是否附新聞辭典
等欄目,引導他在採寫之前就先把這幾個關鍵問題想清楚,避免
取材和報導角度的偏差。

這樣的知識管理制度讓新進學生能夠迅速進入情況,也讓老
師花在職前訓練時間可以縮短。教學媒體也就從靜態的、每學期
歸零的教學機器,變成動態的、不斷發展的學習舞台,讓每一代
60 第二章 開放組織裡的互動學習

學生都能站在前人的基礎上,學習更新、更成熟的理論與實務。

四、評量

《生命力》以透明化的指標、集體參與的模式,每週進行成
績評量,重點包括工作表現、敬業精神、專業道德和編採週記四
大部分,希望藉此指引學生學習方向,也藉由每週密集評量,讓
學生隨時瞭解自己的長短處,即時修正、調整(詳見附錄四第十

單元)

在記者部分,工作表現是指每週是否交稿、所交稿件是否達
到刊登標準、能否獲選最佳新聞;敬業精神是指是否準時開會、
準時交稿、支援其他記者;專業道德是指不可受賄、不可造假、
不可侵犯版權;每週由主編、總編輯、社長共同評分,先評稿件
得分,再看在敬業精神和專業道德上有無需要加扣分之處,每週
公布,逐週累計。至於編採週記,期中、期末各交一次,先由主
編、總編輯、社長依序評閱,再由老師評分。

主編則以全體記者的平均分數為基本分,再視工作表現、敬
業精神、專業道德、編採週記優劣加扣分。加扣分來源有二:一
是工作表現,包括是否準時並充分地與記者討論新聞報導方向、
撰寫稿單,是否準時並積極參與提報會議、核稿會議和編輯會議,
是否詳細核實記者稿件並督導改稿,是否能充分溝通、凝聚團隊
意志,以及是否準時撰寫導讀式網摘等等,由社長、總編輯共同
評定後,報請老師核可公布;二是期中期末互評,由旗下記者、
打造公民媒體 61

其他主編和社長、總編輯、總經理、網路總監根據他半學期的表
現,敘明理由後予以加扣分,再由老師彙整公布。

社長、總編輯、總經理和網路總監同樣以全體記者的平均分
數為基本分,再視工作表現、敬業精神、專業道德、編採週記優
劣,加扣分。加扣分來源則有三,一是每週表現,包括是否盡責
地完成自己分內工作,是否有效督導主編和記者準時完成工作
等,由老師評分;二是期中期末互評,由自己以外的全體同學,
根據他半學期的表現,敘明理由後加扣分,再由老師彙整公布;
三是老師評分,由老師根據他的專業表現、領導績效、盡責程度,
在期末予以加扣分。

主編和社長、總編輯、總經理、網路總監以全體記者的平均
分數為基本分,主要原因是:他們並不直接採寫新聞,無法像記
者一樣依照每期報導質量累加分數;他們的主要工作是激勵記者
做好報導,從發掘線索、提報、採寫、改稿、編輯一路幫助記者
把稿件寫到最好。因此,記者總分高低反映他們的工作績效,以
記者平均分數作基本分,能夠激勵他們積極協助記者、提升《生
命力》總體報導水準。

《生命力》希望藉由這些評量項目,督導學生既重視編採能
力,也重視團隊精神、專業倫理,同時還要反思實踐經驗、做好
知識管理。
62 第二章 開放組織裡的互動學習

第四節 結論

總之,
《生命力》是個推動服務學習的公民媒體,以網路為平
台、以採寫弱勢者和奉獻者新聞為運作主軸,由老師帶領學生進
入真實的社會情境,進行知識探險、服務學習、知識管理,從而
培養學生知行合一、術德兼修、分進合擊、繼往開來的智能。

在這樣的教學實踐中,老師、學生和實習課程的角色定位,
都出現重大轉變。

首先,老師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轉而變成知識探險隊的
領隊。在探險過程中,老師憑藉知識和經驗設計幾個學習方案,
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並檢視學習方案的優缺點,提出應興應革的
建議,再由老師採納、改良這些建議後,發展出新的學習方案;
如此循環不已,老師和學生同步成長。

其次,學生不再是唯命是從的學徒,轉而變成知識探險的伙
伴。學生可以參與決策,認可、修訂或否決探險計畫、獎懲辦法;
學生也可以發揮專長,如以撰寫程式的技能和不懂程式的老師互
補合作。學生更可以自主學習,不必依賴老師就可藉由與同學、
與學長姊、與採訪對象、與網友的互動,以及在新聞現場的親身
體驗,學習到珍貴而獨特的知識和技能。

最後,課程也從每學期歸零,轉而變成不斷在前人基礎上繼
續發展。這是因為知識管理,讓師生共同建構出的知識得儲存、
分享、傳承和更新,因而促成教學媒體的不斷成長,以及學習重
打造公民媒體 63

心的不斷演變:每學期的學生都對原有的網站系統、組織運作、
編採形態或考評制度進行修訂或重建,新進學生藉由知識管理系
統,承繼前一學期的學習成果,進而擬定新的修訂或重建計畫,
展開新的學習歷程。教學媒體因而從靜態的、每學期歸零的教學
機器,變成動態的、不斷發展的學習階梯,引導學生代代相傳,
接力學習。

從學生的期中期末評鑑、編採週記、網路互動上來看,這樣
的組織運作和教學模式,確實可以提升學生活用知識、實踐理念
的能力。

首先,我在每學期的期中和期末各作一次評鑑,瞭解學生對
自己學習成績、對《生命力》發展成果的評估,作為教學和組織
運作調整的參考,總體來看,學生的正面評價高達九成。

以九十五學年(二○○六年八月至二○○七年七月)上下學
期兩代實習生的期末評鑑為例,兩代填答的五十七位實習生中,
有五十三位(九三%)認為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後,對社會問題的
瞭解大有進步或略有進步;有五十位(八八%)覺得對網路媒體
的瞭解大有進步或略有進步;有四十八位(八四%)自認與別人
共事的智能大有進步或略有進步;其中,填答的三十九位記者裡,
也有三十八位(九七%)自我評估採訪技巧大有進步或略有進步,
有三十七位(九五%)寫作技巧大有進步或略有進步。

其次,從編採週記中,也可窺見學生自主學習、相互提醒、
64 第二章 開放組織裡的互動學習

活用知識、實踐理念的軌跡。

例如:有位學生採訪植物人甦醒的故事,這位植物人昏迷兩
年,母親毫不放棄地呼喚他兩年,終於奇蹟式甦醒,學生採訪時,
聽到植物人母親含淚的敘述,自己也不禁動容,但她在編採週記
中指出,她寫稿時「避免記者個人主觀的看法,用詞也不能帶有
個人情感」
,而是「引用受訪者的話」來呈現這個動人故事,以符
合新聞專業常規。

她還提到,
「在寫作時因覺得要報導整個事件的經過,所以引
用了很多邱媽媽的話,結果寫得太詳盡也太多了,反而看起來很
累贅,改完稿後雖然內容少很多,但可讀性反而增加,這次讓我
學習了資料取捨的重要。而寫作時有將邱媽媽認為肇事者的過失
寫進去,但主編建議我將這一段刪去,這使我有點沮喪,覺得不
能為他們伸張冤屈,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想,由於缺乏証據,也
不能藉著報導罵人,只有忍痛割捨了」
,這些,顯示同學相互提醒,
有助於記者的成長。

又如:有位學生採訪一群原住民在溪畔露營生活、形成部落
的故事,他在編採週記中指出:
「完稿後,我和展望會的社工聊了
聊,他認為我文中所提到的『市公所將默許部落偷電一事』不宜
刊出,因為會為部落帶來麻煩,就如同大漢溪三鶯部落是被媒體
曝光後才遭拆遷,就如同更多都市違建是被媒體報導後才會『不
慎起火』成為廢墟,就如同……,我本來還有點想賴皮不改稿(畢
竟這些都是自己辛苦問出來的,怎麼可以不寫!)
,但聽到這些關
聯點的我矛盾了、膽怯了。到底我們(媒體)為弱勢者發了什麼
打造公民媒體 65

聲?回來後我馬上刪掉不適的報導。既便報導是事實,但還是以
弱勢者的利益作優先考量,不然辦《生命力》豈不就本末倒置了。」
這段紀錄顯示社工對他進行了機會教育,讓他注意到報導事實之
餘,還得注意當事人權益。

這些自省、討論,加上前述的學長姊和網友互動,讓《生命
力》的學習場域從師生之間,擴及實習生與同學、學長姊、大眾
媒體記者、社會人士之間,學習的面向更廣,學習的收穫也越大。
66 第二章 開放組織裡的互動學習
打造公民媒體 67

第三章 網路平 台上的 混搭實 驗


68 第三章 網路平台上的混搭實驗

第一節 緣起

一九九四年,我辭去報社編輯工作,回到輔大新傳系任教。
我持續觀察、分析、研究新聞編輯,對編輯理論與實務經常產生
新想法,但因離開報社,無法再使用報社億萬設備將想法編成版
面,只能向學生解說觀念,或者指導學生利用個人電腦編出雛形,
心中難免失落。

一九九七年,我帶領學生創辦網路公民媒體《生命力》
。我們
使用免費的 HTML 程式,在個人電腦和網路平台上建構網站,將
編輯理念具體展現在可以即時向全世界發聲的網路媒體上,師生
都很興奮;不過,誠如第一章所述,當時的網路科技雖可低價取
得,但技術門檻仍高,我的學生研讀 HTML 架站專書,花了將近
八個月、歷經大約二十次修改,才做出勉強堪用的第一代網站,
而且功能遠遠不及大眾媒體網站。

此後,
《生命力》網站經過三次全盤重寫和無數次小幅修訂。
到了二○○六年,我們使用新興的 Web2.0 科技,以部落格為核
心,組合 Wiki、共享書籤、網路相簿、RSS、網路聯播、流量分
析等技術和服務,打造出《生命力》第五代網站;這個網站功能
強大,與大眾媒體網站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架設容易,
無須撰寫程式,只要混搭(mashup),亦即挑選、組裝、整合既
有程式就可架好,架好後還可隨意增減功能甚至轉換平台,能夠
隨著編輯意念的轉變而即時調整,成為測試新想法、研發新做法
的實驗平台。
打造公民媒體 69

這個混搭科技做成的網路平台,讓我能將自己對《生命力》、
對新聞編輯的最新想法,具體化為不輸大眾媒體網站的新媒介,
一掃離開報社以來的失落;也讓我能帶領學生測試網路媒體的新
模式,使得新聞教學從概念解說、實例賞析走向實驗創新,更切
合實際、也更具有前瞻性;更讓我和學生能夠探索公民媒體的發
展新路,為《生命力》
、也為非營利傳播研擬簡易而強大的架站策
略,讓《生命力》得以茁壯,也讓更多關懷弱勢的個人和組織得
以藉此建構自己的網站、發出自己的聲音。

本章是《生命力》師生在網路平台上混搭 Web2.0 科技、打


造公民媒體的行動研究報告。行動研究強調在社會情境中,藉由
尋找起點、釐清情境、發展策略、實施策略、檢討改進、公開知
識的循環步驟,來改善行動品質、突破現實困境(詳見第一章第
四節)。本章闡述的是,《生命力》團隊在網路時代的資源和限
制下,如何根據創刊目標和營運需求,選用適當科技、打造適用
網站,並且不斷隨著科技資源和營運需求的變遷,局部修訂或全
盤打造新系統。

本文將先闡述《生命力》網站的研發歷程,然後聚焦在
Web2.0,闡述 Web2.0 的意涵、特性和技術,及其如何改變新聞
網站建構的模式,之後以《生命力》第五代系統為例,說明如何
運用 Web2.0 資源來建構新聞網站,最後討論《生命力》的經驗
對新聞傳播教育和公民媒體發展有何啟示。
70 第三章 網路平台上的混搭實驗

第二節 新聞網站的研發之路

一九九七年四月,我和學生開始籌備《生命力》時,第一個
挑戰就是要從無到有建構網站。當時,架設網站需要使用 HTML
等程式語言,一頁一頁地建構,我和學生沒有人做過網頁、也不
懂一個新聞網站需要具備哪些功能和類目,只能不斷嘗試錯誤、
從做中學。

第一代副總編輯蔡超塵自告奮勇,買來一本網頁設計教學指
南,一頁一頁地學、一步一步地做,花了三四個月做出網站雛形,
又經過三四個月的測試和修改,才能勉強上線,成為《生命力》
第一代網站。這個網站介面粗糙、功能陽春,必須由幹部用 HTML
將文稿逐篇做成網頁,才能運作,還不具備內容管理系統(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簡稱 CMS)4線上發稿、改稿、分稿、更新
的功能(維基百科,2006.08.08)。

4
內容管理系統,是指用於管理及方便數位內容的系統。內容管理系統容許終
端使用者(End User,一般是作者本人)在文章中增加新內容。文章一般是文
本格式, 也可能包含標記以包含其他資源(如圖形) 。系統使用一些規則來格
式化文章,這樣顯示格式可以同內容分離。這樣可以對於保持文章外觀的一致
性有很多優點。Wiki 是其中之一。PHP,ASP 有很多 CMS 程式系統,比如 PHP
的 OKPHP、帝國 CMS.....ASP 的風訊等等。它的作用是讓使用者方便快捷的
管理文章內容(維基百科,2006a)。
打造公民媒體 71

圖 3.1 辛苦建構的第一代網站

一年後,高工電子科畢業、擅長撰寫程式的第三代網路總監
吳禮仲,主動提議開發內容管理系統。我根據第一年運作經驗,
開列《生命力》所需功能和架構,由他寫成程式,再由全體實習
學生測試、修改,如此又經過半年多摸索,終於發展出可以遠距
離上網發稿、改稿、分稿,還能自動輸出網頁的第二代系統。這
套系統自動化程度領先當時許多大型網站,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資訊工業策進會(資策會)「台灣網路媒體趨勢研討會」還邀請
我們公開展示這套系統。
72 第三章 網路平台上的混搭實驗

圖 3.2 功能強大的第二代網站

儘管第二代系統功能贏得肯定,但因開發不久,漏洞(bug)
百出,經常當機,實習學生抱怨連連,吳禮仲忙著修補漏洞,備
極艱辛。又一年過去了,吳禮仲畢業,全系再也沒有學生能夠像
他一樣撰寫程式,系統研發工作陷入困境。我向輔大資訊管理系
求助,資管系派出四位大四學生,協助開發第三代系統,又花了
一年規劃、測試、修訂,才在二○○○年底完工啟用。第三代系
統運作穩定,但幾個月後,開發系統的學生畢業,研發工作又陷
入僵局。
打造公民媒體 73

圖 3.3 資管系協助建構的第三代網站

二○○三年暑假,我在中央研究院資訊研究所「自由軟體鑄
造場」專案成員的引介下,開始使用部落格系統 Movable Type(簡
稱 MT)架設個人網站。驚喜地發現,《生命力》多年來苦心開
發的功能,MT 幾乎都已具備,因此決定引進 MT,作為《生命力》
第四代系統。

我先舉辦兩梯次工作坊,培養學生使用部落格的能力,然後
申購一台專用主機,請第十五代網路總監張奇毓下載當時還是免
費的 MT 程式,安裝在這台主機上,安裝一度出錯,上網到 MT
討論群組詢問,得到行家指點,順利解決問題,前後不到一天就
74 第三章 網路平台上的混搭實驗

完成安裝,又花了幾天設計網頁,整個網站就大功告成。之後,
分批將歷年累積的三千多篇舊稿轉貼進 MT,《生命力》第四代
系統順利誕生。

圖 3.4 以部落格為平台的第四代網站

第四代系統運作穩定、功能強大,創刊以來飽受困擾的技術
問題,大致獲得解決,但同樣困擾多年的安全性問題,卻仍然存
在。因為,《生命力》主機經常遭遇駭客入侵、病毒攻擊和垃圾
廣告的騷擾,第四代系統啟用不到一年,就收到五千多篇垃圾廣
告,經常出現一篇公益新聞底下連著一串色情廣告留言的尷尬情
況,還數度中毒、被駭,加上學校網路不甚穩定,狀況百出。有
打造公民媒體 75

幾次,週五下午遇襲當機,週六週日學校放假,得等到週一才能
處理,整個網站癱瘓兩三天,讀者抱怨連連。

為了解決安全維護問題,我們在二○○六年四月,放棄自備
主機,改用 MT 所屬公司經營的部落格平台 TypePad,打造第五
代系統。TypePad 是部落格服務提供者(blog service provider,
BSP),提供存儲資料的空間、架站所需的功能、安全維護,還
能簡易地加入外掛程式。它比 MT 更易學易用,連不懂程式的我
都能輕鬆上手,於是我改變《生命力》創刊以來,「學生架站、
老師修改」的系統開發模式,親手架站,再請學生討論、修改。

圖 3.5 混搭 Web2.0 工具的第五代網站


76 第三章 網路平台上的混搭實驗

我只花了三小時,就做出新網站雛形,不僅具有部落格一切
功能,還外掛網路相簿、共享書籤、流量分析、搜尋引擎、網路
聯播、Wiki 等程式,成為一個功能不輸大眾媒體網站的強大系
統,而且從此不再受到駭客、病毒、垃圾廣告的侵擾(因為有 BSP
代為排除),再也沒有當過機。

這是《生命力》創刊十年來開發期間最短、功能最強大、安
全最有保障的系統,只需付給 BSP 一年約台幣五千元的租金,就
能享有儲存空間、應用程式、安全維護等等服務,還能簡易的加
入外掛程式,隨時擴增和調整功能。二○○七年四月,我和學生
討論決定《生命力》網站由兩欄式設計改為三欄式設計,只需在
TypePad 後台選換版面模組,按幾個按鈕就輕鬆完成。

圖 3.6 輕鬆更換模版的第五代新網站
打造公民媒體 77

回顧《生命力》十年的網站研發之路,從自力開發系統、託
人開發系統,走到自備主機安裝現成系統,再走到使用 BSP 的現
成主機和系統,我們深刻體會每種開發模式的優缺點,也親身體
會從 Web1.0(如傳統網站)跨入 Web2.0(如部落格)時代,系
統開發從撰寫全新程式走向混搭既有程式,時間縮短、難度降低、
花費減少,網站功能卻越來越強的好處。

表 3.1《生命力》網站系統研發演進表

第一二代系統 第三代系統 第四代系統 第五代系統


平台 自備主機 自備主機 自備主機 租用 BSP 平台
模式 自己撰寫程式 委外撰寫程式 套用現成程式 混搭現成程式
工具 HTML 程式和 HTML 程式和 部落格 部 落 格 和
系統開發工具 系統開發工具 Web2.0 科技
經費 中:開發免費, 高:付費開發, 中:現成程式便 低:租金便宜,
主機昂貴。 購置主機。 宜,主機昂貴。 不必買主機。
費時 需要數月 需要數月 數小時到數日 數小時
功能 弱 強 強 強
安全 弱 弱 弱 強
擴充 難 難 易 易

以下,集中討論《生命力》第五代系統的開發,先探討 Web2.0
的意涵、常見技術及其特色,然後說明《生命力》如何基於選用
Web2.0 資源、打造第五代系統。
78 第三章 網路平台上的混搭實驗

第三節 Web2.0 蘊含的架站資源

二○○一年商業網站(.com,達康)泡沫化後,美國 O'Reilly
Media 與 MediaLive 公司成員討論國際研討會議題時,注意到許
多重要、精彩,極受歡迎的網路新應用,突然在達康崩盤後有規
律地出現,他們將這些新應用的特徵統稱為「Web 2.0」。

根據歐萊禮(Tim O’Reily)的定義,Web2.0 是指「一種蒐集


群體智慧的網路運用」
,它具有七個特色:以網路為平臺;引領群
體智慧;以掌握和運用核心資料為核心競爭力;以不斷推出新功
能取代軟體升級;程式設計輕巧,讓網友組裝現有資源就能創新;
軟體跨平臺運用,如 iPod/iTunes 跨越個人電腦、網路和手持裝
置;豐富使用者的感受,不斷推出創新的網路運用服務。而部落
格的崛起,是 Web 2.0 時代最容易被識別的特徵(O’Reily,2005)

Web2.0 包含技術架構及應用軟體,它的特點是鼓勵使用者透
過分享,讓彼此共用的資源變得更豐盛。從媒體建構者的角度來
看,Web2.0 科技全都易學易用,可以相互組裝、串連,而且成本
低廉(大多免費)
、又不斷更新技術,可以幫助公眾建構特色鮮明、
功能強大的媒體。

一、百花齊放的科技

Web2.0 時代常見的科技和服務包括部落格、Wiki、共享書
籤、網路相簿、Podcast、影音部落格,它們各具特色,能夠讓不
打造公民媒體 79

同需求、能力的個人或組織用來打造各自夢想的媒體。

(一)部落格

部落格(blog,另譯網誌、博客)是 Web2.0 的代表性的媒體,


它是按時間順序排列文章的網路日誌。原本只有少數電腦專家撰
寫,一九九九年八月, Blogger.com 問世,易學易用,只要三個
步驟就能架好站,帶動公眾撰寫部落格的熱潮;到了二○○五年
下半年,單單 Techonrati 追蹤到的部落格就超過兩千萬個,二○
○六年夏天突破五千萬個,二○○七年四月更超過七千萬個,其
中 華 文 部 落 格 佔 八 % , 約 五 六 ○ 萬 個 ( Sifry , 2006.08.07 、
2007.04.05)。

部落格的特點有四:逆時序排列文章、固定網址、單篇迴響、
引用機制,不僅可以用來發表文章,還能帶動相互的連結、討論
和分享。

(二)Wiki

Wiki 源自夏威夷語的「wee kee wee kee」,本是「快點快點」


之意。它是個可以支援集體書寫的網路系統,任何擁有權限的網
友都可以使用遠比 HTML 簡單的 Wiki 語法,快速發表自己的文
章、修改別人的文稿、編輯共用的頁面,而且由程式記錄每一個
改變,網友可以詳細追蹤這些變化,並回復到任何一個先前版本
(Gillmor,2004)。Wiki 強調開放使用,適合多人集體編寫,最
80 第三章 網路平台上的混搭實驗

具代表性的是維基百科(Wikipedia),由全球數萬人共同編修,
條目和點閱率都超過大英百科全書網路版(林宏達,2006.04.17)

可信度則接近大英百科全書(KaurJmeb,2006.03.31)
;但也有半
封閉的 Wiki 系統,如 PBwiki,僅供個人或少數獲授權的人使用,
可讓個人或團隊用作寫作系統、討論媒介、資料庫。

(三)共享書籤

共享書籤 (Social Bookmarking,另譯社會書籤)是一種超連結


的收藏和分享的社會性軟體。因為收藏的超連結可以被許多人在
網路上分享,因此也有人稱之為網路書籤。用戶可以通過它來收
集,分類,匯集感興趣的網路信息,如新聞、圖片、資料、網站
等。同時,也能簡便地與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個人收藏,並從其他
用戶收藏中進行資訊採集。它和部落格的差異在於,部落格主要
分享自己撰寫的作品,亦即寫作經驗;共享書籤則分享自己編選
的 作 品 , 亦 即 閱 讀 經 驗 ( 維 基 百 科 , 2006.09.01 )。 國 外 的
del.icio.us、Furl,台灣的 MyShare、HEMiDEMi 都是廣受歡迎的
共享書籤。

(四)網路相簿

網路相簿是網路上儲存、分享數位照片的工具,可以讓不擅
長或不喜歡文字敘事的網友,用照片說故事。最具代表性的網路
相簿是 Flickr,Flickr 不僅提供相片儲存和分享功能,也是個網路
社群平臺,使用者可以在此設定好友,交流彼此最新照片,也為
打造公民媒體 81

每張照片加上標籤(tag)
,方便同好檢索(維基百科,2006.08.05)

Flickr 之外,Google 旗下的 Picasa,功能相近,操作簡單,使用
者也不少。

(五)Podcast

Podcast 是蘋果電腦音樂播放器 iPod 與廣播(broadcast)的合成


詞,指的是一種在網路上發佈並允許用戶訂閱的電台節目傳播技
術。這種技術在二○○四年開始流行,允許個人創建與發佈,使
得人人可以說出他們想說的話、做出自己的電台節目。Podcast
並不強求使用 iPod,任何數位音樂播放器或擁有適當軟體的電腦
都可以播放其節目(維基百科,2006.05.26)。

(六)影音部落格

影音部落格(Video blog,又名 Vlog)是讓使用者上傳、觀


看和分享影音短片的網路傳播技術,目前以 YouTube 最具代表
性。YouTube 在二○○五年二月創辦,原意是為了方便朋友之間
分享錄影片段,逐漸成為網民的回憶儲存庫和作品發佈場所,到
二○○六年已擁有超過四千萬件短片,每天吸引六百萬人瀏覽。
YouTube 採用 Macromedia Flash 技術提供內容,包括影片及電視
節目片段,音樂錄影帶及家居錄影等。YouTube 的片段可簡易地
放入部落格中,成為影音敘事工具(維基百科,2006.10.25)。

除了上述科技,還有 Google Maps、流量分析、留言板、搜


82 第三章 網路平台上的混搭實驗

尋引擎、部落格貼紙產生器、部落格搜尋引擎(如 Technorati)
等等技術和服務,也都可以讓架站者用來豐富他的媒體。

二、相輔相成的特性

Web2.0 媒體科技不僅種類繁多、簡單好用、成本低廉,還能
相互組裝、串連,建立相互瞭解的機制,並且不斷擴增和更新功
能。

(一)易學易用的工具

使用 Web2.0 科技,不需高超的技術能力,通常只要按照系
統指示,進行三、四個步驟的設定就能輕鬆啟用。例如全球最大
的部落格平臺 Blogger.com 標榜「建立 blog 只需通過三個簡單步
驟:建立帳戶、命名您的 blog、選擇範本」,PBwiki 標榜「建立
一個免費 Wiki,就和做一份花生醬三明治一樣簡單」,其他諸如
Flickr、YouTube 也同樣標榜簡易又好用。

(二)彈性混搭的技術

Web2.0 工具不僅易學易用,而且幾乎都使用相通的技術5,

5
主要是指 AJAX。歐萊禮(O’Reily,2005)指出:
「AJAX 不只是一種技術,
事實上,它是數種技術的合成,每種技術都在其領域中發揚光大,結合後的功
能更強。AJAX 包含:1.利用標準的 XHTML 和 CSS 呈現;2.用檔案物件模型
進行動態展示與互動;3.用 XML 與 XSLT 來作資料交換及操作;4.用
打造公民媒體 83

如此,一來可以相互鑲嵌,例如部落格可用 Flickr 發表照片、用


YouTube 發佈影音;二來可以輕鬆的轉換平台,如從 MT 轉換到
TypePad 只要先從 MT 匯出檔案,再將這些檔案匯入 TypePad 即
可,不必逐篇轉貼。因此,每個架站者可以基於自己對媒體的想
像,從不斷推陳出新的科技中,挑選適用的,組裝成自己理想的
媒體,並且隨時調整(也許基於想像的演變、也許基於讀者的回
應、也許基於需求的變化),更換部分或全部的科技。

此外,還可以混搭多個資訊來源,組合成一種新的內容。例
如:從某個資料庫中找到特定地方曾有犯罪,然後到 Google Maps
中找到當地的地圖,把這兩個內容整合在一起,就得到了一個標
有犯罪紀錄的線上地圖(Berlind,2006)。

這種混搭或組裝,可以成為一種創新形式,亦即歐萊禮所說
的「組裝式創新」(Innovative in assembly):就像個人電腦的革命,
使得只要組裝量產硬體,就可能產生創新,戴爾(Dell)就是從
這樣的組裝方式中,發展出一套創新科技,打敗了以產品本身的
創新發展作為商業模式的電腦硬體公司(O’Reily,2005)。我們
能夠預期在 Web 2.0 時代,只要善於選用與組合各種技術,就能
建構出功能強大的嶄新媒體。

(三)相互串連的網絡

無論是獨立的部落格還是混搭後的網站,基本上仍是單一媒

XMLHttpRequest 來進行非同步資料取得;5.用 JavaScript 將上述項目整合。


84 第三章 網路平台上的混搭實驗

體,但運用 RSS、標籤(tag)、引用(trackback)等機制後,這
些各自獨立的媒體就可以相互連結、對話,形成網路社群、媒體
聯盟,互補有無、協調行動,相輔相成,擴大影響力。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匯整網站最新文章,讓網


友可以訂閱文章標題、摘要,並在其網站同步聯播。幾乎所有部
落格系統都支援 RSS 功能,使得在網路上蒐集與傳遞訊息變得容
易,同時也增進網路傳輸與連線品質,減少不必要的人工作業
(O’Reily,2005;XML 台灣資訊網,2005)。

標籤(tag):一種組織和管理線上資訊的新方式,它不同於
關鍵字檢索,而是一種模糊化、智慧化的分類。作者可以為每篇
文章、每張照片、每個檔案設定一個或多個標籤,然後就能快速
找到使用相同標籤的所有內容,由此和他人產生更多的聯繫。標
籤體現群體的力量,使得內容之間的相關性和用戶之間的交互性
大大增強(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2006.03.24)。

引用(trackback)
:網站間的對話工具。當網友要回應他人部
落格中的某篇文章時,如果直接在他的部落格上做回應,那麼回
應文只會留在他的部落格中;但若使用引用,只要在自己部落格
發表回應文的同時,把原文的引用網址填上去,那麼部落格系統
會自動到對方的該篇文章中留下引用的紀錄,如此一來,對方只
要到他的引用中按下你送來的連結,就可以連到你的部落格來看
你對他的回應。兩個部落格也會因為這篇文章的引用產生聯繫
(Orion168,2005.08.05)。
打造公民媒體 85

(四)相互瞭解的機制

網路科技還提供架站者瞭解彼此、認識讀者的工具,認識讀
者可藉由流量分析軟體來進行,瞭解彼此則包括瞭解各自網站的
評價和授權程度。

流量分析軟體,如 Site Meter、Google Analytics,可以讓架站


者清楚偵測閱聽人每一次的點擊行為,以及來訪時段、停留久暫、
IP 位址、新訪客還是老朋友、檢索過什麼關鍵字、讀了哪幾篇文
章、離開後轉到哪個網站,以及他使用哪種作業系統(視窗、麥
金塔或 Linux)、螢幕解析度為何等等,藉此來瞭解網友閱聽行
為,進而調整網站設計和編輯方式(陳順孝,2006.06.29)。

網路評價機制,如 Google 的 PageRank,類似科技論文中的


引用機制:誰的論文被引用次數多,誰就是權威(南方網,
,Google 以龐大的電腦連結架構來計算每個網頁被連
2003.09.28)
結的次數,被越多網站連結,得分越高,被越權威(PageRank 高)
的網站連結,加權得分越高,共有○到十分共十一個等級,等級
越高,在 Google 檢索結果的排名就越前面(O’Reily,2005;李
怡志,2004.08.17)
;又如,台灣的部落格觀察(Blog Look)網站,
計算各部落格被連結、訂閱、推薦數量等,做出部落格排行榜,
讓架站者和閱聽人能夠瞭解各個部落格的影響力、及其受重視的
程度。

創用 CC(Creative commons)
,是網路上的數位作品(如文
86 第三章 網路平台上的混搭實驗

學、美術、音樂等)的許可授權機制,它致力於讓任何創造性作
品都有機會被更多人分享和再創造,共同促進人類知識作品在其
生命週期內產生最大價值(創作共用,2006.06.02)。創用 CC 有
幾個核心授權元素,如是否要標示作者姓名、是否允許改作、是
否允許商業用途,使用者可以取用這些授權元素,組合成他想要
的授權方式,讓讀者和其他網站所有人知道,可以對這份作品做
些甚麼、不能做些甚麼(創用 CC,2006.06.02;科景討論區,
2006.08.20)。

(五)探險測試的文化

Web2.0 相關技術和運用不斷推陳出新,Web2.0 媒體也不斷


根據媒體願景、技術的進展和網友使用行為,改良缺失、擴增功
能。歐萊禮認為,這實踐了開放原始碼的名言「及早發表,並且
常常更新」
,甚至被推到了極限──「永遠的測試版」
。他說,現在
的軟體開發已經到了每個月,每個禮拜,甚至每一天都推出新的
吸引人的功能,這代表了軟體永遠沒有完成的一天(O’Reily,
。因此我們發現許多服務諸如 Gmail、Google Maps、Flickr、
2005)
del.icio.us,推出後好幾年都還標示是測試版。

(六)低廉的成本

上述科技,從部落格、Wiki、Flickr、Podcast、YouTube 到共
享書籤,幾乎都可以免費取得,即使付費金額也不高,如部落格
平台 TypePad 二○○六年最貴版本年費約台幣五千元,就可以架
打造公民媒體 87

設不限數量的部落格。

低廉的成本,讓缺乏經費的個人和組織,可以輕易發展自己
的媒體。例如全球第三大科技新聞網站 Digg,二○○四年九月創
辦時,只花了十五美元租用寬頻線路,後來登記成立公司,也只
花一千美元(盧諭緯,2006)
;又如:關懷顏面損傷者的台灣陽光
基金會陽光部落格使用免費的樂多系統,二○○五年獲得華人部
落格大獎團體網站首獎,大幅提高能見度。

三、架站模式的變遷

Web2.0 科技簡單、強大、彈性、便宜的特性,改變媒體建構
的模式。

在傳統媒體時代,創辦一個媒體(如報紙)動輒需要數十億
元,必須購置昂貴設備,以自身的力量從頭打造自家的媒體;在
Web1.0(傳統網站)時代,也就是《生命力》創刊初期,不一定
需要大筆資金,但技術門檻仍高,需要有專人學習程式語言,從
無到有建構自己的網站;到了 we2.0 時代,網路架站資源幾乎取
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可以免費或低價取得,任何人只要能夠
上網,就能基於對媒體的想像,選用適當的既有技術,混搭成符
合自己理想的媒體,不必從零開始打造。混搭,成了 we2.0 時代
建構媒體的簡便方法。

這對欠缺龐大資金、高超技術的個人和組織——特別是弱勢
者和非營利組織——帶來巨大的資源和機緣,他們藉由混搭免費
88 第三章 網路平台上的混搭實驗

或低價科技,就可以和財力雄厚、技術高超的大眾媒體一樣,打
造自己的媒介、發出自己的聲音。他們所面臨的問題不再是財力
和技術,而是:是否清楚自己的需求?是否有足夠的鑑別力選用
合乎需求的技術?是否有足夠的組織力整合相關的技術?是否有
足夠的創意打造讓人眼睛一亮的新媒體?

第四節 用 Web2.0 資源打造新聞網站

Web2.0 科技儘管簡單、便宜、強大,但終究只是工具。關鍵
仍在媒體創辦者基於什麼目標、挑選哪些科技來建構他的媒體。

本節將以《生命力》第五代系統的建構為例,說明我們在二
○○六年五月,如何基於創辦目標和需求,選用部落格平台、增
補外掛程式、加入串連機制、建立知識管理系統,來打造符合理
想的媒體。

一、釐清創辦目標與需求

《生命力》是推動服務學習的網路公民媒體,它的網站需求
有八:首先,它是個獨立網站,需要擁有獨立網址;其次,它是
個集體書寫網站,必須能讓多人共同書寫,而且有權限管理機制;
第三,它是個實驗網站,希望能夠不斷調整系統架構、增減或調
整功能;第四,它是個混搭型媒體,希望主系統能夠彈性新增、
刪減或調整外掛程式;第五,它是開放型媒體,希望能與其他部
落格和網路新聞相互串連;第六,它是流動率極高的組織,每學
打造公民媒體 89

期實習學生全部換新,因此需要建構知識管理系統,讓實習經驗
得以儲存、累積、分享、更新;第七,它需要穩定又安全的系統,
能夠免除當機、駭客入侵、垃圾留言和垃圾引用的騷擾;第八,
它必須能夠全站備份,並能匯出匯入,以確保安全,萬一有需要
時也能轉換系統。

二、選用部落格帄台

基於上述目標和需求,我們必須挑選適合的部落格平台,作
為網站主體,再嵌入或連結其他科技。

當前的部落格系統,大體可以粗略分為套裝軟體和 BSP 兩大
類。

套裝軟體,需要由架站者自行安裝在自備的主機上,最常見
的如商業軟體 MT、自由軟體 LifeType、Drupal 等,可低價或免
費取得,可彈性調整功能,但若缺乏專業網站管理人員,難以有
效排除駭客、病毒、垃圾攻擊。如前所述,
《生命力》曾使用 MT
架站,程式本身穩定而強大,但安裝在自備主機上,主機經常被
駭、中毒、被垃圾廣告騷擾,因此二○○六年重選系統時予以放
棄,對其他自由軟體也基於同樣理由而不予考慮。

BSP,則將架站過程模組化,只需三五個步驟就能架好一個
網站,而且只要另選模組就能變換設計,不一定要動手修改程式
碼,更重要的,BSP 有專人協助排除各類攻擊,穩定性和安全性
較有保障,但也因為套用模組架站,比較難以凸顯個別特色。此
90 第三章 網路平台上的混搭實驗

外,BSP 眾多,有收費的 TypePad、部分收費的無名小站、免費


的 Blogger.com、樂多、Xuite、MSN Spaces、Yahoo!奇摩部落格
等等,功能、空間、服務品質不盡相同。6

《生命力》挑選平台,希望系統穩定、功能強大,我們使用
消去法,先刪除曾發生多日大當機的 BSP,再刪除過度重視會員
互動而輕忽一般網友流通的 BSP,又刪除創業時間短且經營前景
不 明 的 BSP , 然 後 刪 除 不 支 援 自 訂 網 址 的 BSP , 最 後 鎖 定
Blogger.com 和 TypePad 進行評估。

Blogger.com 規模全球最大,又免費,但當時只允許所有文章
按時間順序排列,不能分類呈現,無法建構新聞網站所需的類目;
TypePad 分級收費,當時最高等級一年收費約台幣五千元,但既
可使用套裝模組也可自由修改部分程式碼,技術能力和穩定性廣
受好評,而且與《生命力》先前使用的 MT 系出同源(同屬 Six Apart
公司),轉換方便。因此我們最後決定付費使用 TypePad 系統。

選定 TypePad 後,先行註冊,再依照它預設的標準程序,填
寫網站名稱、網址,選用版面模組後,就做出網站架構(詳見圖
解 3.1);然後回到舊系統(MT)中,將《生命力》舊稿匯出成
檔案,再將這個檔案匯入 TypePad 中,就初步完成系統轉換工作
了。

6
Online Journalism Review 曾經評比 Blogger、TypePad、Blogware、WordPress、
Movable Type、Expression Engine 的功能異同。詳見:Online Journalism Review
(2006.05.18). Blog software comparison chart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ojr.org/ojr/images/blog_software_comparison.cfm.
打造公民媒體 91

三、增補外掛程式

架設好部落格平台後,架站者還也可以挑選適當的程式,增
強平台較弱的功能,或增加平台所無功能。

以《生命力》為例,TypePad 平台沒有全文檢索功能,因此
我們嵌入 Google 定址搜尋引擎來補足功能;TypePad 內建的照片
展示功能陽春,因此我們鑲入 Flickr 和 Picasa 來呈現系列照片和
圖片故事;TypePad 內建的流量分析軟體功能陽春,不能滿足我
們的需求,因此加入 Site Meter 和 Google Analytics 流量分析程
式,以便偵測每月、每週、每日、每小時的流量變化,瞭解讀者
來自何處、看了幾篇文章、停留多久、找什麼關鍵字、最愛哪些
文章、用什麼瀏覽器、解析度多少……,以此來調整網頁設計和
編排方式。

此外,
《生命力》報導自製新聞,也編選部落格好文,為此,
我們選用 RSS 接收器 Bloglines 來訂閱優質部落格,由程式自動
監看這些部落格的最新文章,同時在共享書籤 HEMiDEMi 成立專
屬群組,開放網友參與推薦好文;再從我們訂閱和網友推薦的最
新文章中挑選好文,放進 HEMiDEMi 專屬書籤(僅供專人編選,
不對外開放,與專屬群組不同)
;然後用聯播程式 NewsGator,將
好文標題發布到《生命力》首頁邊欄,讓讀者能夠點擊閱讀。用
Bloglines 監看網站,彷彿報社布建採訪網監視社會動態;用共享
書籤選文,彷彿報社編輯挑選文稿;用 NewsGator 上線,彷彿報
社印製發行。
92 第三章 網路平台上的混搭實驗

組裝這些外掛程式,像組合積木一樣簡單。以 HEMiDEMi
為例,只要進入工具區,點選「在您的部落格輪播最新書籤」選
項,就會出現一組程式碼,將這組程式碼複製,貼到 TypePad 支
援外掛程式的 TypeList 區,就完成組裝工作,以後,只要到《生
命力》首頁,就能看見 HEMiDEMi 的選文標題(詳見圖解 3.2);
其他程式的組裝方式也都大同小異。

這些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程式,讓我們能夠用來增強、
改良甚至全盤改造媒體。挑選什麼程式、如何組裝,全看當時對
網站的想像和需求而定。更重要的,我們還可以隨時汰換部分系
統,如《生命力》原本使用的共享書籤是英文的 Furl,後來覺得
介面不夠清爽而換成同是英文的 del.icio.us,最後為了強化和台灣
網友的互動,而換成中文的 HEMiDEMi,每次轉換系統,只需將
舊系統的資料匯出、再匯入到新系統即可,費時不到十分鐘。

四、加入串連機制

部落格強調對話、串連,以此激盪群體智慧、凝聚集體影響
力,因此需要具備 RSS、引用、標籤功能和版權聲明。

幾乎所有的部落格平台都內建引用和 RSS,《生命力》使用
的 TypePad 亦然,二○○六年夏天,TypePad 新增支援標籤的功
能,讓我們能為每篇報導下標籤,增加它在茫茫稿海中被找到的
機率,也方便它和同類報導交會,相互比對、增益。

除了這些內建的串連機制外,《生命力》還嵌入「創用 CC」
打造公民媒體 93

授權標章(嵌入方法與 HEMiDEMi 相似),讓網友一眼看出我們


的授權範圍,節省新聞流通的成本。
《生命力》選擇的授權條件有
三:姓名標示、非營利使用、相同條件分享,亦即,我們願意將
創刊至今累積的四千五百多篇報導全數公開,開放非營利使用,
但要求使用者註明出處,並將他們的新作以相同條件和更多人分
享,我們希望以此加速公民新聞、非營利資訊的流通。

五、建立知識管理系統

新聞工作是團隊運作,記者在編採過程中,需要不斷與編採
主管討論、與其他記者協調,而且需要將這些實戰經驗累積的知
識儲存起來,並且彼此分享、經常更新,才能不斷進步,做出更
好的報導。

《生命力》也是如此。實習記者在外採寫新聞,每天都可能
有突發狀況需要即時討論、解決,不能像一般課程等到固定時間
才上課;而且,實習生每學期全數換新,若不能將實習經驗有效
的儲存、分享和更新,每學期學習成果將全部歸零,無法延續到
下一學期,如此,指導老師疲於奔命,不斷重複教同樣的東西,
整個媒體也不會有進步,無法帶給師生更多的知識啟發。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生命力》運用網路科技,建構第二章第
94 第三章 網路平台上的混搭實驗

圖 3.7《生命力》網站混搭十餘種 Web2.0 工具
打造公民媒體 95

三節提到的知識管理系統。首先,選用 Google 網上論壇,作為平


日聯繫的管道,要求每個實習學生註冊,也讓實習結束的學生可
以自願留在論壇上,與學弟妹對話、進行經驗傳承;其次,用
PBwiki 建立一個與 Google 網上論壇互補的知識管理系統,在
PBwiki 上擬定每學期的工作重點,指定負責人,並由負責人公布
工作計畫;也在 PBwiki 上儲存會議紀錄,包括主編、總編輯、社
長、老師對每一個採訪計畫的意見;更在 PBwiki 上公告編採手
冊、儲存歷屆編採週記、整理實習疑難問答集(Q&A)、引介參
考資料,讓學生得以承接經驗、創新知識。

第五節 結論

回顧《生命力》研發媒體平台的十年歷程,正逢網路科技從
近端走向遠端的變遷(梅田望夫,2007)
。一九九七年創刊時,我
們購置專屬電腦主機,並在專屬主機上,靠自己的力量撰寫程式,
一步一步建構自己的網站;到了二○○六年建構第五代媒體平台
時,最新的網路技術和服務,通常不是安裝在網路近端的專屬主
機上,而是由網路遠端的業者提供服務;這些技術各自獨立但可
以相互組合,架站者可以依據需求,挑選合用的技術和服務,混
搭出合乎理想的媒體7。

《生命力》以部落格為平台,混搭 HEMiDEMi、Flickr、

7
有關網路「近端」與「遠端」的討論,詳見梅田望夫(2007)
《網路巨變元
年》一書第 58 至 64 頁的討論。
96 第三章 網路平台上的混搭實驗

Bloglines、NewsGator、PBwiki、Site Meter 和 Google 網上論壇等


Web2.0 技術和服務,建立架構彈性、功能強大、串連便利的網站,
也建構能夠溝通對話、協調整合、管理知識的內部溝通系統。這
些,與龐大的大眾媒體組織相比,也許並不特出,但它只需要一
個人就能展開工作、不必懂程式也能混搭完成、只需要三個小時
就能做出雛形、只需要台幣五千元就能維持一年的運作,與動輒
需要耗費數十億元、雇用上千人、動員技術菁英、耗時數月才能
完成的大眾媒體網站相比,宛如一場平民新聞革命。

《生命力》的經驗證明,Web2.0 所提供的資源,能夠大幅降
低創辦媒體的經費、技術、人力、時間成本,降低到只要能夠上
網,並且懂得使用複製、貼上功能的人,都能輕易地為自己、為
組織、為社群建構專屬媒體,開啟一個人人可以當記者、當編輯、
當總編輯、當媒體老闆的時代,打破只有億萬富豪才能擁有媒體
的生態,讓民主參與媒介論者期待的「社會內各團體、組織和社
區都應擁有他們自己的媒體」
(潘家慶,1987)的理想有了實現的
可能。

傳統媒體,因為投資高、開銷大,而必須爭取鉅額廣告和發
行收入來維持營運,甚至為此犧牲專業,競逐八卦、誘導消費、
激發對立;以 Web2.0 為平台的網路公民媒體創辦和營運成本都
低,可以業餘經營,專注理想而不必在意營利,即使全職經營,
也因為功能強大的網路和 Web2.0 技術取代傳統媒體的多數功
能,不再需要人力和設備龐大的印刷發行部門,也可大幅縮編管
理部門和業務部門,因此能夠投入更多心力和資源來經營內容,
打造公民媒體 97

對媒體品質的提升極有助益。

當創辦媒體成為人人可為之事,網路時代的公民媒體形態也
越來越多樣。與《生命力》同時並存的網路公民媒體至少可以分
為個人或組織媒介、集體報導、集體編輯、行動網路四種類型:

個人或組織型公民媒體,主要以部落格形態出現。例如:二
○○三年美國入侵伊拉克,化名為帕克斯(Salam Pax)的伊拉
克青年,用部落格《Where is Raed?》記錄自己的戰時見聞,
書寫他既批判海珊政權,也反對美國入侵的觀點,引起全球注目,
部落格內容出版成書,翻譯成多國語言,連台灣都有譯本(Pax,
;又如:台灣的《艾德倫的異想空間》揭露同性戀者的內心
2005)
世界和出櫃歷程,
《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介紹公娼生涯和抗爭故
事、促進性工作者人權,展現主流媒體刻板化印象外,更豐富深
刻的同志、公娼世界。

集體報導型公民媒體,開放公眾參與新聞採寫和編輯。例如:
二○○○年創辦的南韓 OhmyNews 以「每個公民都是記者」為
號召,擁有約五萬名公民記者,公民記者投稿經專職編輯核實後
刊出,每天約可產製兩百則新聞、吸引百萬人次瀏覽,躋身南韓
影響力前六大媒體(OhmyNews,2004.12.01);二○○四年底問
世的 Wikinews 不僅開放公民投稿,也開放公民參與編輯,二○○
六年三月推出中文版;二○○四年誕生的 Global Voices Online
則串連全球部落客(blogger,部落格作者的通稱)力量,交流
各地訊息和觀點,從阿富汗到辛巴威,全球約有八十名部落客加
入,擔任義工編輯,中文版也已問世。台灣本土公民媒體,如選
98 第三章 網路平台上的混搭實驗

刊網友人文投稿的南方電子報、編採勞工和人權新聞的苦勞網,
以及《生命力》也都屬於這一類(OhmyNews,2004.12.01;張志
裕,2006.08.30;維基百科,2006.08.10;維基新聞,2007.04.19;
部落格編輯,2006.04.28)。

集體編輯網站本身不產製新聞,而是由公眾推薦各自讀過的
優質報導,形成一個資訊交流中心,二○○四年底創立的 Digg
網站,以此模式經營,不到兩年,就躍居全球流量第三大的科技
新聞網站(盧諭緯,2006)
。台灣的 HEMiDEMi 也讓使用者推薦
自己喜歡的文章,最多人推薦的文章就會成為頭條;此外,
HEMiDEMi 還推出群組書籤,讓資訊交流社群化,目前已有 Web
2.0 隨便聊、媒體觀察站、Travel+2.0 旅遊書籤集合場、聽音樂,
趕流行、教育文摘、宜蘭二三等數十個各具特色的群組(陳順孝,
2006.08.24)。

行動網路型公民媒體,是以網路作為民主審議和社會行動的
發起點。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在二○○三年底開辦的 Action
,開放青年在上面交流訊息和意見,發起和
Network(原名 iCan)
推展社會運動,開辦四個月後,就發展出兩千種公眾議題指引
(如:如何組織住宅管理委員會)
、發起超過五百個社會行動(如:
消除校園霸凌)
;又如,台灣《海綾月兔兔認養專區》用部落格推
廣「認養代替購買」觀念,並推動兔子認養、送養和急難救助工
作,實際挽救了許多小生命。

這些公民媒體在 Web2.0 的科技資源上展現各異其趣的特


色,也讓我們看到公眾和社會各團體、組織和社區打造自己媒體
打造公民媒體 99

的更多可能性。

更重要的,這些人人可辦的公民媒體,只要有夠好的創意、
能夠抓到社會脈動,不僅可以實踐自己的理想,影響力也可能超
越大眾媒體,如前述以一五○元美金起家的 Digg,不到兩年就躍
居成為全球第三大科技新聞網站,四個人創業的 OhmyNews 更贏
得全球讚譽,還從韓國進軍日本,在二○○六年八月二十八日推
出日文版(張志裕,2006.08.30)。一個比創意、比社會洞察力,
而非比財力的新媒體競爭時代已經來臨,在這個新時代,不滿大
眾媒體、關懷弱勢族群的公民媒體行動者,傳播實力和潛力絲毫
不輸億萬資產的傳媒大亨。

對新聞傳播系所而言,Web2.0 也提供一個探索媒體形態和新
聞內容走向的良好機會。傳統教學媒體——實習報、實習電台、
實習電視——在設備和技術上都遠遠落後大眾媒體,用 Web2.0
建構新教學媒體,則有機會在設備和技術上領先大眾媒體,進行
更具前瞻性的教學和實驗;換言之,藉助 Web2.0 科技,新聞傳
播系所能夠免費或低價建立類似自然科學系所的實驗室,藉由實
際構思、設計、實作、反省來探索新聞理論與實務的未來。

《生命力》十年系統開發之路至此有了超乎預期的成果,我
們竊自歡喜,也期待這樣的經驗能夠鼓勵和幫助更多大學系所、
非營利組織和社會行動者也來架設自己的網站、發展自己的媒
體,讓更多元的媒體滿足公眾的多元需求,也讓公眾能夠藉由自
己的媒體,相互對話、交流、串連,共同補充、監督、批判甚至
取代大眾媒體。
100 第三章 網路平台上的混搭實驗

圖解 3.1:建立部落格:以 TypePad 為例

第一步:申請 TypePad 帳號後,開始建構部落格。首先決定網站


名稱(如「生命力新聞」)
,然後選定英文網址(如 newstory)
,接
著選擇是否公開發行,最後按 Create New Weblog 就完成設定。
打造公民媒體 101

第二步:按 Compose 張貼第一篇文章,打上標題、貼上內文,按


Save 鍵完成貼文;再按 View Weblog 就可看到初步架好的部落格。
102 第三章 網路平台上的混搭實驗

圖解 3.2:組裝外掛程式:以混搭 HEMiDEMi 為例

第一步:進到 HEMiDEMi 首頁,選按右上角「工具」按鈕。

第二步:在右方「Blog 工具」區,點選「在您的部落格輪播最新
書籤」。
打造公民媒體 103

第三步:選取「步驟 3.將以下程式碼複製到您的網站」欄框內的
程式碼,並加以複製。

第四步:回到 TypePad,進入 TypeLists 的「網摘」區,按 Add item,


然後將 HEMiDEMi 程式碼貼進 Note 區,再按 Svae,就完成嵌入。
104 第三章 網路平台上的混搭實驗

第五步:回到部落格首頁,就可以在右側邊欄「網摘」區,看到
從 HEMiDEMi 傳送來的最新選文標題。
打造公民媒體 105

第四章 集體報 導中的 新聞意 理


106 第四章 集體報導中的新聞意理

第一節 緣起

一九八二年,我唸高中二年級,因為喜歡寫作而加入校刊編
輯社,校刊一學期出一期,我因為家裡種田、擺地攤,第一期就
寫自家村裡農夫種蒜、種菜的故事,第二期寫自己從小陪爸媽開
著鐵牛車到宜蘭各處廟宇趕集擺地攤的經驗,我描繪感佩的人
物、記錄感動的見聞、分享生嫩的人生體悟。自己寫得暢快,但
與報上刊登的國家大事相比,總覺得格局太小。

我大學唸新聞傳播系,畢業後進報社擔任編輯,以兩年多的
時間,從地方版編到政治版、頭版,每天處理高中時代嚮往的「大
格局」新聞。然而,編輯這些新聞時,我越來越不快樂,因為權
力鬥爭太多、國計民生太少,政治口水太多、理性論辯太少,作
秀造勢太多、踏實作為太少,更嚴重的是,我所工作的報社和其
他媒體一樣,陸續捲入政爭,處理新聞時,立場考量漸漸凌駕專
業判斷。我越來越懷念高中時,分享動人故事的單純喜樂。

一九九四年我回到輔大新傳系任教,如第一章所述,在帶領
學生訪查醫療奉獻獎候選人事蹟時,發現學生深受感動,不僅文
情並茂地完成一篇篇訪查報導,還積極地和我分享心得、討論能
為弱勢者和奉獻者多做點什麼。我在學生身上看到自己高中時代
「分享動人故事」的喜悅和理想。因此在一九九七年創辦《生命
力》
,希望引導學生,以專業編採智能,將素樸的理想和感動,化
為動人又有益的報導。
打造公民媒體 107

當時,我們師生並不知道美國學界和業界正聯手發展公共新
聞學,不知道部落格會在兩年後崛起,也不知道會有越來越多公
民透過部落格分享自己的見聞和觀點、掀起公民新聞熱潮,我們
更不知道《生命力》十年探索會逐步和公共新聞學、部落格、公
民新聞相遇,並將公民書寫和記者書寫相互組合,從而激盪出網
路人文傳播的新想法、新做法。

第二節 公益新聞

《生命力》在一九九七年創刊時,就以「為弱勢者發聲、為
奉獻者立傳」為宗旨,定位為公益新聞網,編採公益團體、弱勢
族群的最新動態、服務事跡和奮鬥故事。我和學生希望將《生命
力》發展成公益新聞集散中心,讓弱勢族群能夠在此取得所需的
實用資訊,讓網友來此認識弱勢族群的處境、尊嚴、需求和人們
所能提供的協助,也讓大眾媒體記者來此搜尋公益線索,進而報
導更多有益弱勢族群的新聞。

這樣的想法,同樣源自我的實務經驗和觀察。我認為,大眾
媒體雖然漠視弱勢族群的傳播權益,但仍願報導公益新聞,因為,
關懷弱勢有助於提升媒體形象,贏得中產階級好感,而且,許多
弱勢者故事(如植物人甦醒、盲人爬玉山)具有高度的傳奇性,
本身就有賣點,即使只為營利也值得報導。既然如此,公益新聞
為何還寥若晨星?這顯然與大眾媒體的採訪路線布建有關。

大眾媒體每天需要大量新聞才填滿版面,為此必須布建採訪
108 第四章 集體報導中的新聞意理

網,將記者派駐到最能密集供應新聞的據點上經營。這些據點,
在地理位置上偏向政治或經貿中心(如台北)
,在機構上偏愛新聞
製造中心(如行政院、立法院,每個政策、每次對抗都是新聞)
和資訊流通中心(如警察局,掌握犯罪事件的報案紀錄)8;大眾
媒體從這些據點取材,省時省力,久而久之,新聞逐漸類型化,
例如:一九九六年,聯合報一年出現十九次「驚見」屍體的新聞
標題,中國時報更「驚見」二十三次,社會新聞幾乎等於警察局
受理報案的犯罪新聞,缺乏多元的、深刻的故事。

相對的,弱勢族群大多分佈在政經中心以外的地區,即使位
在政經中心裡,也欠缺新聞製造或流通中心,記者若要報導弱勢
族群,必須花費數倍於政經社會新聞的心力,才能在分散的區域、
小型的機構或個人身上,找到值得報導的題材,這也就難怪公益
新聞會如此稀少;不僅如此,公益新聞也有類型化傾向,媒體偏
愛報導貧寒家庭或急難個案,來激發大眾的同情心和捐款行動,
較少從結構面、制度面探討問題,也很少提供解決問題的行動指
南。

《生命力》定位為公益新聞網,就是希望發掘更豐富、更多
元的公益訊息,匯集成新聞集散中心,讓有心報導的記者,能夠
在此找到眾多公益線索,就像到警察局查閱犯罪紀錄一樣方便,
藉此促成大眾媒體報導更多公益新聞、提高弱勢族群的能見度。

8
詳見李金銓(1984) :《大眾傳播理論》第四章第三節〈新聞組織如何處理空
間和時間〉,頁 66-71。台北:三民書局。
打造公民媒體 109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們積極布建一個比大眾媒體更多元、
更細密的公益採訪網。
《生命力》的實習記者經驗不如報社記者,
也不能像報社記者一樣全職發掘新聞,但擁有人數優勢。報社投
入一兩名記者經營的公益路線,我們可以投入二十幾名實習記者
去深耕,我們若能將採訪網絡布建得當,就有機會發掘更多大眾
媒體遺漏或忽略的新聞。

我們布建採訪路線的做法是:首先,由我和學生分頭閱讀社
會福利、社會問題、社會運動專書9,瞭解弱勢族群議題牽涉到的
各個面向;其次,由我基於對報社採訪路線劃分原則的瞭解,將
各個面向的團體和個人,歸納為一條又一條的的採訪路線,力求
在每條路線都能跑到符合創刊宗旨的新聞,也力求每條路線新聞
的質和量都能穩定,讓學生能夠每週準時交稿;第三,學生在我
劃定的採訪路線上跑新聞,隨時反映遭遇的問題,並提出採訪路
線增加、刪減、整併的建議;第四,每學期調整一次採訪路線,
讓路線更切合創刊宗旨、更能穩定供稿。

如此經過三年六個學期的不斷修正,我們終於建立四大領域
二十四條路線的採訪網:一、社會福利領域,有老少權益、婦女
權益、殘障福利、弱勢族群、社會邊緣、動物權益等六線;二、

9
主要參考書目包括:1.楊國樞、葉啟政(1991):
《台灣的社會問題》 。台北:
巨流。2.徐正光、宋文里編(1989)
:《台灣新興社會運動》 。台北:巨流。3.
南方朔(1991)
:《「反」的政治社會學》。台北:桂冠。4.翁秀琪等(1997)
:《新
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來源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係》 。台
北:三民書局。5.丘秀芷編(1993)
:《杏林和風》。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110 第四章 集體報導中的新聞意理

社會改造領域,有基本人權、生態保育、工農運動、另類媒體、
科技關懷、教育改造等六線;三、社會資源領域,有社福政策、
獎助團體、宗教甘霖、醫療服務、醫療人權、心理諮商等六線;
四、大學社區領域,有全人教育、社會服務、學運環保、特殊教
育、劫後餘生、社區營造等六線。

系務會議 指導老師

社長

網路總監 總編輯 總經理

社會福利版 社會改造版 社會資源版 大學社區版


主編 主編 主編 主編
記者 記者 記者 記者
老少權益線 基本人權線 社福政策線 全人教育線
婦女權益線 生態保育線 獎助團體線 社會服務線
殘障福利線 工農運動線 宗教甘霖線 學運環保線
弱勢族群線 另類媒體線 醫療服務線 特殊教育線
社會邊緣線 科技關懷線 醫療人權線 劫後餘生線
動物權益線 教育改造線 心理諮商線 社區營造線

圖 4.1 公益新聞階段的採訪網和組織結構圖

我們在這個採訪網絡下搜尋線索,一年約可報導四百五十則
打造公民媒體 111

新聞。幾年下來,發掘許多動人故事,引起大眾媒體跟進報導,
例如:一九九八年六月, 台視「大社會」節目,引用「握緊萎縮
的手,寫出美麗的字:楊家三兄弟的故事」一文,製播成一小時
的專題報導;一九九九年一月起,華視「關愛」節目,引用十餘
篇故事,改拍成每週一集、每集半小時的系列報導,連續播出三
個月;同年三月,國內各大媒體全面跟進報導「植物人邱佳信甦
醒」新聞,五月,媒體又跟進報導「視障者組團挑戰玉山」新聞;
二○○○年五月,翰林版國小教科書「道德」第九冊教師手冊,
還轉載「更生人呂先生從錯誤深淵爬起」一文……。

如此經營到二○○○年,國內主要媒體幾乎都曾引用過《生
命力》的報導,讓《生命力》發掘的故事能夠被數十萬、數百萬
民眾看到,也讓《生命力》儼然成為公益新聞通訊社,初步實現
幫助記者發掘公益線索、促成媒體報導更多公益新聞的理想。

然而,
《生命力》的採訪網絡儘管比大眾媒體細密,但因輔大
位在台北縣,實習記者基於採訪便利性,大多採訪大台北地區的
新聞,只有少數僑生和外地生會利用假期回鄉採訪;這讓《生命
力》陷入矛盾,創刊宗旨要為弱勢者發聲,實際上卻僅為大台北
地區的弱勢者發聲,對大台北以外地區,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報導
遠遠不夠,和大眾媒體並無太大差別,如何補足採訪網的疏漏,
成為新的難題。

為了補足疏漏,
《生命力》在二○○○年先後與台灣亞洲基金
會、喜瑪拉雅基金會、社會立法行動聯盟洽商合作,希望結合各
地的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共同建立公益
112 第四章 集體報導中的新聞意理

資訊交流平台,但都無疾而終。主要原因有二:第一,要建立交
流平台,需要更多 NPO 參與,但當時擁有網站的 NPO 不多、連
熟悉網路傳播的 NPO 都不多,參與的動能不足;第二,NPO 大
多贊成建立平台,但都希望能打出自己的旗號,不希望自己僅是
供稿者而失去主體性,這就讓共同網站從名稱到管理架構都陷入
難產。

第三節 公共新聞

建構公益平台計畫失敗後,
《生命力》回到原點,專注耕耘既
定採訪領域,努力提升創刊以來一直難以突破的報導品質。

《生命力》報導公益新聞,強調「為弱勢者發聲、為奉獻者
立傳」
,出發點在於補大眾媒體的不足。不過,公益新聞只是一個
報導範疇,範疇裡的新聞線索多如繁星,報導者基於什麼目的、
挑選什麼題材、用什麼筆法寫作,需要一套新聞意理、編採方針,
而《生命力》創刊初期,並未發展這樣的意理和方針,只是沿襲
大眾媒體常規,以第三人稱敘事、引述實例和數字、排除記者個
人成見和偏見(紀慧君,2000)來進行報導,並特別重視新聞倫
理,尊重弱勢族群、避免污名化。但廣泛的常規,只能減少爭議
和錯誤,難以指出建設性的報導方向,更無法建立《生命力》的
特色。
打造公民媒體 113

新聞報導涉及主題、材料和語言三個層次10,
《生命力》由於
缺乏編採方針,在三個層次上都一再出現爭議。在主題部分,曾
有學生質疑,單單報導弱勢族群議題,就能幫助他們嗎?抑或只
是拿他們的苦難來成就一篇好文章?在材料部分,學生經常詢
問:採訪弱勢族群時,應該偏重哪些面向、該問哪些問題才能對
他們和社會有益,又要避免哪些問題,才能避免傷害他們?在語
言部分,
《生命力》每週票選最佳新聞,許多學生反映,得獎的往
往是賺人熱淚的稿件,然而,賺人熱淚的寫法就是好的嗎?

NPO 結盟計畫失敗後,我和學生開始積極深化報導理念、研
擬編採方針。我一方面帶領學生利用寒暑假研讀社會福利、社會
運動、社會問題專書,補強報導所需的專業知識;一方面邀請社
工系老師和學生對談,尋求社工和新聞兩種專業都能接受報導模
式;一方面帶領學生參與輔大服務學習計畫,探討結合新聞專業
與社會服務的報導模式;我也藉由討論學生稿件的機會,向學生
闡述多元文化的報導理念、避免歧視的新聞倫理作法。

這些,確實增強了我們師生對社會議題、報導使命、新聞倫
理的瞭解,但還是不足以構成一套完整的新聞意理和編採方針。

10
這個概念源自框架理論。框架理論認為新聞訊息潛藏高中低三個層次,高
層次是對某一事件主題的界定,即「這是什麼事」,經常以標題、導言等形式
出現;中層次則由以下幾個環節組成,包括主要事件、先前事件、歷史、結果、
影響、歸因、評估等;低層次則是指語言符號,包括由字、詞等組合而成的修
辭與風格;媒體在每一層次都藉由選擇和重組來建構真實,如何選擇和重組則
端視新聞工作者與情境互動的結果而定,詳見臧國仁(1999:32-44)與 van Dijk
(1993)的論述。
114 第四章 集體報導中的新聞意理

直到二○○三年,我們注意到公共新聞學,才為建構《生命力》
的報導方針找到出路。

公共新聞學(public journalism,又稱 civic journalism)是一


九九○年代在美國出現的新聞改革運動。當時,美國一些地方報
紙警覺失去了讀者的信賴,便與新聞學院合作,發展符合公共利
益的報導原則。公共新聞學要求記者:一、將人民視為公民,即
公共事務的潛在參與者,而非受害者或好奇觀眾;二、協助人民
採取行動,而不僅是了解本身的問題;三、改善公共討論的環境,
而非坐視其惡化;四、協助公共生活健全運作,以增進大眾對其
關切(Rosen,1999:22,轉引自王興中,2002)。它因此要求新
聞報導必須在報導事件的同時傳遞知識、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
同時努力讓所有受一個問題影響的人都能在報導中表達自己的聲
音,並且鼓勵記者和公民之間建立一種有來有往的對話(簡謝弗,
2004.10.12)。

公共新聞學,最早被用來改革選舉新聞報導,不只報導候選
人的造勢活動或「起乩」言行,而是以民調等方法發掘公眾關心
的議題,再要求候選人針對這些議題提出具體政見,藉此終止口
水戰、導向政策辯論,讓選民能夠慎思明辨、選賢與能,選後還
長期追蹤,防範當選人背棄承諾(王興中,2002)
。之後,公共新
聞學逐漸被運用到環境保護、治安防治、社區發展等等議題的報
導上(王興中,2002,黃浩榮,2005)
,從一九九四年到二○○一
年間美國五分之一報紙(三二二家)
,都曾執行過程度不等的公共
新聞學計畫,而且幾乎所有報紙都認為,它對美國的社區生活產
打造公民媒體 115

生了正面影響(黃浩榮,2005:31)。

然而,公共新聞學是否適用於台灣卻有爭論。馮建三指出,
美國地方都市幾乎都是一城一報的壟斷情況,報紙因為壟斷、沒
有競爭,才敢於做公共新聞學的實驗,台灣無此背景 11;王興中
(2002)也質疑,公共新聞學強調記者從中立者轉為參與者,但
台灣報紙黨派色彩濃厚,記者帶著立場介入社區事務,甚至與利
益掛勾,已經「參與」過度了;黃浩榮(2005:171-172)則建議,
在台灣發展公共新聞學,應從政治爭議性較低、與民眾生活親身
性較高的公共議題做起,如環保、老人照顧、性別議題等,他並
主張將訴求對象從社區轉向社群,亦即一群享有某種共同生活方
式、價值觀、興趣、理念的人,如網路社群、職業婦女等等。

《生命力》服務弱勢族群的作法,與黃浩榮的觀點不謀而合,
我們引進公共新聞學,進一步深化《生命力》的報導理念並釐清
編採方向。我和學生將公共新聞學理論與《生命力》實況合併考
量後,決定以傳遞知識、探索對策、促成改革作為報導目標,以
重要性、實用性、啟發性作為選材和寫作的指導方針:重要性是
指影響相當多弱勢者或奉獻者權益,或能影響相當多社會大眾的
公益思想和行動;實用性是指幫助社會瞭解和解決弱勢者問題,
幫助奉獻者推動工作;啟發性是指彰顯人性尊嚴或人道關懷,能
引導人們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故事。

11
引自馮建三於二○○三年在「SARS 與台灣社會研討會」的發言紀錄,詳見
http://sars.social.ntu.edu.tw/sarsforum20030620list.htm。
116 第四章 集體報導中的新聞意理

這些原則,成為新聞提報會議、核稿會議、編輯會議上,評
估每一則新聞主題設定、材料取捨、寫作風格是否適當的判準,
也成為實際指導學生編採方向的指南。隨著這些原則的落實,
《生
命力》記者的稿件漸漸能夠彰顯公共新聞學的精神,例如:敘述
樂生療養院漢生病(俗稱痲瘋病)老病患的生命史,不僅描述個
人悲情,也會帶出日據時代、國民政府時代政策的得失;報導中
年失明者奮鬥有成的故事,會詳述他奮鬥過程中,從哪些人、哪
些機構得到哪些協助,讓類似情況者得以仿效;報導外籍勞工的
處境,也不僅凸顯苦況,而是強調在政策上應該作何調整才能確
保他們的權益。

在此同時,我們重新建構採訪網,將經營數年的社會福利、
社會改造、社會資源、大學社區四大領域二十四條路線,改組為
社會福利、社會運動、服務學習、媒體改造、文化創意五大領域
二十五條路線,提升服務學習、媒體改造的新聞比重,並將文化
藝術、創意產業的弱勢者和奉獻者納入採訪範圍。

新的採訪路線如下:一、社會福利領域,有老少權益、婦女
權益、殘障福利、病友關懷、移民人權等五線;二、服務學習領
域,有服務學習、助人專業、社會服務、中學志工、社區大學等
五線;三、社會運動領域,有工農運動、學運教改、生態保育、
弱勢族群、社會邊緣等五線;四、媒體改造領域,有傳播政策、
公益新聞、公益節目、紀錄觀點、另類媒體等五線;五、文化創
意領域,有社區產業、表演藝術、文化空間、傳統藝術、文化中
樞等五線。每個領域由一組主編和記者負責採訪,每個記者主跑
打造公民媒體 117

一條線(詳見附錄三第四單元)。

系務會議 指導老師

社長

網路總監 總編輯 總經理

社會福利組 服務學習組 社會運動組 媒體改造組 文化創意組


主編 主編 主編 主編 主編
記者 記者 記者 記者 記者
老少權益線 服務學習線 工農運動線 傳播政策線 社區產業線
婦女權益線 助人專業線 學運教改線 公益新聞線 表演藝術線
殘障福利線 社會服務線 生態保育線 公益節目線 文化空間線
病友關懷線 中學志工線 弱勢族群線 紀錄觀點線 傳統藝術線
移民人權線 社區大學線 社會邊緣線 另類媒體線 文化中樞線

圖 4.2 公共新聞階段的採訪網和組織結構圖

《生命力》引進公共新聞學,從感性地分享動人故事,走向
理性地傳遞知識、探索對策、促成改革,確實提升了報導的建設
性。然而,
《生命力》僅將公共新聞學視為一種新聞選材和寫作的
判準,亦即一種新的新聞價值觀,但對公共新聞學強調的參與精
神、長期追蹤、與公民互動,並未充分落實;此外,引進公共新
聞學,也沒有解決採訪網絡過度偏重大台北地區的疏漏。這些,
118 第四章 集體報導中的新聞意理

到了部落格普及、公民新聞學興起,才找到解決方案。

第四節 公民新聞

如同第三章第三節所述,部落格從一九九九年崛起,到二○
○五年下半年就超過兩千萬個,二○○六年夏天更突破五千萬
個。部落格的興起,造就出難以計數的公民記者,他們散佈在社
會各個角落,報導親身見聞、探索切身議題、交流彼此觀點,並
且串連傳播,既是讀者也是作者、既是消息來源也是新聞製造者。

公民記者貢獻各自的情報,締造了南韓 OhmyNews 每天兩百


則新聞、百萬人次流量的傳奇(OhmyNews,2004.12.01);他們
分頭蒐證,逼得美國 CBS 主播丹拉瑟為誤報小布希新聞而低頭道
歉、提前退休12;他們動員網路人脈宣傳,讓台灣冷門紀錄片《生
命》票房長紅(陳慕君,2005)
。無論我們喜不喜歡,公民記者都
將越來越強烈地影響新聞報導的現在和未來。

當公民自己當起記者,公民新聞學(citizen journalism,又名
「一個或一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隨即興起,它的核心概念是:
群公民,蒐集、報導、分析、散播新聞和資訊的積極行動,目的
在提供民主所需的獨立地、可信地、準確地、廣泛地、切合需求

12
二○○四年,美國總統大選熱戰之際,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當家主播
丹拉瑟(Dan Rather)在新聞節目「六十分鐘」公布四份文件,宣稱可以證明
小布希在越戰期間當兵耍特權,節目一播出,他所公布的文件立即受到幾個部
落客質疑,部落客分頭調查,確認文件是偽造的,群起圍攻,迫使穩坐主播台
二十四年的丹拉瑟公開道歉,並且宣布退休。
打造公民媒體 119

地資訊」
(Bowman & Willis,2003)
。這樣的理念和公共新聞學相
通,同樣是為發掘和傳播公眾參與公共事務所需的訊息,差別只
是在於:公共新聞學由專職記者傾聽公民心聲後,為公民編採他
們所需的新聞,公民新聞學則由公民自己來編寫新聞。因此,公
共新聞學大將羅森(Jay Rosen)也高度肯定公民新聞學,樂見一
個由部落格和新聞業共存共榮、相互影響的新新聞生態體系成形
(Rosen,2005.02.15)

二○○二年底,台灣網路社群開始推廣部落格;隔年七月,
我在中研院資訊所成員引介下認識部落格,隨即在二○○四年九
月將《生命力》轉型為集體書寫的部落格;到了二○○五年,隨
著部落格的急速發展,台灣公民新聞也逐步推展:如同第一章所
述,從七月青輔會「青年公民記者培力營 」、十一月苦勞網「提
筆鬥陣:獨立媒體研習營」
,到十二月中時電子報舉辦「全球華文
部落格大獎」
;我和學生都受邀參與,擔任課程規劃者、營隊輔導
員、主講人和評審,見證台灣公民新聞的發展歷程。

這些經驗讓我們師生看到公民寫新聞的豐富多樣,也看到公
民新聞學在理論和實務上的發展潛力。我們覺得公民新聞可以補
強《生命力》欠缺的廣度、深度、多樣性和互動性,一起研讀公
民新聞學文獻13,同時討論部落格文章和《生命力》新聞共存共
榮之道。由於部落格文章來源紛雜、內容多樣、品質又參差不齊,

13
在此之前,我與當時的輔大新傳系副教授林麗雲、輔大大眾傳播研究所研
究生楊証凱共組讀書會,研讀公共新聞學、公民新聞學文獻,我給《生命力》
學生閱讀的文獻,主要來自這個讀書會。
120 第四章 集體報導中的新聞意理

我們努力發展能夠統攝新聞報導和部落格文章的評選標準,同時
建構整合部落客和記者文章的運作機制。

在新聞判準方面,我們延續公共新聞學傳遞知識、探索對策、
促成改革的目標,以及重要性、實用性、啟發性三大方向,但考
量部落格寫手大多不是新聞專業人士,因此不堅持第三人稱報導
14
、事實與意見分離、倒寶塔寫作等新聞行規,只要求所選文稿
必須做到三點:第一,內容必須是事實,至少是作者確信為真的
事;第二,所寫議題必須具有公共性,至少是個人經驗和公眾利
益的交集;第三,必須接受檢證,所引事證應註明出處、連結原
典,方便讀者查核。

換言之,我們將公民新聞視為新聞報導、說故事、部落格三
者的交集,姑且稱之「新聞故事」
。新聞故事和新聞報導一樣必須
信而有徵,但不必堅持第三人稱報導等常規;它像說故事一樣自
然、親切、隨興,但不可以虛構;它和部落格寫作一樣,寫自己
最擅長、最有興趣的事,但必須和公眾利益有關。我們並且將這
些原則濃縮為「動人的故事、進步的知識」
,亦即以打動人心的真
實故事,傳達能夠帶動個人成長、社會進步的訊息。我們以此作
為《生命力》新聞意理,也作為挑選部落格文章的標準。

14
日本新聞界在二○○○年翻修一九四六年制訂的「新聞倫理綱領」時,就
不再堅持第三人稱報導,據參與修訂工作的朝日新聞前總編輯中馬清福(2005)
指出:「這是出於考慮到二十一世紀的報紙報導中,記者應該從正面更加積極
地向讀者發表觀點。只要能夠保證新聞報導內容正確和公正這個絕對條件,附
加上記者自己的所見所感,通過第一人稱來講述是可行的」。
打造公民媒體 121

在整合機制方面,我們挑選符合公民新聞學精神、又具有可
信度的部落格,然後運用網路科技進行編選,最後和學生稿件一
起整合到《生命力》首頁上。

首先,我們挑選切合《生命力》宗旨又具有可信度的部落格。
我們從四個面向判斷一個部落格是否可信:是否專注撰寫擅長的
事物、是否坦然公開自己的背景、是否連結原典接受檢證、是否
接受回應並勇於認錯(Lasica,2004.08.14)。

我們挑選的,包括個人部落格、NPO 部落格(如陽光基金
會)
、公民媒體(如苦勞網、南方電子報)和共享書籤(如 MyShare
和 HEMiDEMi 網摘),不僅深入台灣各地、也涵蓋全球視野,例
如,我們從聯合國新聞、英國 BBC、日本 NHK 和共同社、俄羅
斯新聞網、韓國朝鮮日報和東亞日報、伊朗對外電台,以及 Globle
Voice Online 的中文版中,編選國際上具有公民新聞學意涵的文
稿,所選文章的質量和多元性,與大眾媒體的國際新聞相比,有
過之而無不及。

其次,我們用網路技術編選這些部落格的文章。如同第三章
第四節所述,我們用 Bloglines 訂閱上述部落格,由程式自動監看
這些部落格的最新文章,同時在 HEMiDEMi 成立專屬群組,開放
網友擔任新聞志工、協助發掘和推薦好文;再從我們訂閱和網友
推薦的文章中挑出好文,放進 HEMiDEMi 專屬書籤;然後用聯播
程式 NewsGator,將好文標題發布到《生命力》首頁去。

最後,我們整合部落格文章和學生稿件。我們將學生稿件置
122 第四章 集體報導中的新聞意理

於首頁的主頁面,展現我們的特色和編採成果;將選出的部落格
文章放在版面右側邊欄,既補《生命力》新聞的不足,也展現公
民新聞多元、豐富的面貌。

我們曾經編選聯合國新聞網的「十個故事:世界應該更多的
關注」
,從全球脈絡討論家庭暴力、婦女衛生保健中的盲點、違法
毒品控制策略、傳染病研究成果以及人權機構的增長等等議題;
我們也曾編選一位長期照顧哮喘兒的母親,差點想要悶死兒子的
告白,從中窺見慢性病患家屬的處境,以及喘息計畫(由志工短
期接替家屬照顧,讓家屬得以喘息)的重要;我們還曾編選社工
所寫的烏龍故事:一位獨居老人誤將響不停的鬧鈴聲當成電話鈴
聲,以為是歹徒騷擾,按緊急通報鈕,驚動消防局、中華電信、
社工出動協助,情節令人發笑,但能讓人從中瞭解老人照顧機制
的運作實況。

這些新聞,不僅傳達「動人的故事、進步的知識」
,也引導我
們更宏觀、多元、深刻的思考弱勢者新聞的報導角度和寫法。

《生命力》仍沿用公共新聞時期的採訪網,但藉由引進公民
記者與實習記者互補,大大深化採訪網的密度、擴大新聞觸角的
廣度、提升新聞的多樣性。就這樣,
《生命力》從大台北地區公益
新聞的採集者,轉型為全球「動人的故事、進步的知識」的整合
者。我們不僅發表自己採寫的新聞、也編選公民記者的佳作,網
站因此從每天報導一至三則自製新聞、轉變為每天報導十幾則自
製和編選來的新聞,流量也從二○○四年夏天的每天八十幾人
次,躍升到二○○六年五月的每天兩千人次,雖然還不足以抗衡
打造公民媒體 123

大眾媒體,但在 NPO 網站中算得上小有規模了。

系務會議 指導老師
新聞志工

社長

網路總監 總編輯 總經理

社會福利組 服務學習組 社會運動組 媒體改造組 文化創意組


主編 主編 主編 主編 主編
記者 記者 記者 記者 記者
老少權益線 服務學習線 工農運動線 傳播政策線 社區產業線
婦女權益線 助人專業線 學運教改線 公益新聞線 表演藝術線
殘障福利線 社會服務線 生態保育線 公益節目線 文化空間線
病友關懷線 中學志工線 弱勢族群線 紀錄觀點線 傳統藝術線
移民人權線 社區大學線 社會邊緣線 另類媒體線 文化中樞線

圖 4.3 公民新聞階段的採訪網和組織結構圖

第五節 結論

《生命力》十年的探索至此有了初步成果。我們師生從公益
新聞、公共新聞、走到公民新聞,從「關懷弱勢、避免污名」
、「傳
遞知識、探索對策、促成改革」
、走到「動人的故事、進步的知識」

從補大眾媒體不足、探索大眾媒體革新方向、走到超越大眾媒體
124 第四章 集體報導中的新聞意理

格局,從自行編採新聞、尋求 NPO 結盟、走到與公民共創新聞,


從每週報導十幾則新聞、每天更新一至三則新聞、走到每天編製
十幾則新聞,從依循實務常規、尋求理論指引、走到學習群眾智
慧……。我們漸漸走出傳統新聞學的窠臼,走進網路傳播的未知
領域,為實現弱勢族群的傳播權利、探索理想的公民媒體模式,
繼續進行知識探險、行動研究。

二○○六年五月,我們將《生命力》改名為《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新聞」代表的不只是我們的網站名稱,也是我們發展出
來的報導理念和文體;更具體的說,我們認為公民新聞就是「生
命力新聞」
,就是能以「動人的故事、進步的知識」展現人文關懷、
帶動個人和社會成長,讓公民——特別是弱勢族群——瞭解現
狀、找到出路、發揮生命力的新聞。

這樣的新聞,漸漸受到大眾媒體的注意。二○○六年十一月,
中時電子報開始聯播《生命力》新聞;二○○七年四月,公共電
視新創辦的公民新聞網 PeoPo 也同步聯播《生命力》新聞。《生
命力》團隊撰寫的稿件、編選的好文,關注的弱勢者和奉獻者訊
息、傳播的動人故事和進步知識,每天出現在主流媒體網站上,
成了平衡煽色腥新聞(sensationalism)
、壯大建設性訊息的活水。

換言之,因為不滿大眾媒體而創辦的《生命力》
,現在成了促
使大眾媒體正向發展的催化劑。這是我們師生樂見的發展,但不
是我們的終極目標。因為我們在實踐中清楚的體會,弱勢族群的
傳播權利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照顧,公民新聞理論與實務的發展也
還處於嬰兒期,
《生命力》新聞質量還有極大的改善空間、正向結
打造公民媒體 125

盟的力量相對於負面發展的商業媒體而言仍顯薄弱。

未來,我們將持續提升《生命力》報導質量、擴大與公民媒
體和大眾媒體結盟合作,也將努力協助更多關懷社會的個人和組
織架設自己的網站、報導自己的新聞。我們認為,更多的公民架
站發聲,可以產製更豐富的公民新聞,提供《生命力》更豐沛的
稿源,也可以厚植公民媒體相互串連、建設性新聞加速傳播的社
會基礎。

近幾年,我和學生藉由演講、發表論文、舉辦編採營隊、專
案合作等方式,將我們發展公民新聞的經驗,與許多大學系所、
。未來,我們將繼續分享經驗,鼓
NPO、公民分享(詳見附錄一)
勵更多公眾參與,傳播更多、更好的動人故事和進步知識。
126 第四章 集體報導中的新聞意理
打造公民媒體 127

第五章 多樣文 體裏的 編寫方 針


128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第一節 導論

《生命力》生態保育線記者報導清華大學成功湖,導言寫道:
「迎著微風,腳踩著被垂柳的樹蔭包圍的石階,漫步在偌大的湖
畔。抬頭望去是廣闊的湖面,有小橋通往湖心亭,岸旁楊柳依依,
偶有一、二隻白鷺飛來……這裡是新竹清華大學的成功湖。」儼
然寫成觀光遊記、景點介紹,核稿會議要求拉回保育主軸,記者
於是將最後一句改為:
「這裡是新竹清華大學的成功湖,從美景中
觀察、學習,是清大引以為傲的生態教學園地。」

殘障福利線記者,則在引述弱視者談話時出現爭議。這位弱
視者因為先天白化症,視力只有零點一,他克服視力障礙,和明
眼人一樣考上大學,還學習電腦,擔任視障者電腦班的老師;記
者引述他的談話,強調弱視者並非全盲,可以從事視力工作,但
社會卻吝給機會,讓他深感不平,不禁感慨地說:
「弱視者又不是
瞎子,不應該受到歧視」
。不過,這句話有語病,似乎暗示全盲者
應該受到歧視,說者也許無心,但引述出來恐將傷害全盲者,也
可能引發弱視者和全盲者之間的爭端,核稿會議因此建議記者刪
除引句,只強調弱視者的工作能力,不與全盲者作比較。

還有一位記者,報導民間木炭博物館,在介紹用木炭做成的
洗面乳時寫道:「『我的手好光滑啊!』……阿姨特別拿了她的保
養聖品『炭洗面乳』給我洗看看,我的手果真變的光滑了許多。
木炭真的有很多神奇的功效。」只洗一次,很難確認手變得光滑、
更難證明木炭「神奇的功效」
,記者全盤接受木炭館阿姨的觀點,
打造公民媒體 129

未經科學驗證就幫她宣傳,顯有不宜,這段敘述因此刪除。

新聞報導包含主題、材料、語言三層訊息,主題揭示「這是
什麼事」
,通常以標題、導言等形式出現;材料包括主要事件、先
前事件、歷史、結果、影響、歸因、評估等新聞素材;語言則包
括由字、詞等組合而成的修辭與風格;記者在每一層次都藉由選
擇和重組來建構真實,如何選擇和重組則端看他報導的目標,以
及他與媒體組織內外情境互動的結果而定(臧國仁,1999:32-44;
van Dijk,1988)。

新聞報導的目標,借用功能語言學派對人類使用語言目的的
分析,可以粗略分為表意(representational)、做人(relational)、
作文(logical)三大類。表意是指描述事物、感覺和狀態,在報
導上就是再現真實,力求精確;做人是指藉由語言反映、維持和
發展人際關係,亦即在敘事時要體察情境、因時制宜,力求圓融;
作文,是指敘事的邏輯和修辭,從用字遣詞、文體到敘事類型,
力求生動(Halliday,1975;鍾蔚文等,2006)。

綜合來看,一篇好的新聞報導,必須在主題、材料、語言三
個層次上,兼顧精準表意、圓融做人、生動作文三重目標。

《生命力》作為以「為弱勢者發聲、為奉獻者立傳」為目標、
以報導「動人的故事、進步的知識」為主軸的公民媒體,在上述
脈絡下,要求學生報導新聞時,必須凸顯切合宗旨的主題(例如
生態保育)、舉出豐富又可信的資訊材料(例如避免輕信炭乳功
130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效)
、並在用字遣詞上既精準又能尊重弱勢族群(例如不歧視全盲
者)。

然而,記者寫稿,難免有思慮不週之處,
《生命力》因此建立
一套新聞採寫輔助制度,在線索提報、採訪、寫作、改稿、編輯
等階段,藉由密集討論,幫助記者找出盲點、覺察偏失、調整方
向、做好報導。

本章將舉例說明這套新聞採寫輔助制度,以及《生命力》編
寫方針。

第二節 編寫方針的建構

誠如第四章所述,
《生命力》新聞意理歷經公益新聞、公共新
聞、公民新聞三個階段的演進,與新聞意理息息相關的編寫方針,
自然也同步調整。更具體的說,
《生命力》評估如何報導新聞時,
在公益新聞階段主要是根據新聞常規,在公共新聞階段根據理論
所建立的評判架構,在公民新聞階段則吸納公民寫手的群體智慧。

一、沿襲實務常規

《生命力》創刊初期,要求記者依據新聞常規寫作,亦即要
以第三人稱敘事、引述實例和數字、排除個人成見和偏見(紀慧
君,2000)
,並且尊重弱勢、避免污名。我和社長、總編輯、主編
審閱記者稿件時,主要參考新聞編輯教科書的相關規範。
打造公民媒體 131

新聞編輯審稿,以找出新聞稿的瑕疵,加以修改,使其精確、
易讀、生動,作為核心任務。

一百多年前新聞教科書就已指出,編輯拿到原稿,必須「刪
削之、修潤之」
(松本君平,1903)
,「於稿中語涉誹刺攻訐之處,
尤兢兢焉」,「苟一新聞,涉及一報政策,則訪稿中何者宜顯、何
者宜隱,所取之態度應何?」也要由編輯拿捏(休曼,1913)
。至
於決定何者刪、何者修、何者顯、何者隱的標準,各種編採教科
書上有著同中有異的闡釋:

《全能記者必備》認為編輯的工作包括:查核報導的準確性、
校正語法錯誤、刪繁就簡、刪去毀謗性言論、簡化稿件、刪除新
聞中的主觀議論、評估是否遺漏重要事實、調整或縮短篇幅、使
稿件適合報社體制、修飾和改進稿件,以及在稿件上加註一些標
記、指令,以便技術部門排印(Leiter et al, 2005:528-529)。

《現代新聞編輯學》強調改稿時要確保正確、刪掉無必要的
字、慎用語文並加潤色、校正不一致的地方、使稿件適合規格、
刪除誹謗的敘述、刪除品味不良的文字、肯定稿子是可讀的與完
美的、確保公正(Baskette et al,1987:75-76)。

《現代媒體編輯技巧》要求編輯不僅要注意語法、標點符號
和文風,更要注意基本的報導技巧。例如,這條報導是否平衡、
準確和公平,是否存在法律上和道德上的爭議;導言是否正確,
有沒有隱藏在新聞背後的問題、是否報導了事件或問題的本質,
有沒有留下資訊的「空洞」
;新聞結構是否合適;記者是否正確理
132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解了數量、統計數字和關鍵信息;是否恰當地使用了直接引語;
報 導 是 否 含 有 冗 贅 與 或 多 餘 資 訊 ( Bowles & Borden,1999 :
26-27)。

《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則提出三步修改法:一是內
容的修改,看看有沒有忽略一些起支撐作用的信息、有沒有地方
需要解釋得更清楚一點;二是結論和連貫性的修改,包括主題陳
述是否表達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是否強勁有力,過渡段落、出
處介紹和解釋說明性材料有無任何囉唆或模糊不清的地方;三是
節奏和細節的修改,包括刪去非中心部分的內容、用一句簡單的
陳述替代長串的論證、刪除導言中的多餘元素(Blundell,2006:
249-256)。

這些法則,是從實務經驗歸納出來的常規,相當詳細地描繪
寫稿、審稿、改稿應注意事項,
《生命力》以此作為新聞文本評判
標準,可以減少許多爭議和錯誤;但每本書歸納的經驗、強調的
法則不盡相同,並未兼顧主題、材料、語言三個層次,以及精確、
圓融、生動三重目標,無法提供一個完整的編寫方針。

更具體的說,若以主題、材料、語言為經,精確、圓融、生
動為緯,建立一套編寫方針,再將上述經驗法則逐條放入架構中,
可以發現這些法則偏重主題、材料、語言的精確面,以及語言的
圓融和生動面,較少觸及主題和材料的圓融和生動。然而,本書
第四章指出,《生命力》在公益新聞階段出現的採寫爭議,如報
導弱勢族群議題,真能幫助他們嗎?採訪時該問什麼、如何問?
賺人熱淚的寫法該不該被鼓勵?都與主題、材料的圓融、生動問
打造公民媒體 133

題有關。

表 5.1 實務常規中的編寫方針
精確(表意) 圓融(做人) 生動(作文)
主 1.報導事件或問題本
題 質。
2. 主 題 陳 述 強 勁 有
力、表達作者想要表
達的內容。
材 1. 查 核 報 導 的 準 確 1.確保公正,平衡、
料 性、確保正確、校正 準確和公平
不一致的地方。
2.是否恰當地使用了
直接引語。
3.評估是否遺漏重要
事實、有沒有忽略一
些起支撐作用的信
息。
4.有沒有隱藏在新聞
背後的問題、有沒有
留下資訊的「空
洞」 。
5.報導是否含有冗語
或多餘資訊、刪去非
中心部分的內容、刪
除導言中的多餘元
素。
語 1.刪繁就簡、調整或 1.刪去毀謗性言論, 1.注意語法、標點符
言 縮短篇幅、刪掉無必 消除法律上和道德 號和文風,新聞結構
要的字,用一句簡單 上的爭議。 是否合適。
的陳述替代長串的 2.刪除新聞中的主觀 2.刪除品味不良的文
論證。 議論字眼。 字。
2.將模糊不清的資訊 3.修飾和改進稿件,
解釋清楚。 慎用語文並加潤色。
3.校正語法錯誤。
4.使稿件規格符合媒
體體例。
134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二、援引理論概念

體認到經驗法則的偏失,因此《生命力》在二○○三年引進
公共新聞學的同時,也嘗試將寫作理論、新聞傳播理論、
《生命力》
新聞意理納入考量,建立比較完整的編寫方針。

在寫作理論方面,認知心理學相關研究指出,寫作是計畫
(planing)
、轉譯(translating)
、回顧(reviewing)的歷程。計畫,
是從長期記憶中將與寫作任務有關的訊息檢索出來,並將最有用
的訊息組織成一個寫作計畫,同時設定訴求對象和目標;轉譯,
是實踐寫作計畫,寫出與計畫相符的正文;回顧,是閱讀正文、
找出有問題的地方,然後去編輯、改正這些問題(Mayer,1991)。

而寫作目標設定的差異,則是專家與生手最大的區別之一。
寫作目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低層的目標避免犯錯,生手型寫手
往往耗費太多時間去琢磨字詞字義,忽略了文章的整體意義,結
果可能寫出讓人難以理解的文章;中層目標是 聯結型寫作
(associative writing)
,也就是將與寫作主題有關的所有訊息全寫
下來,但可能缺乏主軸和特點;高層目標是進行有意義的溝通
(Gagne et al, 1998)。

此外,語言學家的研究指出,話語的深層結構由簡單的、主
動的、肯定的、陳述的句子組成,這是最核心的句子形式,也是
人們記憶的句子形式,亦稱「核心句」
;人們透過添加過去、被動、
否定、疑問等標籤,可以將「核心句」變化為過去式、被動式、
打造公民媒體 135

否定式、疑問式或四者混合的句子,但這些變形標籤比核心句較
容易遺忘(鄭昭明,1993:32-45)。

從寫作理論來看,好的報導要在主題上與讀者進行有意義的
對話,在材料上呈現與主題有關的豐富訊息,並且以精確生動的
語言、語法簡單的核心句來訴說新聞故事;這樣的境界,不能靠
編輯修訂記者原稿來達成,而必須在計畫、轉譯、回顧階段,藉
由團隊的討論,幫助記者覺察盲點、修訂偏失、做好報導。

在新聞傳播理論方面,傳播,英文原文 communication,起源
自拉丁文 communi,意思是「共同」。當人們傳播時,乃是設法
建立共同性,也就是設法共享一則消息、一個觀念,或是一種態
度,引起受播者的共鳴(徐佳士,1987:5-8)。在新聞報導中要
做到這點,首先,傳播的題材必須是讀者感興趣或需要的,亦即
具備影響性、顯著性、異常性、衝突性、時效性、接近性、實用
性、人情趣味(Lanson & Fought,2002;石麗東,1991;密蘇里
新聞學院寫作組,1986)
;其次,新聞不僅要提供事實,更要講述
故事(Blundell,2006:3)
,報導的內容必須具體、生動,涵蓋人
事物的動態變化、關鍵要點、動人情節、前因後果,讓讀者如臨
現場,如睹其人。

此外,要建立共同性,也必須充分尊重新聞當事人,以免引
起當事人和讀者反彈,這就涉及到新聞倫理。新聞倫理強調:「除
非涉及公認的公共利益,記者應尊重新聞當事人的隱私權。即使
優先考量公共利益的正當理由,記者仍不應對遭遇不幸的當事人
造成侵擾」、「重要議題中被批判的當事人,應給予答覆的權利」、
136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記者在編採、製作新聞時,不應利用新聞處理技巧扭曲或掩蓋
新聞事實,也不得以片段取材、煽情、誇大、討好等失衡手段呈
現新聞資訊或進行評論。記者傳播之資訊應力求公正準確,並避
免摻入個人意見」、「記者不應在新聞寫作中傳播或鼓勵對種族、
膚色、宗教、性別、性取向及身心殘障等弱勢者的歧視」(台灣
記協,1996)。

在新聞意理方面,《生命力》從公益新聞走到公共新聞,必
須將公益、公共精神融入寫作規範裡。

公益新聞為弱勢者發聲、為奉獻者立傳,強調社會關懷、尊
重多元文化,報導時應該避免弱勢報導個案化、尊重被報導者的
隱私權、不能誇大煽情、要尊重社工師等主要協助者的意見,同
時不應直接介入資源配置、為特定個案募款(林萬億,年不詳)。

公共新聞學,如同第四章所述,要求在報導事件的同時要傳
遞知識、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努力讓所有受一個問題影響的人
都能在報導中表達自己的聲音,並且鼓勵記者和公民之間建立一
種有來有往的對話(簡謝弗,2004.10.12)。

將這些理論觀點,結合前述的經驗法則,可以大致建立一個
涵蓋主題、材料、語言面向和精確、圓融、生動目標的新聞判準。
《生命力》以這樣的判準進行公共新聞階段的報導,用動人的故
事,傳播能夠帶動個人和社會成長的知識,並且檢視社會問題、
探索對策、促成改革,顯著提升了報導的建設性。
打造公民媒體 137

表 5.2 結合理論概念與經驗法則的編寫方針
精確(表意) 圓融(做人) 生動(作文)
主 1.報導事件或問題的 1.為弱勢者發聲、為奉 1.設法建立共同性,引
題 本質。 獻者立傳。 起受播者的共鳴。
2. 主 題 陳 述 強 勁 有 2.在報導事件的同時 2. 重 視 新 聞 的 影 響
力、表達作者想要表 要傳遞知識、發掘問 性、顯著性、異常性、
達的內容。 題、探索對策、促成 衝突性、時效性、接
行動。 近性、實用性、人情
3.與讀者進行有意義 趣味。
的溝通。
材 1. 查 核 報 導 的 準 確 1.尊重多元文化,不傳 1.報導的內容必須具
料 性、確保正確、校正 播或鼓勵對種族、膚 體、生動,涵蓋人事
不一致的地方。 色、宗教、性別、性 物的動態變化、關鍵
2.是否恰當地使用了 取向及身心殘障等弱 要點、動人情節、前
直接引語。 勢者的歧視。 因後果,讓讀者如臨
3.評估是否遺漏重要 2.尊重被報導者的隱 現場,如睹其人。
事實、有沒有忽略一 私,不應對遭遇不幸
些起支撐作用的信 的當事人造成侵擾。
息。 3.不直接介入資源配
4.有沒有被隱藏在新 置、為特定個案募款。
聞背後的問題、有沒 4. 重要議題中被批判
有留下資訊的「空 的當事人,應給予答
洞」 。 覆的權利。
5.報導是否含有冗語 5.不應濫用技巧扭曲
或多餘資訊、刪去非 或掩蓋新聞事實。
中心部分的內容、刪 6.確保公正,平衡、準
除導言中的多餘元 確和公平。
素。 7.不扭曲、不摻入記者
個人意見。
語 1.精簡主題、調整或縮 1.刪去毀謗性言論,消 1.注意語法、標點符號
言 短篇幅、刪掉無必要 除法律上和道德上的 和文風,新聞結構是
的字,用一句簡單的 爭議。 否合適。
陳述替代長串的論 2.刪除新聞中的主觀 2.刪除品味不良的文
證。 議論字眼。 字。
2.將模糊不清的資訊 3.修飾和改進稿件,慎
解釋清楚。 用語文並加潤色。
3.校正語法錯誤。
4.使稿件規格符合媒
體體例。
138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三、學習網友智慧

到了部落格蓬勃發展,公眾寫新聞蔚然成風的公民新聞時
代,
《生命力》除了刊載學生採寫的稿件,也編選公眾撰寫的部落
格好文,我和學生開始討論能夠同時用來評估實習記者稿件和公
眾報導文章的新聞判準,達成幾項共識:不堅持第三人稱報導,
但強調內容必須是事實、議題必須與公共利益有關、所引事證必
須註明出處或連結原典以方便查核。

我們特別注意部落格好文題材的多元(如差點想悶死哮喘兒
的媽媽的自白)
、切入角度的創意(如用烏龍事件而非悲情案例展
示老人照顧機制)(詳見第四章第四節),以及媒材的多樣(越來
越多人使用照片、聲音、影片或多媒體進行報導)。

我們將這些部落客的創意和智慧融入編寫方針中,強調主題
的新意、故事的鮮活、呈現形式的多樣,換言之,我們將照片、
聲音、影片或多媒體也視為語言,新的編寫方針不僅要同時評估
實習記者和部落客的報導,也要同樣評判文字、照片、影片、多
媒體報導。

我們歸納整理公共新聞階段的編寫準則,並納入公民新聞的
創意作法,研擬出幾個簡明的指標,作為《生命力》現階段的報
導指南。更具體地說,現階段的《生命力》強調每一篇報導的主
題要精確地直指核心、刪繁就簡,圓融地恪遵倫理、促成進步,
生動地激發共鳴、發掘新意;材料要精確地核實資訊、強化主軸,
打造公民媒體 139

圓融地尊重多元、謹守分際,生動地做到故事具體、情節動人;
語言則要精確地文句簡潔、語意清晰,圓融地不帶偏見、不涉爭
議,生動地敘事鮮活、風格清新。

以下逐一說明:

表 5.3 《生命力》的編寫方針

精確(表意) 圓融(做人) 生動(作文)

直指核心 恪遵倫理 激發共鳴



刪繁就簡 促成進步 發掘新意

核實資訊 尊重多元 故事具體



強化主軸 謹守分際 情節動人

文句簡潔 不帶偏見 敘事鮮活



語意清晰 不涉爭議 風格清新

(一)主題:

1.直指核心:新聞必須有主題,主題必須呈現人事物最核心、
140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最有特色的要點,例如一場聖誕舞會不具特色,一場聖誕芭蕾舞
會也普通,但「一位一天有二十三小時戴著支架的舞者,要用僅
有的一小時時間在聖誕芭蕾舞會跳舞」(Mathis,2004),就是
值得強調的好主題。

2. 刪繁就簡:一篇新聞稿只有數百字至千餘字,在有限篇幅
裡很難面面俱到,因此,寫作時應該去蕪存菁、為主題減肥,一
篇新聞原則上只凸顯一個主題,若有兩個以上重點,則以其中一
個重點為主題、儘量凸顯,其他重點為陪襯、點到即可。要強調
的重點越少、要傳達的內容越簡潔有力,越能突出特色、打動人
心。

《生命力》作為實踐公益新聞、公共新聞、公民
3.恪遵倫理:
新聞理念的媒體,在選材上應該尊重多元文化、彰顯人性尊嚴、
促進社會互助,不應炒作八卦、不宜販賣悲情、更不可助長歧視,
例如不應將輕率地社會攻擊事件歸因於嫌犯的疾病(如精神病)。
此外,尊重當事人隱私權,未經同意,不進行採訪和報導。

《生命力》不僅消極地恪遵倫理,更要積極的促
4.促成進步:
進個人和社會進步,亦即在選材時要考量能否幫助公民習得知
識、發掘問題、探討對策、推展行動、解決問題。

5.激發共鳴:新聞主題必須打動人心、引起共鳴,為此必須
選定人們有興趣、有需要的題材,進行深入報導。人們有興趣的
題材,如抗癌等動人故事;有需要的訊息,如盲用電腦新進展等
實用資訊、社會福利新措施等重要訊息,都值得報導。
打造公民媒體 141

6.發掘新意:新聞主題必須有新意,新意可以是新發生的時
效性新聞、可以是過去未被報導過的新題材,也可以是曾被報導
過的舊題材的新進展、新角度、新發現。例如,羅慧夫基金會儘
管常被報導,但新推動的「部落客金邊義診」
,仍是值得報導的新
故事。

(二)材料:

1.核實資訊:新聞報導正確第一,對引述的每個資訊都需要
詳加查核。首先,要查核受訪者的說詞,因為他可能記憶錯誤、
強作解人或掩惡揚善;其次,要確認引述的話合乎原意,沒有誤
解或斷章取義;第三,要查證關鍵訊息、統計數字和人名、地名、
時間等重要資訊;第四,要確認新聞中提到的各種資訊前後一致,
沒有矛盾。

2.強化主軸:新聞的材料是為了支持和強化主題,任何與主
題無關的案例、情節、受訪者均應刪除,與主題有關的訊息則要
力求周延,不可遺漏重要事實、也不能以偏概全。亦即,儘可能
寫出第一手的親身經歷、亮出關鍵事證、引述權威消息來源的話、
或援引最新的評比報告、民調結果、研究發現、科學發明,來強
化論述的說服力。權威消息來源未必要是大官巨賈,而可以是身
歷其境、熟悉內情的基層人士,如資深基層教師談教改、樂生療
養院最老的院民談日治至今的政府作為,都具有說服力,相對的,
若找一位只到過原住民部落一次的大學生談原住民教育問題,則
顯得牽強。
142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生命力》尊重多元文化和各方價值,當受訪者
3.尊重多元:
談話出現歧視他人、貶抑他者,或出現違反公序良俗甚至違法的
言論時,若非新聞主題的核心部分,就予以刪除,若是核心部分,
則需補上爭議各方的說法,以示平衡。

《生命力》是個超然的媒體,以提供充分、多元、
4.謹守分際:
深刻的訊息為本業,關懷社會、傳播訊息,但不介入行動,因此,
不為個案募款、不介入資源分配、不評斷衝突各方對錯,也不吹
捧參與公益活動的政商名人或企業,新聞稿中若出現相關資訊,
逕予刪除。

5.故事具體:新聞報導應寫出實質內容而非程序性資訊。與
其寫什麼法案通過(菸害防治法今起實施)
,不如寫出這個法案的
具體影響(公共場所今起全面禁菸)
;與其抄錄一個組織的創辦宗
旨,不如敘述他們的實際作為,呈現宗旨落實情況。又如:用一
個漢生病老者的遭遇來帶出漢生病醫療史、用碩士應徵清潔隊員
的案例來帶出就業困難問題。

6.情節動人:新聞故事的結構可以(也應該)與論文一樣有
條理、有論點,但在寫作上不能硬梆梆的論述,而應儘量採用動
人故事帶出深度觀點。故事要動人,應該描述事件的動態歷程、
重要場景,並引述受訪者的精彩談話,讓讀者彷彿身歷其境。

(三)語言

1.文句簡潔:新聞敘事,簡潔更能有力。首先,刪繁就簡,
打造公民媒體 143

一個段落以一五○字內為原則,一個句子以不超過十個字為原
則,一個標題以十二個字以內為原則;其次,不說廢話,儘量用
精短有力的陳述,取代非必要的長串論證、無關緊要的瑣碎數字。

2.語意清晰:新聞要讓讀者一眼抓到重點,句句讀得明瞭。
首先,新聞用字力求淺白,避免使用冷僻字詞、深奧典故、專有
名詞,萬不得已使用,也要加以解釋,要讓受完九年國教的讀者
不必查字典就能看懂;其次,注意文法、避免歧義;第三,每段
開頭可用一兩個短句將段落主題點出,方便讀者瞭解段落重點、
全文架構;第四,儘量使用簡單句、陳述句、主動句、肯定句,
方便讀者閱讀和記憶(鄭昭明,1993:32-45);第五,使用符合
媒體體例的文字,避免讀者混淆,例如《生命力》統一使用西元
而非民國紀年。

3.不帶偏見:尊重多元,在語言上就不能使用帶有歧視或偏
見的字眼。包括避免政治、種族、民族、國別、性別、宗教、年
齡、外表和殘疾、經濟和社會階層、生活方式等等的歧視或偏見
(Elizabeth Wissner-Gross,2001)。例如,不稱「外籍新娘」而
稱「移民配偶」,不稱「瞎子」而稱「視障者」。

4.不涉爭議:報導新聞,難免會處理爭議性的議題,但在用
字遣詞上,要避免捲入爭議。首先,中性陳述事實,不使用褒貶
意味濃厚、甚至涉及毀謗的字眼,例如不說否決同志社團立案的
學校「打壓」同志、不罵嫌犯「混蛋」
;其次,在報導社會行動者
(如性工作權爭取者)的訴求時,忠實地、超然地記錄其訴求內
容,但不添加「糾正社會錯誤觀念」等等的是非評判字眼和主觀
144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議論。

5.敘事鮮活:鮮活的敘述,要具體、要圖像化,更要和讀者
對話。具體,是要以實際的動作、場景、引句,讓讀者如臨現場;
圖像化,是用具象的描繪取代抽象的形容詞,如用「淚流滿面」
描繪「非常難過」的實際情況;和讀者對話,是要找到與讀者經
驗的交集點,增加讀者的參與感,若在以二十來歲年輕人為訴求
的影劇版寫道「還記得民國五十八年中視開播的第一部八點檔連
續劇『晶晶』嗎?」顯然不適宜,因為讀者在民國五十八年根本
還未出生,無法有共鳴,但若在老人月刊上這麼寫,則可以被接
受。

6.風格清新:新聞用語,要在通俗中保持格調、在精確中帶
有變化。品味不良的文字(如罵人的髒話)
,不宜使用;敘事精準
之餘,也要注意修辭、適度變化,例如新聞用語應避免重複,新
聞主角姓名也應與職銜、代名詞(他/她)交替使用,不宜一再重
複「某理事長說」。

第三節 編寫方針的實踐

記者報導新聞,先要觀察社會事件、擬定採訪計畫、查詢相
關資料、訪問相關消息來源,最後才進行寫作(臧國仁與鍾蔚文,
1995;臧國仁,2000);因此,《生命力》編輯人員(包括主編、
總編輯、社長和老師)不等記者完成採訪、寫好初稿再去改稿,
而是從記者選材開始,一直到採訪、寫作、改稿等階段,不斷與
打造公民媒體 145

記者討論,確保採寫的方向切合主題、引用的案例精彩鮮活,然
後再協助記者改好文字。

誠如第二章所述,
《生命力》新聞編寫流程如下:每週日晚上
八點前,記者提出當週採訪計畫,主編、總編輯、社長、老師隨
即透過網路召開新聞提報會議逐一審核;記者通過提報後,開始
採訪新聞,其間有任何問題,可以隨時透過電話或網路與主編、
總編輯、社長、老師討論;每週三晚上九點,記者截稿;週四中
午,主編、總編輯、社長、老師開核稿會議,逐一討論每篇稿件
的偏失和修改方法;記者接受改稿建議後,在週四晚上六點改好
稿;主編、總編輯、社長隨即召開編輯會議,對文稿作最後審核,
確認無誤後,才上網發表。

從提報會議、核稿會議到編輯會議,
《生命力》不斷檢視新聞
稿在主題、材料、語言三個層面上,有哪些未盡精確、圓融、生
動之處,也不斷討論如何將稿件改到最好。以下,附上《生命力》
修改新聞提報和記者原稿的實例,說明新聞採寫輔助制度的運作
實況:

一、主題

新聞主題,既要直指核心、簡潔有力,恪遵倫理、促成進步,
還要能夠激起共鳴、發掘新意。
《生命力》記者在主題設定上,表
現如下:
146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一)精確

1.直指核心

記者企畫一則新聞時,若不能釐清事件的核心主旨,採訪就
會雜而不精,寫出來的稿件也會焦點渙散。
《生命力》因此在提報
階段一再提醒要釐清主題、直指核心;等到記者寫好採訪稿,也
要詳細檢驗稿件是否精準地指出主題。

例如,有位記者提報的採訪主題是:
「高學費卻造成新鮮人低
起薪,十年改革到底做什麼?」,採訪要點為:「大學普及化造成
了什麼問題,為何惡性的升學壓力還是存在,考研究所已成為常
態?高等教育在過去是讓社會階級流動的一個主要機制,相較於
較基層的家長,年年調整的學費是否還能讓高教維持過去的功
能?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大學生能做什麼?政府能做什麼?學者
教授能做什麼?」

這個提報的主題顯然混亂。首先,高學費和低起薪並無必然
的因果關係,將主題設定為「高學費卻造成新鮮人低起薪」並不
合乎事實;其次,採訪要點中的大學普及化、考研究所成常態、
高教能否繼續帶動社會階級流動,都與記者設定的「高學費、低
起薪」主題無關。整個提報資訊和邏輯錯亂,若照此採訪,得到
的資訊必然龐雜而無焦點,難以寫成一篇有主題的文章,提報會
議因此要求他重新企畫。
打造公民媒體 147

即使主題釐清了,學生寫作時,也常常把採訪到的資料,不
分輕重、無論新舊,通通寫出來,看似豐富,卻混淆了焦點。

例如,一篇介紹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慈濟青年社的文章,卻從
慈濟的歷史談起:

「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一九六六年四月十四日由證
嚴法師創辦於台灣省花蓮縣。

起初由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五毛錢的生活費建立
此慈善機構。建立宗旨是希望能夠幫助貧民並給予安慰。

一九七四年,花蓮師專明道社的同學常跟隨證嚴法師
到鄉下訪貧做義診。這些青年志工堪稱是「慈濟大專青
年聯誼會」的先驅。直到一九八九年,幾位志趣相投的
清華大學及交通大學的學生,開始將慈濟人文帶到各大
專院校。一九九二年五月三十一日,
「慈濟大專青年聯誼
會」正式成立,宗旨是「秉持佛陀慈、悲、喜、捨的精
神,以啟發良知,發揮良能,培養現代青年」
。至今,台
灣有七十四所大專院校成立慈青社團。

不只台灣設有慈濟,在一九八五年僑居各國的人將慈
濟志業擴展到海外,推動濟貧救難等工作。目前全球有
三十九個國家設有慈濟分支或聯絡處。

「慈青」代表樂於助人的熱情青少年。加拿大慈濟人
除了帄時的會務,更投入於耕耘年輕人的心地。為了將
148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證嚴法師的理念讓更多大學生瞭解,並且能夠身體力
行,將佛法生活化,就讀多倫多大學的慈青們在二○○○
年時向學校申請成立社團,希望更多的大學生有機會參
與慈濟的志業。

在核稿會議建議下,記者調整寫作順序,導言直接切入多倫
多大學慈青社,第二段再回溯慈濟的歷史,讓讀者可以一眼看到
本文的主角——多倫多大學慈青社:

「其實在慈濟不只是做志工方面的付出,很重要的也
是智慧和精神的成長」
,多倫多大學慈濟青年社副社長袁
琬婷說出自己當初加入慈青的心聲。慈青在校園裡面成
立,是希望年輕人能夠聚集起來,讓慈濟成為校園的一
股清流,進而影響更多年輕人,啟發愛心、增長智慧、
尊重生命。

「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一九六六年四月十四日由證
嚴法師創辦於台灣省花蓮縣。……

有時,學生直接切入正題,卻遺漏了關鍵事實,也會讓人看
不懂訴求為何,例如:

二○○五年的五月一日勞動節,一位同樣具有勞工身
分的潛水員蔡書銘於通霄白沙屯外海施放人工魚礁時溺
斃。根據職業潛水員鄭清文表示,由於人數有限,至今
打造公民媒體 149

仍然沒有一個正式的潛水員工會,與其相關的規定也因
為缺乏組織推動而漏洞百出。

讀完整段文字,還是不知道潛水員溺斃與工會尚未成立有何
關係。改稿後,記者才把「沒有工會,就沒有團體幫潛水員家屬
爭權益」的要旨寫出來:

今年的五月一日勞動節,一位潛水員蔡書銘於通霄白
沙屯外海施放人工魚礁時溺斃。由於缺乏工會團體出來
為他發聲,除了家屬以外,沒有人追查出事的真相,潛
水員的家屬沒有團體幫忙的情況下,也談不到該有的保
障與賠償。

根據職業潛水員鄭清文表示,由於人數有限,至今仍
然沒有一個正式的潛水員工會,與其相關的規定也因為
缺乏組織推動而漏洞百出。

有時,學生介紹一位奮鬥有成的人物,卻未在導言寫出這位
人物值得報導之處,例如:

「我很怕別人看我的眼神,尤其是當我忍不住抓癢的
時候。」私立長庚大學電子系四年級學生田吉宏沈重的
說。剛升上國二時,皮膚症狀慢慢浮現,從帄常打球後
就開始發癢,讓他警覺到自己身體不太對勁,就醫後的
結果才得知自己患了異位性皮膚炎。
150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讀來像是一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罹病故事,直到最後一
段,才寫出這位患者克服病情的成就:

在舞臺他可以有自信的面對別人看他的目光,剛得到
第二屆菁英盃業餘舞蹈公開賽業餘 B 組拉丁舞第一名和
業餘準新人拉丁舞第一名的他驕傲地說:
「我會覺得他們
看的不是我的皮膚,而是我的舞技、我的人。」談及未
來想當職業舞者、出國比賽的夢想,他的眼神有著比誰
都還堅定的執著。

核稿會議要求記者重寫導言,記者重寫後,終於能讓讀者一
眼看到新聞主角特殊之處:

長庚大學電子系四年級學生田吉宏,成功對抗異位性
皮膚炎,在今年第二屆菁英盃業餘舞蹈公開賽,拿下業
餘 B 組拉丁舞第一名和業餘準新人拉丁舞第一名。他表
示,剛升上國二時,皮膚症狀慢慢浮現,從帄常打球後
就開始發癢,讓他警覺到自己身體不太對勁,就醫後的
結果才得知自己患了異位性皮膚炎。

2.刪繁就簡

有時,記者提報採訪計畫和撰寫新聞時,將幾個不盡相關的
主題、或同一主題下輕重有別的面向全部列入,想要面面俱到,
卻因主題太多、面向太雜,而讓人抓不到主軸。這時,《生命力》
打造公民媒體 151

會要求記者進行主題減肥,鎖定一個主題、一個面向的一至數個
最關鍵的點進行焦點報導。

例如,有位記者提報採訪計畫時,如此敘述他的採訪主題與
原因:
「因為前些日子教育部長杜正勝對大學生英文程度作了一種
願望性的宣示,他希望在民國九十六年,百分之五十的大學生會
通過全民英檢的中級程度;同年,百分之五十的技術學院學生可
以通過全民英檢的初級程度。1.學生覺得應該大學生英文欄,應
該是從國中開始,所以採訪兩所國中,一組為城市,一組為鄉下。
2.並藉由訪問老師與學生更瞭解城鄉的差距。」

這個計畫,將大學英文程度、國中英文教育、城鄉教育落差
等三個差異遠大於交集的主題,混為一談,若去採訪,資料必定
龐雜到難以用一篇稿件來處理;提報會議因此要求他釐清主旨,
在三大主題中,選定一個主題裡某個關鍵點,進行焦點報導,記
者最後鎖定城鄉英文教育落差進行報導。

又如,有位記者將報導主題訂為「原住民觀光產業與自治」,
報導的面向包括「1.什麼是生態旅遊?2.台灣的生態旅遊與原住民
間的關係。3.原住民自治是否可行?4.原住民自治與觀光產業的相
互關連。5.原住民自治與其法源依據。」然而,原住民自治和觀
光產業,本身都是可以寫數本書來探討的大問題,根本不可能在
一篇報導中講清楚,更何況要在一篇報導中兼談兩大問題。提報
會議因此建議記者縮小主題,專談觀光產業裡的一個小點,例如:
「用部落格賣原住民特產或農產品」。
152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即使在單一主題下,也因為有好幾個報導角度,記者若不能
鎖定一個角度,也容易混淆。

例如:有位記者要報導新店平潭社區棉紙撕畫,在採訪動機
中指出:
「帄潭棉紙撕畫工作坊是由總幹事帶領社區志工媽媽創作
而成,每一份作品有著對社區的認同及付出,藉著棉紙撕貼將社
區的四季景色配合社區文化深度之旅與大眾分享。」主軸還算清
晰,但採訪問題卻是:「1.社區協會的宗旨;2.社區協會及工作坊
運作方式;3.如何發展棉紙撕畫;4.如何開辦文化深度之旅;5.
是否遇過什麼困難;6.未來發展還需要怎麼發展。」既想談最具
特色的撕畫,也想談廣泛的協會業務,很容易失焦,提報會議因
此建議他:
「集中談撕畫,社區協會宗旨和運作只是背景,點到即
可。 」

有時,記者提報時主題精準,但在採訪時與受訪者聊得廣泛,
又不忍割捨,於是將採訪到的資訊全寫了出來,就像寫作理論討
論到的「聯結型寫作」一樣,資料雖然豐富,但卻打亂了主軸、
模糊了焦點。

例如,一篇題為「新竹社大 E 化印尼亞齊與棉蘭」的報導,
原稿是這麼寫的:

「印尼的名字非常有趣,在台灣人聽起來有種奢華的
打造公民媒體 153

感覺,以後我想要取個印尼名字,像是 Calvin Klein-阿


娟(凱文克萊-阿娟)」青草湖社大副主任吳夢娟笑說。
印尼受南亞海嘯侵襲最嚴重的城市-亞齊,當地一處仍停
放著被海嘯衝上岸的大郵輪。回想起親眼目睹這艘大郵
輪,工作人員侯凱程說:「這真可以稱作亞齊的諾亞方
舟,亞齊離海岸很遠,很難想像會發生這樣的景象。」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亞齊市的治安很好。」侯凱
程說,對印尼許多不好的印象多是以訛傳訛,亞齊當地
奉守回教信仰,民眾遵守嚴謹的教義,因此治安良好,
到此地時令他非常驚訝。
「在印尼服務讓我增加了海外經
驗,學會更獨立和用寬廣的心胸接納不同方俗。」

「在印尼當志工必頇清楚目標是什麼。」吳夢娟說,
印尼服務的志工,多為在台從事志工服務有兩、三年的
學員,或是社大教師。
「選任工作團隊的過程其實滿有趣
的,可以依照每個人的個性分配不同的職務。」要教導
當地民眾,具備耐心是必要的條件。同時,也必頇克服
當地的環境、飲食…等。
「許多志工到當地會發生水土不
服的情況,引發上吐下瀉,非常辛苦。」

記者在前三段中分別寫了印尼的名字、亞齊的治安、志工的
辛苦,這些冗雜的資訊,分散了讀者對主題的注意。核稿會議要
求記者去蕪存菁,記者因此刪去前三段,直接從新竹社大協助印
尼 E 化切入,整篇文章的焦點變得清晰了:
154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新竹三所社區大學─青草湖社區大學、風城社區大
學、香山社區大學,從二○○四年開始與「印度尼西亞
菩提心曼荼羅基金會」合作,將台灣數位資訊傳授當地
菩提學校,除提供硬體資源外,還開設一系列數位課程。

吳孟娟說,原本是菩提心基金會,有鑒於當地華人所
獲教育資源不足,華人子女多無機會接觸大學教育,想
在當地成立社區大學推廣成人教育。

後來,新竹社大發現當地數位資訊不普及,加上社大
數位資源充足。致力向菩提心基金會說明數位資源的重
要性後,協助棉蘭菩提學校相關 E 化的工程。在二○○
四年底發生南亞大海嘯,印尼以亞齊市受創最嚴重,新
竹三所社區大學又與菩提心基金會合作,將數位學習資
源分享至亞齊災區。

(二)圓融

1.恪遵倫理

《生命力》在倫理上,要求尊重多元文化、彰顯人性尊嚴、
促進社會互助,不炒作八卦、不助長歧視、不侵犯隱私。由於這
也是輔大新傳系一貫的教學要點,學生對此高度理解,儘管在材
料選取、用字遣詞上偶有脫軌,但在主題設定上,創刊十年來,
還未出現有明顯違反倫理的案例。
打造公民媒體 155

2.促成進步

學生發掘報導題材,大體可以不違倫理,但要更積極地促進
個人和社會進步,亦即幫助公民習得知識、發掘問題、探討對策、
推展行動、解決問題,則常常還需要提醒。

如同第四章所述,
《生命力》為了提供實用知識、促進個人和
社會進步,會督導記者在報導樂生療養院漢生病老病患的生命史
時,不僅描述個人悲情,也會帶出日據時代、國民政府時代政策
的得失;報導中年失明者奮鬥有成的故事,會詳述他奮鬥過程中,
從哪些人、哪些機構得到哪些協助,讓類似情況者得以仿效;報
導外籍勞工的處境,也不僅凸顯苦況,而是強調在政策上應該作
何調整才能確保他們的權益。

(三)生動

1.激發共鳴

人們會對自己有興趣、有需要、有感動的題材產生共鳴。例
如,
《生命力》曾經報導過的「植物人邱佳信甦醒」
、「視障者組團
挑戰玉山」、「更生人呂先生從錯誤深淵爬起」、「握緊萎縮的手,
寫出美麗的字」等新聞,既有傳奇性、人文關懷,也能分享奮鬥
經驗,激勵人們效法,都引起大眾媒體跟進報導,更生人新聞更
被選入翰林版小學「道德」教科書補充教材。
156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2.發掘新意

無論是獨特題材還是實用資訊,都必須具有新意。新意可以
是新發生的時效性新聞、可以是過去未被報導過的新題材,也可
以是曾被報導過的舊題材的新進展、新角度、新發現,也可以是
《生命力》獨有的角度。

例如,有位記者採訪龍潭啟智教養院,發現他們的教師在部
落格上交流教養經驗,對提升教養品質有重大助益,因此將報導
重點置於大眾媒體幾乎未曾觸及的「部落格對非營利組織工作品
質的助益」,展現新意。

又如,有位記者要報導日本電影「一公升眼淚」在台上映消
息,這部電影闡釋小腦萎縮症患者的故事,符合《生命力》宗旨;
但電影上映消息,電視和報紙影劇版都已報導過,提報會議因此
建議:
「要從不同於大眾媒體報的新角度來寫。可能有點辛苦,之
前有位同樣罹患小腦萎縮症十多年的病友許彩蕙,自掏腰包購買
了一百張電影票,邀請其他病友觀賞電影。可以訪問她的故事,
藉此探討小腦萎縮症患者在台灣的情況」。

相對的,若報導題材與大眾媒體重複,又無法彰顯《生命力》
特色,提報會議會要求記者更換題材。例如,有位記者要報導子
宮內膜癌的成因、篩檢和治療方式,這種醫療面向的報導,和報
紙醫藥保健版相似,與《生命力》著重的病友關懷走向相距較遠,
提報會議因此要求記者更換題材。
打造公民媒體 157

二、材料

新聞素材,既要正確無誤、切合主題,也要尊重多元、謹守
分際,更要努力做到故事具體、情節動人。
《生命力》記者在材料
的選取和鋪陳方面,表現如下:

(一)精確

1.核實資訊

新聞當事人談話,有時會出現記憶錯誤、自吹自擂或強作解
人的情況,記者若未經查核,就有聞必錄,很容易出錯或淪為宣
傳工具。

例如,記者訪問某家台灣懷舊主題餐廳時,餐廳老闆自稱結
合觀光休閒、復古精神、空間藝術、飲食文化,
「被紐約時報評選
,記者全文照錄,核稿會議認為一家餐廳被
為台灣十大景點之一」
紐約時報選為台灣十大景點的可能性不高,要求記者查證,記者
找不到證據,刪掉這句敘述。

又如,記者探討台灣大學學費問題時寫道「從二○○六年台
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國內商品市場走向開放與自
由化道路,教育服務業也難逃例外,政府不再為學校撐起『保護
傘』
,學校可自行決定學費調漲與否。」然而,台灣是在二○○二
年加入 WTO,加入後學費調漲幅度仍受教育部節制,學校不能
自由調整,整段敘述顯然有誤,核稿會議要求記者刪除。
158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有時,受訪者的談話邏輯有問題,例如:「真正的專家很會
做但不太會說,我們莊老師功夫很厲害,但是你叫他用講的講不
出來啦!他是這方面真正的專家。」「講不出來」並非「真正的
專家」的有力證據,核稿會議因此要求記者刪除,改以莊老師的
具體成就來證明他是「真正的專家」。

另外,有位記者報導某原住民度假村附設的原住民樂舞團
時,引述創辦人的話說:決定將樂舞團「獨立在商業體制之外」,
然而,既是商業度假村附設樂舞團,如何獨立於商業體制之外?
記者與受訪者重新確認後,證實樂舞團仍是營利組織,因此刪去
這句敘述。

另一位記者,在報導一位曾學過木雕、化工、機械、食品以
及製圖,也曾擔任過船員、攝影師、動畫導演、插畫家、卡通漫
畫講師的烏金畫家時,引述畫家對古蹟修復的評論:
「位於淡水的
三級古蹟龍山寺,竟是廟方擔任修復工程,缺乏專業的修復知識
和程式,而一味的照著似有若無的刻痕重塑,是文化藝術上的一
大損失。」然而,檢視畫家資歷,並不具備古蹟修復專長,如此
評論對廟方並不公平,加上與主題無關,因此刪除這段評論。

2.強化主軸

強化主軸的關鍵在於以切合主題的材料,闡釋主題的意涵,
增強主題的廣度和深度。若材料與主題無關則不僅不能強化主
軸,反倒分散焦點、造成混淆。

例如,有位記者報導「山的呼喚」攝影展,但導言卻是
打造公民媒體 159

俯瞰松山區一隅,似乎所有的屋頂都加蓋了鐵皮屋,
說是色彩紛雜,但又奇妙的維持一致的調性。儘管於法
不容,但頂樓加蓋、陽台外推,長久以來已成了寸土寸
金的都市裡,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了。這是在「山的呼
喚」台灣土地影像特展中所展出的照片,由空拍的影像
表現出台北市裡建築的奇特文化,照片中的一片房舍屋
頂不外乎是紅色的鐵皮加蓋屋,在陽光下一整片看起,
呈現五彩繽紛的畫面。

這段敘述,除了位在「松山」外,與「山的呼喚」並無關係,
經核稿會議提醒後,記者改換材料,這才與主題扣合起來

「五月,雪白的油桐花與金黃的相思樹花,像藝術
家彩筆揮灑的顏料,於青綠色的山頭渲染開來。在這春、
夏交接的季節裡,它們是北台灣低海拔山林最亮眼的色
彩,也是最近幾年頗受矚目的觀光明星。」這是在「『山
的呼喚』台灣土地故事影像特展」中所展出的照片,由
空拍的影像表現出在山林中的一大片白色與金黃色樹花
的美景,照片中除了呈現壯闊景色外,還有著讓觀賞者
了解油桐樹和相思樹的經濟價值被取代之後,轉變成為
觀光景點這一層較為深刻的時代變遷意義。

又如,一位記者在報導教師和家長團體要求將家長日列為公
假時,導言舉的例子是:
160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我過去很荒唐。直到學校學生家長日的那天,我的
老師對我爸爸一攤手,說:
『你這個孩子簡直沒有未來可
言。』我看見我向來嚴厲的父親一言不發掉下了眼淚,
我決心好好唸書,因為我不希望再讓我父親那麼難過。」

這是國外家長日讓一個孩子痛改前非的真實案例。美
國、日本、新加坡,甚至大陸等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法
案鼓勵家長參與孩子學校的家長日。那,台灣呢?

在國內,家長日不屬於公假的範疇之中。全國勞動者
家長聯盟(簡稱勞家盟)與臺北市教師會,不同於過去
的對立,這次聯手召開記者會,呼籲修改「勞動基準法」

「帅稚教育法」、「國民教育法」、「高級中學法」和「職
業學校法」,讓家長參加學校家長日可以獲得給薪的公
假。

這個例子,無法強化「家長日應列為公假」的說服力,經核
稿會議提醒後,記者更換案例,總算呈現家長日應列為公假的必
要性:

阿政(化名)是個國中生,由於他不擅和同學互動,
講話又有些大舌頭,因此常在學校被人欺負。班導一直
想找阿政的母親詳談此事,但阿政出生在單親家庭,母
親是家中唯一經濟支柱,為了賺錢養家,家長日母親只
能選擇工作,無法參加,失去聆聽和發聲的機會。

在國內,家長日不屬於公假的範疇之中。全國勞動者
打造公民媒體 161

家長聯盟(簡稱勞家盟)與臺北市教師會聯合召開記者
會,呼籲修改勞動基準法、帅稚教育法、國民教育法、
高級中學法和職業學校法,讓家長參加學校家長日可以
獲得給薪的公假。

(二)圓融

1.尊重多元

有時,記者在不經意間下的註腳,會複製刻板印象和偏見,
例如: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與眾不同,但對唇顎裂患者來說,
他們卻只想跟大家一樣。根據統計,約每六百位新生兒
就有一位唇顎裂患者,因此台灣每年就有五百至六百位
「新病人」出世;儘管台灣近年來唇顎裂相關手術已經
相當成熟,但改變一個唇顎裂孩子的容顏,修補的不應
只是那個缺口,還有他們整個生命。也許他們外觀有小
小異常,但是智慧完全正常。

這句「也許他們外觀有小小異常,但是智慧完全正常。」顯
得突兀,它既不是普遍的、需要特別提出來糾正的偏見,也與主
題無關,因此建議記者予以刪除。

同一篇稿子,在敘述唇顎裂患者庭佑的成長經驗時,又說:

庭佑出生的時候,因為醫療不夠發達,延誤了矯正治
162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療的時間,….「所以小時候常常被附近小孩嘲笑,加上
鄉下地方對唇顎裂不是那麼的瞭解,所以常常會有些閒
言閒語傳著」…

這句「鄉下地方對唇顎裂不是那麼的瞭解」雖出自受訪者之
口、又是他的親身經驗,但將自己遭到嘲笑歸因於當地是「鄉下
地方」
,隱含對鄉村居民的歧視,核稿會議因此要求修改,最後改
為:

庭佑出生的時候,唇部手術沒有很成功,加上因為家
裡為了生計,庭佑的媽媽常常無法帶著孩子密集回診,
以致於現在他上下顎前後落差明顯、說話口齒不清,常
常需要很專心的分辨意思。庭佑回憶小時候,常常被附
近小孩嘲笑,加上當地有些人對唇顎裂不是那麼的了
解,所以常常會有些閒言閒語傳著。
「也許說的人沒有那
個意思,但是對媽媽和我,是很大的傷害。」

將「鄉下地方」改為「當地有些人」既忠於受訪者的經驗,
也避免對「鄉下」居民的醜化,但因不是受訪者原始用語,因此
去掉引號,改為第三人稱敘述。

2.謹守分際

有些受訪者會向記者吹捧自己、控訴對手、妄發議論、或提
出有爭議的觀點,記者寫稿應過濾掉這些訊息,以免捲入爭端、
淪為宣傳工具。
打造公民媒體 163

例如,有位記者介紹黑道大哥改過自新的故事,如此寫道:

年紀輕輕就做了黑社會老大,領導弟兄闖天下,名聲
迅速竄紅。他說:
「當時年輕氣盛,認為沒有吸過毒的人
不配當老大,也相信自己絕對不會上癮,在好勝心作祟
下接觸毒品,也因此開始長達十三年的毒海生涯。」

陳孝權遍嚐了大麻、迷幻葯、搖頭丸以及吸強力膠,
最後敗倒在白粉手上。他表示,只要一天沒吸白粉,一
覺醒來心裡就有莫名的空虛感,身體更是忽冷忽熱,那
時才發現自己已經上癮了。

「相信自己絕對不會上癮」、「遍嚐了大麻、迷幻葯、搖頭丸
以及吸強力膠,最後敗倒在白粉手上」
,可能讓讀者誤解大麻、迷
幻葯、搖頭丸、強力膠未必會上癮,為了避免傳播錯誤觀點,因
此刪去「相信自己絕對不會上癮」、「最後敗倒在白粉手上」等敘
述,將文章改為:

年紀輕輕就做了黑社會老大,領導弟兄闖天下,名聲
迅速竄紅。他說,當時年輕氣盛,認為沒有吸過毒的人
不配當老大,在好勝心作祟下接觸毒品,也因此開始長
達十三年的毒海生涯。

陳孝權遍嚐了大麻、迷幻葯、搖頭丸以及吸強力膠,
吸食白粉成癮。他表示,只要一天沒吸白粉,一覺醒來
心裡就有莫名的空虛感,身體更是忽冷忽熱。
164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另一位記者在介紹青年樂生聯盟召集人時說寫道:

大三時,在一次機緣下得知樂生療養院的問題,毅然
決定加入了樂生聯盟,他笑說:
「很多人參與這個議題是
因為看好樂生是顆閃亮之星,想找跳板,只有我傻傻的,
沒有目的」
。由於他是聯盟裡唯一沒有派系、沒有社會運
動地位的參與者,於是就被拱上去當召集人。

這段敘述,沒有根據地指控其他人參與社會運動的動機,又
沒有相關人士的平衡觀點,因此將指控別人的敘述刪除,只簡短
地寫道:

大三時,一次與社團學長的交談過程中,得知樂生療
養院的問題,於是他毅然決定加入「青年樂生聯盟」
,後
來更被推舉為聯盟召集人。

還有一位記者在介紹北斗肉圓的歷史時,根據其中一個店家
的觀點,寫道

范 氏在北斗賣肉圓已有四十 多年,至今相傳了四
代。……由於北斗肉圓漸漸有名,許多人也開始研發,
藉由范氏所打響的名號來分一杯羹。

這樣的說法,難以驗證,而且可能捲入商戰爭端,因此改為:
打造公民媒體 165

范氏肉圓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至今相傳了四代。…
由於北斗肉圓漸漸有名,許多人陸續投入經營。

(三)生動

1.故事具體

記者深入新聞現場採訪,對許多資訊充分掌握,寫作時往往
點到為止,只用一個名詞或形容詞就交待一件事,因為自己知道
在寫什麼,誤以為讀者也看得懂,殊不知讀者缺乏記者掌握的背
景資訊,若不具體說明,讀者很難看懂。

例如,一位記者的稿件中寫道:

李丹鳳說,他們希望能夠提供多元的教育給兒童,並
且透過情境式的教學,讓孩子能夠更容易瞭解什麼是「生
命教育」
。她說:
「我們不會告訴小孩,甚麼東西不能做。
我們用『身體力行』來教導他們」。

文中對什麼是「生命教育」
、如何用「身體力行」來進行,沒
有說明清楚,讀者很難理解。經核稿會議要求後,記者才補強相
關資訊:

李丹鳳說,他們希望能夠提供多元的教育給兒童,並
且透過情境式的教學,讓孩子能夠更容易瞭解什麼是「生
命教育」。

李丹鳳說,他們不會直接跟小孩說什麼可以做、什麼
166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不能做,而是透過故事讓他們瞭解。如講到誠實時,他
們會先演一個短劇點出主題,接著讓主持人講一則有關
誠實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馬克因為說謊而感到良心不
安,晚上還會做惡夢。利用這個故事讓小朋友思考不誠
實會有的後果。

又如,一位記者在介紹台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時,寫道:

台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以整合台大校內原住民相關
人才進行原住民族相關研究、教學及推廣為宗旨,並期
許自己可以往五個方向持續發展,包含承接行政院原住
民族委員會的計畫及其他單位和原住民相關之研究計
畫、成立台灣原住民族資料庫、協助改善原住民的社經
地位等。研究成果包含了二OO五年的「烏來鄉觀光產
業輔導及民宿輔導訓練」
、二OO四年的「台灣原住民文
化工藝研討會」等。

然而,
「承接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計畫及其他單位和原住
民相關之研究計畫」與讀者關係不大,很難引起共鳴;
「成立台灣
原住民族資料庫、協助改善原住民的社經地位」值得報導,但記
者並未寫出具體的內容,如蒐集什麼樣的資料、如何改善原住民
社經地位,因此核稿會議要求記者補充採訪,在補足具體資訊前,
不讓稿件上網。
打造公民媒體 167

又如,有位記者介紹一個藝術展覽空間,導言寫道:

漫步在中山北路的巷弄內,你或許會對這個房子感到
好奇:透明的玻璃窗內擺放了有趣的藝術品,刷白的牆
壁和簡單的擺設,這裡是「新樂園藝術空間」
,和一般的
美術館不同,沒有鋼筋水泥塑造的景觀建築,也沒有寬
廣的展覽空間,新樂園用有限的空間凝聚了藝術家的活
力和創意。

然而,什麼是「有趣的藝術品」?記者到過現場,顯然看過,
讀者沒到過現場,看到這段敘述只會一頭霧水。記者改稿後,總
算讓讀者比較具體地看到現場景象:

漫步在中山北路的巷弄內,你或許會對這個房子感到
好奇,推開大門,許多像小丑的布娃娃懸掛在半空中,
有的身穿鋼圈做的衣服、 有的拿著彩球像是在耍把戲,
每個都有不同的動作和彩繪,這是新樂園正在展出的「超
馬戲團」,這裡和一般的美術館不同,沒有鋼筋水泥塑
造的景觀建築,也沒有寬廣的展覽空間,新樂園用有限
的空間凝聚了藝術家的活力和創意。

2.情節動人

新聞稿要吸引讀者注意、引起共鳴,在消極面,應刪除無關
緊要的資訊,在積極面,要凸顯動人的情節。

例如:一位記者報導婦女婚姻講座時寫道:
168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我並非研究婦女運動的權威,但我以一個法律專家
的身分站在這裡,藉由這場講座,傳達法律上一些基本
的知識,讓婦女朋友在遇到婚姻相關問題時,能夠懂得
保護自身利益。」賴淑玲律師於開場時這麼說道。

律師的客套話沒有實質意義,難以得到讀者共鳴,記者刪去
這段冗贅內容,轉而描繪現場景象和律師的破題談話,提升了不
少吸引力:

週末炎熱的午後,臺北市文山區忠順街的小辦公室
內,坐滿了各個年齡層的女性朋友,全神貫注,準備接
受一場法律知識的洗禮。
「在這個男女帄權的社會,婦女
朋友在婚姻上遇到困難,應該大膽站出來,不要在意外
界異樣的眼光。」主講人賴淑玲律師說道。

三、語言

新聞語言,既要文句簡潔、語意清晰,也要不帶偏見、不涉
爭議,更要敘事鮮活、風格清新。
《生命力》記者在敘事語言上的
表現如下:
打造公民媒體 169

(一)精確

1.文句簡潔

新聞稿要讓讀者快速掌握要點,應該儘量使用簡單句而非複
雜句、主動句而非被動句、陳述句而非疑問句、肯定句而非否定
句,而且句子和段落要精短有力(鄭昭明,1993:32-45);反之
則會增加讀者閱讀效率和語意理解的障礙。

例如,一位記者介紹工運影片《我們沒輸》時說:導演「李
惠蘭表示這部片子透過這部片串連這群女工在一九七○年代反抗
工會男性不具代表性的主導權和潑糞水、裸體抗議三個重要的女
,第一句話長達四十五字才
性民主運動事件,展現女性意識……」
出現第一個標點符號,讀來吃力。因此改為:
「李惠蘭表示,這部
片子串連反抗工會男性主導權、潑糞水、裸體抗議三個事件,展
現這群女工一九七○年代以來力爭女性民主的奮鬥歷程……」。

又如,有位記者在新聞稿中寫道:

全國首座由身心障礙朋友自產自銷的「台北縣大安庇
護農場」,於九十三年七月成立,至今已有兩年多的歷
史。坐落於台北縣樹林市郊區的「大安庇護農場」
,是擁
擠城市中的一片淨地。走上庇護農場入口的水泥樓梯,
會發現這裡的空氣格外新鮮,接著映入眼簾的,是一片
170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盆栽農場,規模雖然不大,但卻也是一座小小的綠色樂
園。

大安庇護農場為台北縣政府提供給十五歲以上有工作
意願的身心障礙者一個完善的庇護性工作職場,主要安
置樹林、新莊、三峽、鶯歌等鄰近地區的身心障礙者,
目前已有近三十位身心障礙者加入。職場輔導員藍國華
表示,預計未來將會收到四十名學員,幫助更多的身障
朋友。藍國華說:
「我們的宗旨就是提供有工作意願但工
作能力不足的身障朋友一個完善的職場。」

這兩段敘述數次提報農場位於台北縣、服務身心障礙者、是
「完善的」職場,訊息重複、用語重複,加上「大安庇護農場為
台北縣政府提供給十五歲以上有工作意願的身心障礙者一個完善
的庇護性工作職場」一句話,長達四十三字才斷句,增加閱讀負
擔,核稿會議因此要求記者修改,修改後的稿件,只用一段就講
清楚原本兩段的內容,而且文句簡潔多了。

全國首座由身心障礙朋友自產自銷的「台北縣大安庇
護農場」
,於二OO四年七月成立,至今已有兩年多的歷
史。身障朋友親手搭起屬於他們的夢想,在這裡的工作
大致分成四組,解說導覽、扦插技術、環境維護、產品
開發,近三十位的身障朋友,各盡其職。職場輔導員藍
國華表示,預計未來將會收到四十名學員,幫助更多的
身障朋友。藍國華說:
「我們的宗旨就是提供有工作意願
但工作能力不足的身障朋友一個完善的職場。」
打造公民媒體 171

又如:有位記者在敘述自閉症患者的行為模式時說:
「自閉症
患者從小開始便表現出語言理解和表達的困難、難與身旁的人建
立情感、對各種感官刺激的異常反應及一成不變難以更改的固定
。最後一句長達四十字,重
玩法與行為等和一般兒童不同的特徵」
新改寫後句子縮短,語意也比較清晰:
「自閉症患者從小就表現出
和一般兒童不同的特徵,如語言理解和表達的困難、難與身旁的
人建立情感、一成不變的固定玩法與行為等等」。

2.語意清晰

一位記者在介紹「烏金畫」時說:
「利用石化工業最低階的產
物當作媒材,由於石油傳統稱「黑金」
,老師以烏金來命名。」然
而,什麼是「石化工業最低階的產物」?讀者可能讀得一頭霧水。
記者修稿後,改為「石油提煉後剩餘的礦物」
,就讓人比較容易理
解了。

另外,記者採訪內容,有時會涉及英文人名、地名、機關名
稱,儘管英文已是國際語言,但中文新聞中摻雜英文,仍可能降
低閱讀效率、甚至造成不諳英文讀者的閱讀障礙,因此,
《生命力》
要求將所有名詞譯成中文方便讀者閱讀。

另外,有些報導內容涉及典故,記者單單引述典故的表面文
字,不足以讓讀者看懂背後深意,例如:

「黃樹林裡分叉兩條路,而我們選擇了一條較不同的
路。」在泰緬邊境資訊志工團的網誌裡,有這麼一行字,
這是他們的最佳寫照。暑假,當一般的大學生決定打工
172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或放假的同時,以中原大學學生為主的泰緬邊境資訊志
工團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前往泰緬邊境的美索地區推
動國際數位服務行動方案。

「黃樹林裡分叉兩條路,而我們選擇了一條較不同的路」
,出
自美國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The Road Not Taken 一詩,
原文是:
「黃樹林裡分叉兩條路,而我,選擇了較少人跡的一條,
使得一切多麼地不同」
,志工團可能為了節省篇幅,將後半段濃縮
成「較不同的路」
,可是這樣的濃縮,可能讓沒讀過原詩的讀者搞
不清楚意思,因此,核稿會議要求記者在文中略作詮釋,務必讓
讀者看懂,修改後的文稿如下:

「黃樹林裡分叉兩條路,而我們選擇了一條較不同的
路。」泰緬邊境資訊志工團在他們的網誌裡,引用美國
詩人佛洛斯特的詩句,宣示他們願意走較少人跡、較有
意義的服務之路。這首詩也是他們的最佳寫照,以中原
大學學生為主的志工團選擇,在二OO六年暑假,當一
般的大學生決定打工或放假的同時,他們前往泰緬邊境
的美索地區推動國際數位服務行動方案,這一切,都使
他們不凡。

(二)圓融

1.不帶偏見

一位記者在介紹身心障礙者職前訓練場所時說:
「美好有機農
打造公民媒體 173

場主要是為了提供一個身心障礙者職前訓練的場所,並與桃園啟
智學校的系統結合,當身心障礙者自啟智學校畢業後,一些功能
略顯不足或是廠商不接受者就會到像是美好有機農場的場所接受
職前訓練。」用「功能略顯不足」來稱呼部分身心障礙者,有將
人物化之嫌,因此改為「就業能力不足」。

2.不涉爭議

一位記者報導娼妓文化節,引述前公娼的話大罵:
「陳水扁是
,這樣的批判反映前公娼對前後任台
大老鴇,馬英九是拉皮條的」
北市長的憤怒,但「大老鴇」、「拉皮條」屬於情緒性用語,無法
像具體地施政作為一樣接受理性檢驗,因此予以刪除。

(三)生動

1.敘事鮮活

鮮活的敘述,要具體、要圖像化,也要和讀者對話。例如,
有位記者在報導蔡瑞月舞蹈節時,導言寫道:
「台上舞者與台下觀
眾,紛紛用雙手,打著節奏明快的節拍,高齡九十三歲的『日本
國寶級舞蹈家』——石井綠,緩緩從台下觀眾席走上舞台,便開
始恣意地舞動輕盈腳步,彷彿重現六十多年前與蔡瑞月共舞《豐
年》的光景,也為歷時三天的第一屆蔡瑞月舞蹈節,成就出舞蹈
文化中最美的一場『豐年祭』。」讓讀者如臨現場,可謂鮮活。
174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2.風格清新

如前所述,風格清新是指新聞用語要在通俗中保持格調、在
精確中帶有變化,例如新聞主角姓名也應與職銜、代名詞(他/
她)交替使用,不宜一再重複「某理事長說」。

此外,每個媒體有統一的標準規格,規格的統一方便讀者閱
讀,也可以塑造媒體的整體風格。以《生命力》為例,在寫作格
式上有四點要求:
(一)新聞稿所有數字全部要改成國字,如 2006
年、90 年代要改為二OO六年、九O年代;(二)採取西元而非
民國紀年,方便台灣以外的讀者理解新聞中提到的年代;
(三)稱
男性為「他」
、女性為「她」
;(四)新聞標題最多十二個字,中間
容許空半格。

第四節 多樣文體的實驗

除了文字報導外,
《生命力》也運用網路超連結特性,以及新
興的相片和影音分享服務,測試新的報導文體,文體儘管有別,
但要求在主題、材料、語言上做到精確、圓融、生動的新聞判準,
並無二致。

首先,運用超連結發展導讀式網摘,包括網路資源(如藝文
活動資訊查詢系統)導覽、新聞議題(如關電視機運動)的網路
論述導覽兩類,由學生選定主題,從部落格、新聞網站、資料庫
的相關資源和文章中,挑選適當材料,寫成簡要導覽,並連結到
各素材的原始網站,讓讀者看完導覽就能知大意,點選超連結就
打造公民媒體 175

能連到原始網站進行更深入的瞭解。

例如,一篇題為「e 起做環保」的導覽中有一段寫道:

政府也設立了許多相關的網站,做為與民眾溝通的橋
樑,讓民眾更容易獲得保育相關的訊息及知識。例如農委
會林務局的自然保育網,有全台各地自然保護區供檢索,保
育相關的法規也做即時的更新。此外,行政院新聞局的生
態保育網,以海拔高低做為區分,例如在地圖上標示出高
山寒原帶的範圍,更介紹了一些較少見特殊的動植物或植
被景觀。農委會所屬的機構許多都與生態保育有關,例如
特有生物研究中心有生物資料庫可查詢、特有生物研究期
刊可線上點閱;水土保持局介紹許多水土保持的相關法
規,提供坡地保育及防災的方法,並可下載水土保持季刊。

這段兩百多字的導讀,勾勒了政府網站中環保資訊的概況,
又設了「自然保育網」
、「生態保育網」
、「特有生物研究中心」
、「水
土保持局」四個超連結,網友讀完導覽,若還意猶未盡,可以點
選超連結,瞭解進一步訊息。

導讀式網摘和文字報導的差異在於,文字報導力求寫出與主
題有關的翔實訊息,導讀式網摘則點到為止,力求簡明扼要,宛
如新聞導言,先讓讀者掌握概要,再用超連結引導讀者去發掘深
入訊息。

其次,運用網路相簿研發照片故事型報導。例如,在報導一
個新聞事件時,一方面拍攝事件發展的系列照片,上傳到 Picasa
176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網路相簿,每張照片加圖說,一組組照片和圖說串成一個新聞故
事,用 Picasa 內建功能製成幻燈片輪播秀;另一方面在部落格寫
一段導言敘述事件概要,再選一張照片作為導言配圖,在配圖上
設超連結串連幻燈片秀;如此,讀者可以像讀文字報導一樣讀導
言,也可以點選配圖去看照片故事的幻燈片秀。

這種照片故事,能夠如實呈現文字難以寫清楚的風景、場景、
空間、物品、展演。編寫照片時,要將照片按照時間或其他邏輯
順序排列,並撰寫簡短有力的圖說,方便網友快速閱讀;例如,
Picasa 幻燈片輪播秀預設每四秒鐘換一組照片,一組好的照片故
事,必須讓讀者能夠在四秒內從容看清照片、讀完圖說。

第三,混搭影音交流平台製作影音報導。做法和照片故事相
似,例如,報導新聞時,一方面拍攝影片,剪輯成一部短片,上
傳到影音交流平台 YouTube,再複製這部短片在 YouTube 上的程
式碼,轉貼到部落格上,部落格會出現短片的靜態圖像,點選靜
態圖像後就能觀看動態影片;另一方面,在部落格上寫段導言,
與靜態圖像整合成一組報導。如此一來,讀者看完導言,若有興
趣,就能點選靜態圖像觀看動態的影音報導。
打造公民媒體 177

圖 5.1 照片故事,由標題、導言、圖像組成,點選圖像就能啟動系列照片。
178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圖 5.2 影音報導,由標題、導言、圖像組成,點擊圖像就能啟動影片。
打造公民媒體 179

《生命力》無論使用超連結、網路相簿、影音平台,都考量
文字、超連結、照片、影音的媒材特性,努力進行最佳的組合運
用。例如,用文字敘述事件始末、因果、關鍵爭議,用超連結連
接原始資料、網路資源,用照片呈現景物,用影音呈現動態活動。
這讓《生命力》能夠針對事件和情節的特性,挑選最適當的媒材、
進行最適宜的報導,也從多種媒材、多樣文體的角度,更廣泛地
探索新聞主題、材料、語言的精確、圓融、生動。

第五節 結論

總之,
《生命力》的新聞採寫輔助制度,是集體參與、互動討
論、自主學習、共同成長的制度,我們師生結合公益新聞、公共
新聞、公民新聞理念和新聞傳播理論、寫作理論,建立一套新聞
編寫方針,在提報、採訪、改稿、編輯過程,藉由密集討論,幫
助記者覺察盲點、改正偏失,我們也以這套判準評估公眾撰寫的
文稿,以及各種超連結、照片故事和影音報導文本,探索新聞文
體的新路;更重要的,我們藉由不斷計畫、實驗、反省的行動研
究歷程來充實和修正這套編寫方針,形成良性循環。

集體參與,是讓記者、主編、總編輯、社長、老師共同參與
新聞編寫過程,讓記者對現場的瞭解、老師的經驗和觀點,以及
學生幹部(主編、總編輯、社長)對年輕讀者口味、對記者編採
能力、對總體編輯政策的理解能夠相互激盪,互補有無,以集體
智慧讓稿件審閱的面向能夠更嚴謹。
180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互動討論,是強調在提報、採訪、改稿、編輯過程中,讓記
者、主編、總編輯、社長、老師由下往上,逐層提出計畫、發表
觀點,確保每一個人的觀點都能充分表達,每個人都能理解彼此
的觀點,也能在彼此觀點中尋求交集、凝聚共識;而不是像報社
只是逐級改稿而很少討論,記者只能看到稿件被改成什麼樣子,
卻難以知道為何會被改,更難提出異議;也不像某些科層組織開
會,從決策者、幹部、執行者由上往下議事,上層人士先發言後,
中下層只能奉命行事,很難有勇氣表達自己意見。

自主學習,是強調新聞寫作的主角還是在記者身上,主編、
總編輯、社長、老師的意見只是從旁輔助的建議,記者與學生幹
部、老師討論出共識後,必須自己動手改稿,再請學生幹部和老
師評估是否改得理想。如此,可以確保記者充分理解稿件的每個
環節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為何要改、該如何改,並將這樣的理解
落實成一篇動人的報導,若改稿後仍不理想,也可以藉由學生幹
部和老師的評估,讓記者瞭解自己究竟是理解不足、還是寫作能
力未臻成熟,從而釐清自己未來的學習方向。

共同成長,是指記者在此過程中學到如何企畫、評估、撰寫
一篇稿件,學生幹部學會如何評估稿件,老師也從學生實踐狀況
中反思理論和文稿評選標準應興應革之處,而《生命力》更藉此
得到更多更好的新聞,記者、幹部、老師、媒體共同成長。

這樣的新聞採寫輔助制度有幾大好處:

首先,新聞文稿可以大幅修改。傳統報社採取線性改稿,儘
打造公民媒體 181

管改稿者採寫經驗通常比記者豐富,但因未到現場採訪、欠缺第
一手資料,因此只能修改記者的文字,很難進行結構大翻修,只
能刪減不當資訊,很難添加新的資訊;但在《生命力》
,記者經幹
部、老師提醒後,很容易就能將原本採訪到而未寫入稿件中的資
訊添加上去,也能很容易地重新調整結構和段落,讓一篇有瑕疵
的稿件,能夠在很短時間內大幅翻修。

其次,新聞理念和編輯政策可以充分展現和落實。集體參與、
互動討論的改稿模式,能夠讓改稿不僅止於文字的修改,而涉及
文字背後理念的討論,譬如稱若干身心障礙者「功能略顯不足」
是否有把人當機器的嫌疑,改掉這個詞,不只是修改文字,而是
重建對人的尊重,這是《生命力》教育中,最重要也最有價值的
部分。

《生命力》的新聞採寫輔助制度,雖然無法讓編採能力參差
不齊的學生全部提升到專業水準,但大體上能讓每個學生都有明
顯的進步。誠如第二章所述,在期末評鑑中,有九成五學生評估
自己的寫作能力大有進步或略有進步。

此外,
《生命力》作為公民媒體,實驗多種媒材、多樣文體,
不僅能夠開發多重報導模式,也有助於探索公民發聲的多元模
式。例如,發展照片故事、影音報導可以讓不擅長文字書寫的公
眾,也能使用自己擅長的照片或影音,製作自己的報導、發出自
己的聲音,讓公民新聞的參與者更多元、更廣泛。
182 第五章 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
打造公民媒體 183

第六章 結 論
184 第六章 結 論

第一節 序言

二○○○年三月,
《生命力》記者張瀞文收到一封遠從中國大
陸寄來的信,信上說:
「我是來自大陸的一個普通家庭,在我正憧
憬著初為人父的喜悅時,現實卻將我拋入了萬丈深淵。我剛出生
的女兒竟是先天唇顎裂二度深度殘疾,醫生暗示我放棄小孩,可
她是無辜的呀,她是我們的親生骨肉,她更有活下去的權力!……
我經過多方查詢,在互聯網上看到了您的文章,……我想託您打
聽一下在台灣有兩個基金會支援唇顎裂兒童,但不知是否包括大
陸同胞,……請幫幫我們、幫幫我們的女兒,她本應很漂亮、她
不應受歧視!」記者將這封信轉給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將近一年
後,收到這位爸爸的感謝信,信中附有她女兒手術成功後的可愛
照片。

二○○一年八月,當主流媒體競相報導前總統李登輝翠山莊
住處的豪華時,只有曾在《生命力》實習、當時在聯合報任職的
記者朱慶文注意到,有位七十多歲的拾荒老人,在距離翠山莊二
十公尺遠的山壁下搭帳棚,帶著妻女過著沒水沒電的日子,後來
在李登輝的協助下,妻女遷居公寓,但老人仍堅守山壁帳棚。朱
慶文報導這則新聞,引起各大媒體跟進,感動許多讀者,朱慶文
說,
《生命力》的歷練,讓他特別注意弱勢者,因此才會留意翠山
莊旁的拾荒老人,寫出一篇叫好又叫座的報導。

二○○一年七月,曾在《生命力》實習的交大傳播所研究生
陳韻如和陳建文,以《生命力》首頁設計為例,撰寫論文〈電子
打造公民媒體 185

報介面呈現方式對閱讀成效與使用態度之影響〉
,在中華傳播學會
二○○一年年會發表,榮獲年度「傑出傳播論文獎」殊榮;二○○
六年九月,曾任《生命力》總分稿的輔大大眾傳播所研究生楊証
凱,根據《生命力》參與青輔會《青年公民新聞平台》建構的經
驗,寫成碩士論文:〈公民新聞的「翻譯」:以《青年公民新聞平
台》為例〉,順利取得碩士學位。

《生命力》從一九九七年創刊,到本書截稿為止,已經進行
長達十年的行動研究。十年來,我和學生藉由打造公民媒體,為
弱勢族群發聲,同時進行服務和學習,我們從完全不會架站,到
建構出低價、好用、功能不輸大眾媒體的網站;從沿襲報社常規,
到發展出能讓網友參與、又能進行知識管理的組織運作模式;從
漫無採訪頭緒,到布建出深入社會福利、社會運動、服務學習、
媒體改造、文化創意五大領域的採訪網;從寫公益新聞補大眾媒
體不足,到發展公民新聞走上新聞傳播新路。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報導了四千五百多則新聞,為許多像唇
顎裂兒童家長一樣無助的人帶來希望;我們引導六百多位學生進
行服務學習,為新聞界培養許多像朱慶文一樣心懷悲憫的記者;
我們不斷進行公民媒體形式和內容的實驗,創造許多研究機緣,
師生先後發表十一篇論文(陳順孝,1998、1999、2000、2001、
2004a、2004b、2005、2006a、2006b;陳韻如與陳建文,2001;
楊証凱,2006)
,培育出許多像陳韻如、陳建文、楊証凱一樣的研
究人才。
186 第六章 結 論

我們的行動研究,也越來越受到新聞學界、業界、非營利組
織和政府部門的重視。

在新聞學界,
《生命力》師生曾先後應邀在台大、政大、交大、
中正、世新、文化等大學的傳播系所演講,並成為多篇學術論文
的研究對象,例如:一九九九年,政大新聞系研究生張文強在博
士論文〈報社組織知識儲存與分享之研究〉結論中,引介《生命
力》知識管理系統;二○○三年,政大新聞系研究生孫龍翔在碩
士論文〈稿件產製流程自動化系統的設計與實作:大學報供稿系
統〉中參考《生命力》編採作業系統;二○○六年,朝陽科技大
學資訊管理系研究生沈彥良在碩士論文〈以網誌作為非營利組織
的群眾對話平台與訊息傳播工具〉中大幅介紹《生命力》經驗。

在新聞業界,我先後受邀在自由時報、公共電視、中央通訊
社、華視、東森電視等媒體演講,分享《生命力》經驗,也和其
他媒體的許多主管和記者討論過公民媒體議題,並洽商合作。二
○○六年十一月起,中時電子報開始同步聯播《生命力》新聞;
隔年四月,公共電視新創辦的公民新聞網 PeoPo 也聯播《生命力》
新聞。原本因為不滿大眾媒體忽略弱勢族群而創辦的《生命力》,
現在得以把學生編採的弱勢者和奉獻者訊息送上大眾媒體網站,
為商業媒體增添人文氣息、也為公共媒體增強新聞活力。

在非營利組織方面,我們師生曾受社工專業人協會、開拓基
金會、慈林基金會、苦勞網、天主教台灣主教團、真耶穌教會總
打造公民媒體 187

會,以及苗栗、宜蘭、平鎮社區大學之邀,分享《生命力》打造
公民媒體的經驗,鼓勵非營利組織建構自己的媒體。二○○五年,
第一屆華文部落格大獎「最佳部落格活動」和「團體組年度最佳
優格」得主陽光基金會部落格負責人,以及二○○六年第二屆華
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組織應用」得主羅慧夫顱顏基金會部落
格負責人,都在得獎謝詞中,感謝我的演講——也就是《生命力》
的經驗——激勵他們走進部落格世界。

在政府部門方面,二○○四年,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為了增進
公益新聞能見度,曾邀我演講非營利組織的傳播策略;二○○五
年,行政院青輔會為了推動青年傳播權,在台北和高雄舉辦兩梯
次「青年公民記者培力營」,邀我規劃課程、《生命力》學生擔任
輔導員,總計培養了兩百名準公民記者、討論出台灣第一份公民
記者公約;二○○六年九月以來,行政院新聞局先是邀請我演講
《生命力》經驗和公民新聞,之後又數次邀我參與新媒體發展策
略會議,並在規劃數位金鼎獎時多次徵詢我的意見。

《生命力》打造公民媒體、為弱勢者發聲的理想,因此得到
越來越多公眾、報導者、研究者、決策者的注意和參與,可以更
快、更深、更廣地實踐。二○○七年二月,日本第一大報朝日新
聞出版的《朝日總研報告》月刊,以長達四頁的篇幅介紹《生命
力》
、推崇《生命力》是台灣極具代表性的公民媒體(清水勝彥,
2007),更讓我們師生受寵若驚。

一九九七年,我和學生踏上《生命力》行動研究旅程時,都
知道前途佈滿荊棘,也都希望披荊斬棘之後能夠闖出一片新天
188 第六章 結 論

圖 6.1 日本《朝日總研報告》
月刊(上)對《生命力》的
報導(右)。

地;我們不知道的是,路途遠比預期坎坷,而闖出的天地竟是如
此寬闊。

行動研究是「尋找起點、釐清情境、發展策略並付諸實施、
公開知識」的循環歷程(Altrichter et al.,1997:9-10),今天,當
《生命力》走過十個年頭,我們謹以這本書公開十年來的探索軌
跡、實踐經驗和行動知識,接受各界的檢驗和指正,並為下一個
十年的行動研究釐清方向。
打造公民媒體 189

本章作為結論,將先回顧《生命力》團隊打造公民媒體的歷
程和成果,以及我們在實踐中見證的理論和實務變遷,然後提出
我們對新聞教育革新方向的想法,並對新聞業界、政府部門、非
營利組織如何迎接公民媒體時代提出建言。

第二節 行動研究成果

幾乎所有公民媒體,都是因為不滿大眾媒體而誕生(成露茜,
2005;敦誠,1991),《生命力》也是如此。我們師生在一九九七
年籌辦《生命力》,起因於不滿大眾媒體忽略弱勢族群的傳播權
利,因此分析公民媒體的演進歷史和實踐經驗,觀察新興網路科
技帶來的傳播機緣,並考量輔大新傳系強調社會關懷的教學宗旨
後,決定創辦《生命力》作為公民媒體和教學實驗平台,讓學生
能夠活用編採知能來「為弱勢者發聲、為奉獻者立傳」
,兼顧專業
學習和社會服務。

我們行動研究十年,不斷引進新科技和新思維,計畫、實踐、
反省、修訂,逐步推動《生命力》從「傳統網站/公益新聞」
、「部
落格/公共新聞」
,走到「Web2.0/公民新聞」階段,持續提升《生
命力》作為公民媒體的形式功能和內容深度。

本書第一章〈導論〉詳述《生命力》創刊緣起、規劃和行動
歷程;第二章〈開放組織裡的互動學習〉描述《生命力》作為服
務學習型公民媒體的組織運作動態;第三章〈網路平台上的混搭
實驗〉談媒體形態及建構策略;第四章〈集體報導中的新聞意理〉
190 第六章 結 論

闡述《生命力》從公益新聞、公共新聞到公民新聞的新聞取向;
第五章〈多樣文體裏的編寫方針〉則具體說明《生命力》的報導
文體和編寫實務。

以下,從組織運作、媒體形態、新聞取向、報導文體等四個
面向,闡釋我們打造《生命力》作為網路公民媒體的實踐經驗,
以及由此激盪出的、對新聞理論和實務走向的思考和想像。

一、組織運作:從專人編採到集體參與

公民媒體可以粗略分為倡議型和草根型兩類,倡議型媒體通
常由知識份子創辦,為弱勢族群權益和社會正義發聲,比較講究
編採專業標準;草根型則通常由弱勢族群自行創辦,比較不在意
編採專業常規(成露茜,2005)。《生命力》作為輔大新傳系師生
創辦的公民媒體,比較接近倡議型媒體,但在十年發展過程中,
我們不僅建立一個強調實踐與反省的服務學習型組織,也逐漸開
放組織,讓包括弱勢族群在內的公眾能夠參與新聞編採、分享報
導成果。

在開放參與方面,《生命力》在 HEMiDEMi 成立群組書籤,


短短一年就吸引超過兩百位網友參與,人數超過《生命力》團隊
成員六倍;這些網友宛如《生命力》志工,每天從不同部落格和
網站挑選優質文章,推薦進群組書籤裡,再由《生命力》總經理
每天從中精選好文送上首頁聯播,網友的參與不僅擴充了資訊來
源,也為《生命力》注入新的觀點,讓《生命力》團隊成員從網
打造公民媒體 191

友選稿的方向中,瞭解網友的喜好和需求、觀摩網友的眼光和智
慧,讓《生命力》得以成為更貼近公眾的公民媒體。

在分享成果方面,
《生命力》採用「創用 CC」授權,在註明
出處、非營利使用、相同條件分享等三個條件下,免費開放各界
轉載和引用學生編採的所有新聞,我們將此視為對受訪的弱勢者
和奉獻者的回饋,希望以此加大公益訊息流通的速度和廣度、加
快倡議型媒體和草根型媒體的新聞交流,形塑集體參與、彼此分
享、互蒙其利的傳播文化。

我們在此,重新理解新聞組織的運作形態和能量所在。我們
發現新聞組織成員,不只是編制內成員,還可以包括參與編採運
作的編制外成員,如參與選稿的網友,組織在不同時刻可能有不
同的規模和形貌,誠如威克所言「任何『組織』都只是一種建構
而來的社會真實,倚賴成員透過溝通行動互通有無始能獲取共
識、探知組織實體究竟何在」(Weick,1979)。

我們也意識到,新聞組織實力的大小,不僅取決於它擁有多
少編制員工,更在於它能夠集結和活用多少的群眾智慧,例如,
《生
命力》集結了超過成員六倍的網友貢獻智慧,大大提升選稿和編
採的質量。

我們更意識到:新聞組織不一定要將新聞產品視為「智慧財
產」
,而可以視為一種取自公眾又回饋公眾的文化資源;亦即,媒
介組織不一定要買賣智慧財產,而可以透過「創用 CC」等有條
件開放授權模式,藉由相互分享稿源來互補有無、互蒙其利,
《生
192 第六章 結 論

命力》以此和其他公民媒體共存共榮,我們也注意到公共電視從
二○○六年七月起開放「公視影片素材創意共享」(公共電視,
2007.05.25),我們更期待看到更多媒體走向創意共享的路。

二、媒體形態:從自力建構到混搭創新

公民打造媒體,通常使用當時當地的簡便科技,諸如印刷品、
廣播器材、影帶、網站等。
《生命力》創立於一九九七年,使用當
時新興的網路科技打造媒體平台,初時自己撰寫程式,一步步編
織出一個網站,之後引進部落格和 Web2.0 相關技術,轉而藉由
混搭既有程式來建構自己的媒體。

以《生命力》二○○六年建構的第五代網站為例,以部落格
為核心,混搭共享書籤 HEMiDEMi、網路相簿 Picasa 和 Flickr、
影音平台 YouTube、流量分析程式 Site Meter 和 Google Analytics、
RSS 接收器 Bloglines、網路聯播程式 NewsGator、Google 網上論
壇、PBwiki 等等既有的技術和服務,無須撰寫程式,就能在三小
時內建構出功能不輸大眾媒體的媒體平台。

我們也在打造《生命力》過程中,見證網路公民媒體從另類
走向主流、從社會運動變成全民運動的巨變。

首先,網路科技讓創辦公民媒體成為一件空前容易、又空前
強大的事。傳統上,公民媒體常被稱為另類媒體、替代性媒體、
小眾媒體、地下媒體(敦誠,1991;朱松林,2005)
,意指它有別
於主流媒體、傳播範圍小於主流媒體;然而,網路時代的公民媒
打造公民媒體 193

體,在技術、內容、傳播速度和廣度等方面,都已經逐漸走向主
流、甚至超越傳統的主流媒體(Hinchcliffe,2007.01.29)
。例如,
南韓的 OhmyNews 擁有約五萬名公民記者,每天約可產製兩百則
新聞、吸引百萬人次瀏覽,躋身南韓影響力前六大媒體
(OhmyNews,2004.12.01;何國華,2007.01.30)。

其次,部落格和混搭技術的普及,更讓創辦媒體變成全民運
動,無論是要為弱勢者發聲的社會行動者、或是想要自行向社會
發聲的公眾,還是單純想要記錄生活點滴的個人,都能輕鬆創立
自己的媒體。二○○七年四月,搜尋引擎 Technorati 追蹤到的部
落格超過七千萬個,而且仍以每秒新增一點四個的速度在成長,
其中華文部落格佔八%,約五六○萬個,不僅如此,全球最受歡
迎的一百家網站中有二十二家為部落格(Sifry,2007.04.05)。二
○○六年十二月,TIME 雜誌更選擇 YOU——也就是每位參與網
路 、 分 享 資 訊 的 網 友 —— 作 為 年 度 風 雲 人 物 ( Grossman ,
2006.12.13) 。

《生命力》新聞團隊有幸躬逢其盛、見證巨變,持續思考這
樣的巨變在新聞理論和實務上的意義,並努力為公眾——尤其是
弱勢族群——在巨變時代開拓最大的發言空間。

三、新聞取向:從公益新聞到公民新聞

公民媒體共同的目標是:保障弱勢發聲、推動社會改革(成
露茜,2005)。《生命力》也是如此,創刊以來一直秉持「為弱勢
194 第六章 結 論

者發聲、為奉獻者立傳」理念,在內容取向上,從公益新聞時期
的「關懷弱勢、避免污名」
、走向公共新聞階段的「傳播知識、探
討對策、促成行動」
,再到公民新聞時代「動人的故事、進步的知
識」,不斷探索弱勢發聲和社會革新的最佳報導策略。

我們在探索過程中,逐步建立一個涵蓋五大領域二十五條路
線的採訪網,包括社會福利領域的老少權益、婦女權益、殘障福
利、病友關懷、移民人權等五線;服務學習領域的服務學習、助
人專業、社會服務、中學志工、社區大學等五線;社會運動領域
的工農運動、學運教改、生態保育、弱勢族群、社會邊緣等五線;
媒體改造領域的傳播政策、公益新聞、公益節目、紀錄觀點、另
類媒體等五線;文化創意領域的社區產業、表演藝術、文化空間、
傳統藝術、文化中樞等五線。這個採訪網,深入大眾媒體忽略的
領域,讓長期受到漠視的人物和議題,有較多的機會被發掘和重
視。

我們也藉由編選部落格好文,讓更多公眾——包括弱勢者和
奉獻者本人——的聲音能被更多網友看見。將公眾撰寫的稿件與
專業記者(即使只是實習記者)撰寫的稿件並列在一個網站,看
似簡單實則複雜。因為我們必須找到能夠兼容公眾敘事和記者報
導特質,又能同時評估敘事和報導優劣的新聞判準。

我們從實踐中找到新聞報導、部落格寫作和說故事三者的交
集,稱之為「新聞故事」
。新聞故事必須和新聞報導一樣信而有徵,
但不必堅持第三人稱報導等常規;可以像說故事一樣自然、親切、
隨興,但不可以虛構;可以和部落格寫作一樣,寫自己最擅長、
打造公民媒體 195

最有興趣的事,但必須和公眾利益有關。我們將這些原則濃縮為
「動人的故事、進步的知識」
,亦即以動人的真實故事,傳達能夠
促進個人成長、社會進步的知識。我們以此作為《生命力》新聞
意理,也作為挑選部落格文章的標準。

《生命力》的採訪網,對於想要更深入瞭解社會議題的大眾
媒體記者和公民媒體寫手而言,具有參考價值,也能幫助他們以
此為基礎,加以修改、擴充,建立更切合自己需求的採訪網,讓
公民新聞的採集變得更有系統。

《生命力》的新聞意理,也有助於整合記者稿件和爆炸性成
長的公民稿件。公民自行撰稿發聲已經形成風潮,據統計,在二
○○七年四月,Technorati 追蹤到的七千萬個部落格中,每天新
增文章高達一五○萬篇,即每秒十七篇(Sifry,2007.04.05),遠
遠超越傳統媒體記者的報導量,如何評估公民稿件的優劣,如何
將公眾稿件納入大眾媒體,或者整合公眾稿件形成新的媒體,以
及如何建立涵蓋記者稿件和公眾稿件的新聞新定義,已經成了新
聞理論和實務上越來越重要的課題,
《生命力》的行動研究成果可
以做為解決相關課題的重要參考。

四、報導文體:從沿襲成規到創新實驗

公民媒體在文體上通常勇於創新、不墨守成規。不過,
《生命
力》既是網路公民媒體也是教學平台,不能無視於專業常規,因
此設法在專業判準和創新文體間求取平衡點。
196 第六章 結 論

《生命力》允許記者用各自擅長的筆法敘事,但要求無論任
何文體都要在主題、材料、語言三個層面上做到精確、圓融、生
動。亦即,要求每一篇報導的主題要精確地直指核心、刪繁就簡,
圓融地恪遵倫理、促成進步,生動地激發共鳴、發掘新意;材料
要精確地核實資訊、強化主軸,圓融地尊重多元、謹守分際,生
動地做到故事具體、情節動人;語言則要精確地文句簡潔、語意
清晰,圓融地不帶偏見、不涉爭議,生動地敘事鮮活、風格清新。
這個新聞判準,兼具理論意涵和實務價值,較傳統教科書根據經
驗歸納的法則更為周延,也更能適應不同文體。

我們不僅用這個判準來評估文字報導,也用它來評估《生命
力》新近研發的導讀式網摘、照片故事、影音報導等等新文體。
導讀式網摘是將眾多的網路資源(如藝文活動資訊查詢系統)
、網
路論述文章(如關電視機運動)消化後,寫成導覽式短文,並且
連結關鍵資源和文章的出處,讓網友看完導覽就能知大意,點選
超連結就能連到原始網站進行更深入的瞭解;照片故事是用一系
列照片取代大部分文字來敘述新聞事件,並以幻燈片輪播秀的方
式在網路上呈現;影音報導則是拍攝新聞短片,輔以文字導言,
在網頁上組成一篇新聞報導。這些新文體,既要符合上述的專業
判準,也要善用網路媒材特色,展現新聞報導的新意。

當 Web2.0 科技推陳出新,各類文字、圖像、影音、動畫等
等新科技如雨後春筍般問世,公眾也使用越來越多元的科技來敘
事時,探討各種新文體,是新聞研究和社會實踐的重要課題。

在新聞研究上,文字、圖像、聲音、影像等等媒材的特色為
打造公民媒體 197

何?各適合用來傳遞何種訊息?當一個影音報導同時包含文字導
言和新聞短片,新聞短片中又包含字幕、聲音、影像時,什麼訊
息用文字導言傳播、什麼訊息用新聞短片傳播?新聞短片中字
幕、聲音、影像各分擔什麼訊息的傳播工作?個別的媒材和訊息
如何整合為一篇完整的報導?都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在社會實踐上,照片、聲音、影像等等新媒材和傳播工具的
普及,讓原本不擅文字敘事的公眾,也能藉助各式新科技發出自
己的聲音。回顧公民媒體發展史,文字、聲音、影像工具都有人
採用,但傳統工具門檻較高,通常是專業人士或受過訓練的公眾
才能使用,網路新工具則易學易用,幾乎人人可以輕鬆上手,讓
更多公眾可以選擇更合用的工具、以更自在的方式發聲。這是值
得研究的傳播新風潮,也是公民傳播權推動者可以繼續推展的工
作。

《生命力》在報導文體上的行動研究經驗,對於新聞研究和
社會實踐,同樣具有高度的參考價值。

五、小結

總之,
《生命力》十年探索,漸漸走出一條與大眾媒體大異其
趣的公民媒體之路。
《生命力》作為公民媒體,與商業大眾媒體的
主要差異在於:

大眾媒體創辦的目的在於賺取商業利益和社會影響力,因此
迎合高消費力閱聽人的品味,而忽略弱勢族群的傳播權利;
《生命
198 第六章 結 論

力》這樣的公民媒體則以實踐公民傳播權利為目的,積極為弱勢
者發聲、為奉獻者立傳。

大眾媒體通常是封閉型組織,由專職記者編輯和特約作家撰
稿,向大眾發聲,閱聽人只能被動接收訊息;公民媒體通常開放
公眾參與內容產製,如《生命力》讓網友共同參與好文編選。

大眾媒體在商業機制下採取智慧財產權模式,所有稿件非經
授權不得轉載或引用(通常要付費才能使用);《生命力》等公民
媒體則採用「創用 CC」等開放性授權,歡迎公眾在非營利狀態
下自由轉載或引用。

大眾媒體通常需要購置昂貴的設備,以複雜的技術來建立自
己的媒體平台;
《生命力》這樣的公民媒體,則可以免費或低價租
用網路服務,而且混搭既有的免費或低價程式就可以建構出功能
不輸大眾媒體的媒介平台。

大眾媒體選材重視賣點,希望以新聞刺激大眾收視或購買;
《生命力》等公民媒體則致力報導對閱聽大眾有益、又有助於解
決問題、促成革新的新聞。

大眾媒體通常反映都會區、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政府官員、
企業領袖、專家學者的觀點;
《生命力》等公民媒體則廣泛呈現社
會多元族群的觀點,尤其是弱勢族群的觀點。

大眾媒體有一套沿襲多年的新聞報導常規,如第三人稱報導
等;
《生命力》則在新聞報導、部落格寫作和說故事間尋找交集,
打造公民媒體 199

表 6.1 公民媒體與大眾媒體特性對照表

大眾媒體 公民媒體
1.創辦目的 追求利潤和社會影響力 實踐公民傳播權利
2.經營策略 迎合高消費力閱聽人 為弱勢者發聲、為奉獻者
立傳
3.公眾角色 被動接收資訊 可以主動參與新聞產製
4.授權模式 智慧財產權,保留一切權 創用 CC,保留部分權利

5.媒體平台 購置設備,自行撰寫程式 租用平台,混搭既有程式
6.創辦門檻 高成本、高技術能力 低成本、低技術門檻
7.新聞取向 偏重賣點、刺激購買慾 重視意義、促進革新
8.觀點來源 政經菁英、都會觀點 多元觀點,特別是弱勢者
觀點
9.報導角度 堅持第三人稱報導 不堅持第三人稱報導
10.新聞文體 圖文、聲音或影音報導 圖文、聲音、影音報導,
以及融合網路特性的多媒
體報導

在信而有徵的前提下,不堅持第三人稱報導等常規。

大眾媒體文體涇渭分明,報紙以圖文、廣播以聲音、電視以
影音進行報導;
《生命力》等網路公民媒體則不僅使用圖文、聲音、
影音報導,還可將圖文、聲音、影音與超連結等網路特性結合,
做成網路多媒體報導。
200 第六章 結 論

這樣的公民媒體,在傳統上只是慘淡經營的、另類的、小眾
的媒體,現在藉著經營成本極低、傳播速度極快、廣度極大、又
有高度互動性的網際網路傳播,可以產生不輸大眾媒體、甚至超
越大眾媒體的影響力。

第三節 新聞教育的新思維

《生命力》走的服務學習型網路公民媒體之路,雖然不能適
用在所有公民媒體上,也不能取代大眾媒體的所有功能,但它是
一條有意義又有新意的路,可以提供新聞教育工作者在思考教學
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時,一個參考的方向。更具體地說,
從《生命力》的行動研究經驗來看,新聞教育在教學目標上可以
兼顧服務與學習,在教學內容上應該兼容大眾媒體與公民媒體、
兼顧科技實驗和內容創新,在教學策略上也應兼顧批判分析與實
作研發。

一、教學目標:專業學習與社會服務

新聞教育應該是一種全人教育,不僅要教學生理論和技藝,
更要引導學生承擔社會責任,用新聞專業服務社會;這是新聞倫
理道德教育的主題之一,但往往止於道德宣示和實例討論,缺乏
實踐體驗。
《生命力》以「為弱勢者發聲、為奉獻者立傳」為目標,
將人文關懷與編採訓練、社會服務與專業學習合而為一,不僅打
造出一個網路公民媒體、編寫出一則則動人又有建設性的報導,
還培養了一群群心懷悲憫的新聞工作者。
打造公民媒體 201

這種以服務學習為主軸的新聞教育,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底
層,實際接觸弱勢者、奉獻者、社運工作者,以及不同族群、不
同社經地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取向者,讓學生能夠體驗多
元文化、瞭解社會問題、學習與不同經驗背景的人相互尊重,並
將體驗、瞭解和尊重轉化為新聞報導,用動人的故事傳播能夠促
進個人成長、社會革新的知識,從而提升社會意識、增強實踐社
會公義的使命感。

《生命力》行動研究十年,看到學生訪談弱勢者和奉獻者時
的感動,也看到學生撰稿時如何努力地調和感性和理性,更看到
許多畢業學生帶著這樣的感動進入新聞界,積極在市場考量和人
文關懷間尋求交集,做出叫好又叫座的報導。我們因此認為,新
聞教育若能兼顧學習和服務雙重目標,可以培養更多術德兼修的
新聞人才,為新聞界注入清流。

二、教學範疇:大眾媒體與公民媒體

《生命力》十年探索,正巧經歷了網路從 Web1.0(以傳統網
站、單向傳播為主)走向 Web2.0(以部落格、互動傳播為主)的
演變,更見證了 Web2.0 工具和服務帶動來的傳播巨變,巨變時
代的傳播生態(每個人都能擁有媒體)
、訊息產製模式(用戶共創
內容)
、新興文體(第一人稱敘事、複合媒材報導)都和新聞系所
視為主流的大眾傳播大不相同。

我們認為,新聞教育必須正視巨變,從傳播理論、新聞學、
202 第六章 結 論

採訪寫作、新聞編輯到廣告行銷,全面檢視巨變的衝擊,從獨尊
大眾媒體,走向兼容大眾媒體和公民媒體。例如,傳播理論應該
探討公民媒體的傳播模式及其與大眾傳播的競合,新聞學要發展
同時適用第三人稱報導和第一人稱敘事的資訊品質評估標準,採
訪寫作要培養學生鑑別和活用網路線索的能力,新聞編輯要培養
學生從編一個版到建構一個媒體的能力、廣告行銷也要探討關鍵
字廣告和長尾(The Long Tail)理論(Anderson,2006)的衝擊,
此外,還要將網友的群體智慧(Surowiecki,2005)納入新聞理
論與實務的研究範圍。

唯有在研究和教學上兼顧大眾媒體和公民媒體,我們才能找
到新聞傳播從傳統到未來的變與不變法則,也才能培養出能夠繼
往開來、開拓傳播新路的新聞人才。

三、教學重心:科技實驗和內容創新

科技是網路時代傳播巨變的主要推動力。科技不僅是技術,
也能和理論一樣影響內容,因此,要面對公民媒體時代,新聞教
育必須從科技到內容、理論課程全面修改,要培養學生使用科技
的能力、編採新聞的能力、自省和實踐倫理的能力、推出原創內
容和提高內容附加價值的創新能力(許瓊文,2006)
,尤其要培養
學生資訊混搭(mashup)的能力。

在傳統媒體和網站上,新聞工作者憑藉自己採集到的新聞、
嫻熟的科技建構網站、製作多媒體內容,但在公民媒體時代,人
打造公民媒體 203

們不一定需要自行建構網站和內容,而可以挑選既有的二個或數
個技術和內容,重新組裝成自己所需的技術和內容,這個過程就
是混搭。例如,從某個資料庫中找到特定地方曾有犯罪,然後到
Google Maps 中找到當地的地圖,再把這兩個內容整合在一起,
就能混搭出一個標有犯罪紀錄的線上地圖(Berlind,2006)。

混搭既是一種科技使用方式,也是內容產製方法,更是能夠
提高既有內容附加價值的創新作法,隨著 Web2.0 工具和服務的
日新月異,混搭將在新聞產製過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新
聞系所應對混搭的意涵、執行面向、牽涉能力、相關法律和倫理
問題,進行細密的研究和發展,培養學生使用新工具、新方法進
行報導的能力。

四、教學策略:批判分析和實作研發

新聞是一門實用科學。新聞工作者不僅要熟習理論,更要懂
得把理論活用在實務技藝中;不僅要嫻熟實務技藝,更要能夠透
視技藝背後的知識基礎、理論意涵,從而以理論改良實務、以實
務豐富理論(鍾蔚文等,1996)
。然而,傳統新聞教育似乎偏向理
論講授、現狀批判和實例分析,較少實作,即使創立實習媒體也
往往只能具體而微地沿襲大眾媒體常規,很難超越大眾媒體格
局、探索新聞傳播新路。

網路新科技的普及,讓實作的難度降低、層次提高。師生只
需幾分鐘,就能架好一個部落格,部落格混搭 Flickr、YouTube
204 第六章 結 論

就能做出多媒體報導,部落格附掛程式就能建構出功能強大的編
採平台,還能運用免費的流量偵測軟體(如 Google Analytics)進
行精細的閱聽行為分析、用數據交換程式 RSS 和其他部落格聯播
新聞、用關鍵字廣告機制(如 Google AdSence)來探索媒體營收
新模式,這些,大大超越傳統實習媒體格局,甚至超越許多大眾
媒體的格局,讓沿襲大眾媒體經驗的實習媒體,能夠轉型為探索
新聞傳播未來的教學實驗媒體。

換言之,網路新科技提供簡易而強大的實驗資源,讓新聞系
所師生能夠設計並進行一系列新聞理論和實務的實驗,例如多媒
體報導中的文字、圖像、影音各應承載哪些訊息,以及如何規劃
和混搭出超越大眾媒體的公民媒體,都可以進行實驗,並從實驗、
反省、改良中深化理論、革新實務。這不僅是媒介實務課程的專
利,即使理論課程也可進行或大或小的實驗。

新聞系所應該強化實作和實驗,彌補批判和分析的不足,增
進學生以理論改良實務、以實務豐富理論,以及探索未來、開拓
新路的知能。

第四節 新聞傳播的新方向

當易學易用的 Web2.0 科技讓每個人都能輕鬆擁有自己的媒


體,當全球部落格數量超越七千萬個、華文部落格也多達五六○
萬個,公民辦媒體,已經從社會運動變成全民運動。這讓非營利
組織能夠更容易地發送自己的訊息、串連彼此的力量,也讓傳統
打造公民媒體 205

媒體可以更容易地取得多元而有意義的訊息,同時也讓政府找到
落實公民傳播權的便捷管道。

然而,在百萬人、千萬人爭鳴的時代,創辦媒體者未必像傳
統公民媒體創辦者一樣懷抱關懷弱勢、改革社會的理想,所書寫
和討論的也未必是公共議題、建設性訊息,甚至不乏自曝隱私、
自我炒作、比商業媒體更煽色腥的內容;非營利組織、新聞工作
者、政府決策者在多元紛雜的全民發聲時代,如何堅持人文關懷、
善用公眾創意,走出叫好又叫座的傳播新路,是高度重要而艱難
的課題。

《生命力》十年探索,與非營利組織、新聞業界、政府部門
頗多互動,對上述課題有所體會、觀察和思考,以下,提出我們
的想法和建言:

一、非營利組織:發出多元聲音、串連彼此力量

非營利組織推展工作和社會運動,若能迅速、廣泛地傳播,
就能得到社會注意、討論和支持,從而召喚更多的志工和盟友,
加快問題的解決和改革的進度。在傳統上,非營利組織的傳播策
略偏向攻佔大眾媒體版面(胡晉翔,1994;孫秀蕙,1996;翁秀
琪等,1997)
;在網路時代,則可以考慮建立自己的媒體,並與其
他組織交流訊息、串連行動,建立一個可以補充、監督、制衡大
眾媒體的公民媒體傳播體系(陳順孝,2006.11.18)。
206 第六章 結 論

(一)建立專屬媒體

非營利組織可以利用部落格等 Web2.0 工具和服務,來建立


自己的媒體,進行內部溝通和外部交流。

在內部溝通方面,非營利組織網站可以揭示組織的創辦宗
旨、發展脈絡、工作重點、工作進度,並且分享經驗、討論疑難、
交流心情,如此,可以增進成員和志工的對組織的瞭解和向心力,
也能進行知識管理,讓工作經驗得以儲存、分享、傳承和更新,
提升成員和志工的工作品質。在外部交流方面,非營利組織可以
透過網站預告近期活動、拋出議題和訴求、進行募款和徵信,以
此主動傳播訊息、並方便記者查詢組織動態。

台灣已有越來越多非營利組織建立自己的媒體。例如,
《羅慧
夫顱顏基金會部落格》靈活運用各種 Web2.0 服務,如網摘與共
同書籤、Flickr 相簿與聯播,再結合真實體驗與行動的「部落客
金邊義診日記」、紀錄片的部落客寫手首映會,多管齊下推廣公
益活動;再如《溪底遙學習農園》詳細記錄有機農作的歷程、進
行農產品的網路行銷,積極幫農民探索出路;又如《難民女醫生
辛西雅與梅道診所》藉由網路科技,串連分處台灣和泰國兩地,
不同專長、互不熟識的台灣青年,共同為泰緬邊境的「梅道診所」
(Mae Tao Clinic)奉獻心力。

此外,非營利組織專職人員和志工,也可以用部落格來記錄
自己的工作進度和心情、心得,作為學習、實踐、反思、進步的
打造公民媒體 207

基礎。例如,華山基金會社服員林妏憶經營《西楓小棧》
,記錄服
務老人的見聞,廣受矚目,在二○○五年成為華文部落格大獎公
益類得主。

(二)交流彼此訊息

非營利組織不僅可以建構自己的網站,也可以建立相關資訊
的集散中心,方便公眾、記者查詢和引用。資訊集散中心的類型
包括新聞聯播、群組書籤、訊息平台等。

新聞聯播,可以是在自己的部落格邊欄,以訂閱 RSS 等方式


聯播相關好站的文章,如環保部落格聯播環保相關網站文章;也
可以是建立特定主題的新聞聯播網,如《NickLink》推動的「抗
癌部落格,同病來相連」計畫,集結抗癌網站的資訊。

群組書籤,是指可以在 HEMiDEMi 等共享書籤平台,成立可


以集體編選好文的群組書籤,藉此分享好文、討論觀點、相互學
習,例如 HEMiDEMi 上的全球人道救援、勞工記事簿、環境資訊
與行動群組、無礙 e 網——飛躍人生、流浪狗之歌等等群組。

訊息平台,最具代表性的是喜瑪拉雅基金會建立的《台灣公
益資訊中心》
,彙整國內外非營利組織的最新動態資訊;
《生命力》
每天報導社會福利、社會運動、服務學習、媒體改造、文化產業
動態,也可算是非營利組織的訊息平台。
208 第六章 結 論

(三)串連集體力量

當越來越多非營利組織建立自己的媒體、交流彼此的訊息,
他們就可能在網路上相互串連,並和其他網友合作,以集體力量
監督媒體的不當報導,推動媒體忽略的公共議題。

在媒體監督方面,二○○六年二月,聯合新聞網出現歧視精
神病患的標題,《龜去來嘻》部落格版主鄭國威(2006.02.24)發
動抗議,數十個部落格群起響應,精神病友團體和媒體改革組織
也集會抗議,迫使聯合報系公開承諾不再使用不當標題。

在議題推動方面,二○○七年三月,當樂生青年聯盟(簡稱
樂青)為了保留樂生療養院頻頻陳情抗議之際,大眾媒體將焦點
放在衝突,對樂青的訴求少有討論,這時,有三八八位網友藉由
網路串連,集資在蘋果日報刊登廣告,把樂青要求樂生院保留九
○%的訴求完整呈現(董福興,2007.03.18),為後續的網路和實
體世界討論,提供較完整的訊息;加上樂青、社運界、文化界的
持續努力,終於促使當時的行政院長蘇貞昌承諾朝此方向規劃(王
貝林等,2007.04.12)。

(四)擴大公眾參與

Web2.0 時代多樣的傳播工具和服務,讓非營利組織可以用更
多樣的方式進行傳播、並且鼓勵更多元的公眾參與發聲。

在多樣發聲方面,非營利組織可以活用各種新的傳播工具,
打造公民媒體 209

如網路相簿 Picasa 或 Flickr、影音交流平台 YouTube、以及網路


廣播等等,進行多樣或多重的傳播,讓偏愛文字、照片、影音、
廣播的網友,都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取得有益的訊息。

在多元報導方面,非營利組織可以鼓勵成員、志工和弱勢族
群,自由選用 Web2.0 時代易學易用的文字、照片、影音或廣播
工具來發佈訊息,讓原本因為不擅長文字書寫、或不熟悉廣電技
術而難以發聲的公眾,也能以自己偏愛或擅長的形式報導自己的
新聞、傳播自己的觀點。

當越來越多非營利組織創辦自己的媒體、交流彼此的訊息、
串連集體的力量,公民媒體傳播體系的內容就會更豐富、影響力
也會更強大,如此,公民媒體補充、監督、抗衡大眾媒體的力量
就能夠大大提升。

二、新聞業界:編選優質訊息、吸納群體智慧

在網路媒體日漸興盛之際,傳統媒體卻日薄西山,以台灣為
例,二○○六年就有大成報、中央日報、台灣日報、星報、民生
報等五家報紙停刊,而且無線電視廣告量較前一年減少五點○二
%、有線電視減六%、報紙減八%,相對的網路廣告激增二一點
七七%(動腦雜誌,2007)。

傳統媒體為了趕上網路時代,紛紛引用網友發佈的訊息、調
210 第六章 結 論

整編採方向,並且強力發展自己的網路媒介,紐約時報發行人沙
茲伯格甚至透露,紐約時報正在轉型,轉型終點就是停印紙本、
全面網路化,他說:
「我真的不知道(印刷版的)紐約時報會不會
在五年內停掉,但你知道嗎?我根本不在乎(這件事)」
(林少予,
2007.02.09)。

然而,許多傳統媒體的網路化,只是從網路上尋找更多煽色
腥題材來炒作,並未反省傳統媒體失去信賴的真正原因。誠如朝
日新聞前總編輯中馬清福(2005)所指出的,傳統媒體沒落,不
僅在於傳播方式陳舊,更重要的是不瞭解讀者和忽略讀者,選材
偏向政治而忽略生活實用訊息、文句複雜艱澀讓人難以理解、發
行方式又未能找到印刷版和網路版的雙贏之道,此外,早期媒體
站在人民的立場監督政府,讓人們覺得是「我們的」媒體,現在
則因新聞競爭激烈,一再侵犯人民隱私,而被人們視為敵對的、
「他
們的」媒體。

《生命力》因為不滿傳統媒體而創刊,十年努力探索傳播新
路,我們對傳統媒體的檢討,以及探尋改革的方向,都和中馬清
福的觀點不謀而合。基於十年探索的體驗、觀察和思考,我們認
為傳統媒體要贏回信賴,不能再沿襲既有模式,炒作煽色腥,而
應該發揮專業智能,編選公民撰發的好文、學習網友的群體智慧、
接受網友的監督、發展共存共榮的策略。
打造公民媒體 211

(一)編選網路好文

公民媒體與傳統媒體的重大差別在於兩者的產製過程。傳統
媒體由科層組織產製,具有嚴謹的新聞判準和編輯流程,經過層
層把關後才向大眾傳播;公民媒體則由網路社群產製,自由、隨
性、創意百出、即時發佈,比較缺乏嚴謹的判準和流程。誠如紐
約大學教授西爾基(Clay Shirky)指出的:傳統媒體先過濾後出
版、公民媒體先出版後過濾(轉引自 Bowman & Willis,2003)。
傳統媒體若能運用專業判準為大眾過濾、篩選網路好文,予以推
薦、聯播、轉載或做綜合性導讀,則可兼顧專業和創新,與公民
媒體相輔相成。

例如,中時電子報每週評選「嚴選優格」並推薦「嚴選好文」

從「題材、內容、創意、視覺、趣味性」等面向進行評估,不論
網友「寫的是國家大件事,還是貓狗家務事」
,只要有活力、有想
法,就可能名列推薦榜(中時部落格,2007.06.04),中時電子報
並在網站上聯播這些優格的最新文章和獲選的好文,同時發送網
路標章給獲選者,讓他們貼在自己部落格上,代表自己是通過主
流媒體專業檢驗的部落格。如此一來,中時取得兼具專業和創意
的內容,網路創作者也得到專業認證和更大的曝光機會,彼此可
謂雙贏。

(二)吸納網友智慧

在編選網路好文的同時,新聞工作者也可以從中學習網友的
212 第六章 結 論

創意,包括傳統媒體忽略的題材、獨到的切入角度、創新的筆法、
超連結和多媒體呈現方式等等;此外,也可以觀察 HEMiDEMi
等共享書籤上的熱門推薦文章,與傳統媒體的頭條新聞相對比,
從中發掘傳統編輯口味和網友選稿眼光的落差,思索未來新聞取
捨和強調的方向。

例如,英國 BBC 在二○○三年底創辦 Action Network(原名


,開放青年在上面交流訊息和意見,發起和推展社會運動,
iCan)
發起者不僅要提出目標、敘明理由,還要公布自己的實際行動,
再由其他網友決定是否支持這項行動,廣受支持的行動,如反對
校園霸凌,BBC 會加以報導,助其成功,讓網路行動成為實體世
界的改革行動,讓青年創見豐富媒體內容(Martin,2004);台灣
公共電視在二○○七年四月創辦的公民新聞網 PeoPo,在提供台
灣草根運動發聲平台的同時,也將挑選公眾製作的、有創意的優
質報導,在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旗下的公視、華視、客家電視
台、原住民電視台、宏觀衛視等媒體播出。

BBC 和台灣公廣集團報導這些青年行動和公眾新聞,不僅可
以豐富媒體內容,更重要的是吸納青年、公眾的觀點和創意,為
新聞判準和職業常規注入新思維,進而激盪出更新、更好的報導
方向和方式。

(三)接受公眾監督

公民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主要差異在於讀者的高度參與,讀者
打造公民媒體 213

可以藉由回應機制發表迴響、補充或修訂意見,甚至還可以修訂
原稿(如維基新聞允許讀者參與編輯)
,新聞工作者應該謙卑地接
受讀者指正、吸納讀者的智慧,如同網路媒體觀察家吉莫爾(Dan
Gillmor)所說,在網路時代,讀者懂得比我多,這不是威脅而是
機會,我們可以結合讀者,開創一種介於學術討論和非正式會談
之間的對話模式,讓彼此受益(轉引自 Bowman & Willis,2003)

台灣近幾年發生多次網友集結監督媒體的案例。例如,上述
網友抗議聯合新聞網污名化精神病患;又如,二○○五年,中國
時報體育組主任吳清和,在個人部落格和中時撰文時,引用美國
ESPN 特約專欄作家麥克亞當(Sean McAdam)的文章,但自行
添加一段虛構情節,網友存疑,發信向麥克亞當查證後確認造假,
群起而攻,迫使吳清和關閉自己的部落格、中國時報為此道歉(終
極邊疆,2005.09.09)。

傳統媒體若能打開胸襟,接受這些監督「不是威脅而是機
會」
、視網友為諍友,以此改正錯誤、反省疏失,長期而言,對於
重建媒體公信力必有助益。

(四)服務更多民眾

網路媒體的興起,通常是滿足了閱聽人過去未被照顧的需
求,例如 OhmyNews 滿足人們想要自行發聲的需求、YouTube 滿
足網友交流影片的需求;因此,傳統媒體的網路化,不能只是把
原有媒體的內容搬上網路,而應該找出閱聽人的需求、開創新的
214 第六章 結 論

營運模式。

美國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新聞人才訓練機構——美國新聞
學院(American Press Institute)在二○○六年成立 Newspaper Next
(N2)專案,為全球走下坡的報業建構新的營運模式,N2 指出,
傳統營運觀點是從產品促銷出發,考量如何讓更多的人讀我的報
紙、看我的網站?N2 則是站在閱聽人角度,設法瞭解閱聽人最想
要什麼樣的資訊、如何協助他們取得這些資訊?(那福忠,2007)

例如,美國達拉斯晨報發現,都會區中忙碌的媽媽是個特殊
族群,她們要照顧小孩又要上班工作,達拉斯晨報在 N2 協助下,
成立幾個小組,設計問卷、走訪她們、聽她們訴苦、問她們需求,
然後為她們建立專屬網站,提供她們所需要的所有資訊,開發出
一群新的讀者(那福忠,2007)。

在現實世界中,除了《生命力》關切的弱勢族群、達拉斯晨
報關切的忙碌媽媽,還有許多族群的傳播需求沒有被滿足,傳統
媒體若能發掘這些族群、滿足他們的需求,還是能夠贏得新的讀
者、獲取新的發展動力。

三、政府部門:開放公共資訊、縮小數位落差

近幾年,行政院新聞局為了規劃新媒體發展策略、青輔會為
了推動青年傳播權、研考會為了鼓勵更多優質民間網站與電子化
政府入口網連結,都注意到公民媒體的發展,並願意提供助力。
這對公民媒體推動者而言,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公部門
打造公民媒體 215

資源的投入,有助於加速公民媒體發展;憂的是,政府部門通常
是公民媒體監督的對象,介入公民媒體的發展,角色頗多衝突。
如何拿捏好分寸,謀求雙贏、避免雙輸,頓成難題。

政府部門若從「公民傳播權」角度切入,也許可以找到雙贏
之道。傳播權是基本人權,政府有責任予以實現。但在台灣,大
眾媒體唯利是圖、競趨下流,整天炒作醜聞、緋聞、政治口水,
而忽略攸關人民生計和社會發展的公共資訊。人民得不到參與公
共事務所需的充足資訊,只能根據有限訊息做出自己的判斷、提
出自己的觀點,而這些觀點又受限於商業媒體的立場、容量、口
味,很難傳播出去。

政府有義務突破這樣的困局。在大眾傳播領域,應該發展公
共廣電媒體集團來制衡商業媒體亂象、打通公共資訊傳播通道;
在網路傳播領域,則應營造公民發聲的有利環境,讓自由、多樣、
獨立、可信的公民新聞得以發展。而要營造有利公民發聲的環境,
至少要做到四點:公開政府資訊、分享文化資源、改良上網環境、
獎助優質內容。

(一)公開政府資訊

公民媒體所要傳播的是「民主所需的獨立地、可信地、準確
地、廣泛地、切合需求的資訊」
(Bowman & Willis,2003)
,而政
府資訊又是民主所需資訊中最重要、最大宗的部分。

政府公開資訊,既是法定義務,也是支持公民新聞的有效行
216 第六章 結 論

動。公民記者若能迅速、充分取得政府資訊,就可以即時報導、
分析和評論,讓商業媒體遺漏或掩蓋的訊息、觀點得以在網路上
傳播,讓政府的努力得到公正評價、讓政府的缺失受到更周延的
監督。

今天,政府各部門陸續將業務有關的資訊上網,也建立了政
府入口網,但資料仍嫌分散,規格也不統一(未全面支援 RSS),
難以和網友接軌。解決之道在於建構政府資訊集散中心,匯集中
央各部會和各縣市鄉鎮資訊,然後進行專業編輯和加值(如將相
關資訊彙整成專卷、連結參考文獻、編選每日重點議題)
,再建立
分類 RSS 清單,讓不同需求的單位、團體、個人,能夠以 RSS
即時取得所需訊息、進行衍生應用。

書面資料上網之外,也希望能將更多的審查會、公聽會、決
策會議上網直播,讓網友更即時、更全面取得訊息,進行更快速
的報導、分析和評論。二○○五年十二月,NCC 提名委員審查會
線上直播,網友一邊觀看候選人的表現、審查人的投票紀錄,一
邊撰寫分析報導,就是個典型的例子(陳順孝,2005.12.11)。

(二)分享文化資源

公開政府資訊之外,政府部門(如新聞局、文建會)
,以及政
府多年來捐助或參與經營的媒體(如台視、華視、公視、中央社、
中央廣播電台、教育電台、小地方電子報)也擁有許多文字、照
片、影音資源,政府應該更積極將本身掌控的資源上網公開,也
打造公民媒體 217

應協調相關媒體分享資源,讓公民記者能夠適度使用這些資源來
進行衍生創作。

分享圖文影音資源,可以考慮採用創用 CC 授權,讓政府或
相關媒體保有適當的權利,也讓人民瞭解合理的使用權限。公共
電視的「公視影片素材創意共享」明訂在標示來源、非營利、合
法狀態下,可以在台灣地區使用,就是範例。

這些圖文影音資源,若能有一個共同平台讓網友下載使用,
傳播效益會更高、對公民新聞的助益也會更大。共同平台不一定
要囊括所有圖文影音資源,但至少要有詳細的目錄、檢索系統和
連結,讓公民記者能夠在此找到合用的資源,並迅速連結到原始
網站下載使用。

(三)改良上網環境

要發展公民新聞,就應該讓更多人輕鬆上網發聲。政府至少
可以做兩件事:

第一,降低上網門檻、提升上網比率。包括促使網路業者降
低連線費用、加快連線速度,以及更重要的:讓偏遠地區和低收
入戶家庭成員,能夠低價取得電腦和上網服務,或使用圖書館、
學校、車站、鄉鎮公所等公共空間上網,縮短數位落差,也讓長
期被忽略的社會底層聲音,能夠藉由網路發出、被更多人聽見。

第二,政府可以委託大學系所、社區大學或非營利組織,舉
218 第六章 結 論

辦更多的公民新聞工作坊,提升公眾以文字、照片、影音傳播訊
息和觀點的能力。公眾自行完成的報導,既可以豐富公民媒體內
容,也可以投稿到大眾媒體去,或在有線電視公用頻道播放,讓
閱聽大眾接收到更多元的訊息和觀點。

(四)獎助優質內容

公民新聞範圍廣泛,既有對政府施政的報導和評論,也分享
社區的、文化的、生活的訊息和觀點。對於前者,新聞局可以比
照卓越新聞獎,協助成立(或洽請已經成立的)獨立超然基金會
進行獎勵(普立茲獎已將網路內容納入評選,詳見 Glaser,
;對於後者,新聞局可以比照金鼎獎,直接進行獎勵,
2005.03.03)
新聞局在二○○七年設立數位金鼎獎、並將部落格納入獎勵範
圍,就是值得肯定的一步。

獎勵內容之外,對於公民新聞交流的平台(如共享書籤)
、公
民新聞評等機制(如《部落格觀察》)、公民記者交流活動(如台
灣網誌青年運動會),以及公民新聞相關研究(如碩博士論文),
新聞局也可以考慮予以獎助,間接帶動公民新聞質量的提升。

總之,政府若能扮演支持者而非介入者角色,做好公開政府
資訊、分享文化資源、改良上網環境、獎助優質內容的工作,可
望將爭議降到最低,並對公民新聞提供最大助力。
打造公民媒體 219

政府不能期待公民媒體為其宣傳,但可以期待公民媒體與商
業媒體、公共媒體相互補充、監督、競爭和合作,開創出比較通
暢的傳播體系。在新的傳播體系內,公共資訊有較大的傳播空間,
政府若做得好,可以得到更多掌聲,若有缺失,也可以得到更多
元的監督、批評和建言,從而跳出統獨戰場,考量更廣大的民意、
推動更周延的施政。

此外,當越來越多台灣民眾上網貢獻智慧,無論是寫部落格、
分享照片和影音、還是編纂維基百科,都有助於提升正體中文資
訊質量,以及台灣觀點在網路世界的能見度。這對台灣的國際宣
傳、對台灣與中國大陸爭奪文化詮釋權,都有重大幫助。

第五節 研究侷限與未來走向

儘管已經進行了長達十年的行動研究,
《生命力》作為推動服
務學習的公民媒體,仍有許多未臻完善之處。以下,就營收模式
和文體實驗兩個面向提出檢討:

一、公民媒體的營收模式

《生命力》始終以非營利方式經營,依賴學校和基金會補助
維持營運,但並非每個公民媒體都能得到學校或基金會支持,這
些公民媒體如何維持營運?在網路時代有沒有新的營運模式?新
近興起的關鍵字廣告聯播機制似乎值得注意,以 Google Adsence
為例,公民媒體無論流量大小,都可申請加入,加入後,Google
220 第六章 結 論

便會在加入者網站上方,根據文章內容的關鍵字,編派相關廣告,
網友若點擊廣告,廣告主就會付費給 Google,Google 則和公民媒
體負責人分享收入(何定照,2007.04.10)。

這種模式,能否讓公民媒體取得足以維生的收入?會對公民
媒體的經營產生哪些影響?會不會誘引公民寫手為了吸引網友點
閱而偏離創刊理想?這些問題,在在值得研究。
《生命力》計畫在
下階段的行動研究中,引進關鍵字廣告,探索公民媒體的新營運
模式。

二、公民媒體的文體實驗

《生命力》創刊以來,一直在實驗網路公民媒體的可能形態,
但直到二○○六年後,才比較積極研發導讀式網摘、照片故事、
影音報導等具有網路特性的多媒體報導,對這些文體的特性、適
用題材,還沒有深入的瞭解、也還無法嫻熟地運用,未來,
《生命
力》將更積極地改良上述文體、研發新的文體,希望進一步發揮
網路公民媒體的特質,讓更多的公眾能夠使用他們擅長的文體來
發出自己的聲音、交流彼此的訊息。

此外,網路科技和服務不斷推陳出新,例如新版 Google Earth


能夠呈現全球各地幾乎每一間房子、每一吋土地的空照圖,還能
加上每個地點的照片和時事;又如虛擬實境、網路影音傳輸技術
和品質日新月異,可望開創新的報導形態。
《生命力》將持續關注
新科技的發展,並不斷運用新科技做出更新、更好、更具有人文
打造公民媒體 221

情懷的報導。
222 第六章 結 論
打造公民媒體 223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KaurJmeb(2006.03.31)〈維基百科計畫與知識共享〉[網路版]。
網址:
http://taiwan.cnet.com/enterprise/topic/0,2000062938,20105244,
00.htm。

Orion168(2005.08.05)。〈TrackBack(引用)的意思〉[網路版]。網
址:http://blog.yam.com/orion168/archives/25705.html。

XML 台灣資訊網(2005.03.02)
。〈XML 小百科:RSS〉[網路版]。
網址:
http://www.xml.org.tw/Function/Fglossary1.asp?key=RSS。

中時部落格(2007.06.04)。〈如何推薦部落格加入輪播?〉[網路
版]。網址:http://blog.chinatimes.com/selfcommend.aspx。

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2006.03.24)。
〈什麼是 Tag〉[網路版]。網
址:
http://big5.zjol.com.cn:86/gate/big5/cjr.zjol.com.cn/05cjr/system
/2006/03/24/006532056.shtml。

尹美琪(2002a)。〈「服務-學習」型課程之理念〉。收錄在尹美琪
224 參考書目

等著,《「服務-學習」教師指導手冊》,頁 9-21。台北:輔仁
大學。

尹美琪(2002b)。〈「服務-學習」型課程之類型〉。收錄在尹美琪
等著,
《「服務-學習」教師指導手冊》
,頁 23-36。台北:輔仁
大學。

公共電視(2007.05.25)
。〈公視影片素材創意共享〉[網路版]。網
址:
http://www.pts.org.tw/php2/program/creative/creatComsindex.p
hp。

尤淑如(2002)
。〈「服務-學習」型課程中之反省〉
。收錄在尹美琪
等著,
《「服務-學習」教師指導手冊》
,頁 51-60。台北:輔仁
大學。

王貝林、曾德峰、項程鎮、林志青(2007.04.12)。〈蘇揆:16 日
不拆樂生 力保 90%〉[網路版]。網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apr/12/today-life4.ht
m。

王健壯(2006)
。〈只要記住一句話:史東(I. F. Stone)〉
。收錄在
王健壯著,《凱薩不愛我》,頁 58-61,台北:印刻。

王興中(2002)。《把新聞還給公民:美國「公共新聞」運動的啟
示》。台北: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網路版見:
http://www.gio.gov.tw/info/2002html/11new/wang.htm。
打造公民媒體 225

丘秀芷編(1993)。《杏林和風》。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包澹寧(1995)。《筆桿裏出民主》第七章〈黨外政論雜誌〉,頁
285-330。台北:時報。

台大「自由之愛」編輯群(1987)。《自由之愛:台大學生「自由
之愛」運動記實》。台北:南方雜誌社。

台灣記協(1996.03.29)。〈新聞倫理公約〉[網路版]。網址:
http://www.atj.org.tw/old/ethic.htm。

石麗東(1991)
。《當代新聞報導》第一章第二節〈什麼是新聞?〉
頁 8-15。台北︰正中。

成露茜(2005)
。〈另類的媒體實踐〉
。收錄在成露茜與羅曉南編,
《批判的媒體識讀》,頁 269-283。台北:正中書局。

朱松林(2005.10.21)
。〈向權力說真話:美國的另類媒體和另類新
聞〉[網路版]。網址:
http://www.genderwatchina.org/pages/shownews.asp?id=1103。

何定照(2007.04.10)。〈Google Adsense 關鍵字廣告〉。《聯合報》


4 月 10 日。

何國華(2007.01.30)。〈韓國獨立媒體四日行〉[網路版]。網址:
http://www.rickchu.net/detail.php?rc_id=1375&rc_stid=14。

吳筱玫(2003)。《網路傳播概論》第一章第三節〈網路之傳播特
質〉,頁 12-18。台北:智勝。
226 參考書目

李怡志(2004.08.17)
。〈提升 Google 的 PageRank,讓網站脫穎而
出〉[網路版]。網址:
http://www.richyli.com/column/2004_08_17_PageRank.htm。

李旺臺(1993)。〈黨外雜誌發展史略〉。收錄在李旺臺著,《台灣
反對勢力》,頁 28-42。台北:五千年。

李金銓(1984)。《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沈彥良(2006)。〈以網誌作為非營利組織的群眾對話平台與訊息
傳播工具〉。台中縣: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

那福忠(2007)。〈報業的破壞式創新〉。《動腦》雜誌第 371 期,
頁 21-25。

官鴻志(1987)。〈當人民要掌握他們的媒體……〉。《人間》雜誌
一月號,頁 46-55。

林少予(2007.02.09)
。〈發展電子報、紐約時報恐停印〉
。《聯合報》
A16 版。

林克寰(2003)。《部落格架站實務:使用 Movable Type》之〈導


論:網誌與 Movable Type〉。台北:旗標。

林宏達(2006.04.17)
。〈維基資料量比《大英百科》多七倍〉
。《商
業周刊》第 960 期,網路版見: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fineprint.php?id=22395

打造公民媒體 227

林秀珍(2006):
〈杜威之「經驗與教育」導讀〉
。《中等教育》第 57
卷第 2 期,頁 138-150.

林芳玫(2002)
。〈開啟教育新思維的一把鑰匙:服務學習〉
。收錄
在尹美琪等著,
《「服務-學習」教師指導手冊》
,頁 4-5。台北:
輔仁大學。

林萬億(年不詳)
。〈從社會工作角度看媒體對弱勢者的報導〉
。出
處不詳。

林福岳(1993)。〈將社區劇場視為另類傳播媒介之研究:以「民
心劇場」為例〉。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林銘雄(2002)
。〈「服務-學習」型課程之設計〉
。收錄在尹美琪等
著,
《「服務-學習」教師指導手冊》
,頁 37-42。台北:輔仁大
學。

南方朔(1991)
。《「反」的政治社會學》第十章〈從「不相信報紙」
運動說起〉,頁 195-203。台北:久大文化。

南方網(2003.09.28)
。〈面向搜索引擎的網站設計〉[網路版]。網
址:
http://big5.southcn.com/gate/big5/www.southcn.com/it/itzt/searc
h/200309281181.htm。

科景討論區(2006.08.20)。〈本站開始採用創用 CC (creative
commons) 授權模式〉[網路版]。網址:
http://sciscape.org/smf/index.php?PHPSESSID=84035f954bec6
228 參考書目

3ed5acc70a9ad2a64de&topic=17207.new

紀慧君(2000)。〈新聞教科書中的「事實語言」〉。收錄在林靜伶
編,《1999 傳播論文選集》,頁 111-150。台北:中華傳播學
會。

胡晉翔(1994)。〈大眾傳播與社會運動:框架理論的觀點〉文獻
探討第三節「大眾傳播與社會運動:媒體策略的觀點」
。台北:
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胡憶蓓(2003)
。〈服務學習型態課程在師資培育機構應用之研究:
以靜宜大學教育學程「課程設計」課程為例〉
。「第二屆服務-
學習研討會」宣讀論文。台北:輔仁大學。

孫秀蕙(1996)。「公關人員與媒體之間的互動模式對於議題管理
策略的啟示:以非營利性的弱勢團體為例」。《廣告學研究》
第 8 集,頁 153-173。

孫龍翔(2003)。〈稿件產製流程自動化系統的設計與實作:大學
報供稿系統〉。台北: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徐正光、宋文里編(1989)
。《台灣新興社會運動》
。台北:巨流。

徐佳士(1973.11.25)
。〈從一個實驗談起:社區報紙能在台灣生存
嗎?〉。《聯合報》副刊版。

徐佳士(1986)
。〈知的權利抑或傳播權利?〉
。收錄在徐佳士著,
《資訊爆炸的落塵》,頁 119-134。台北:三民。
打造公民媒體 229

徐佳士(1987)
。《大眾傳播理論》第二章〈傳播的程序〉
,頁 13-42。
台北:正中。

翁秀琪(1993)。〈台灣的地下媒體〉
。收錄在鄭瑞城等著,《解構
廣電媒體》,頁 441-517。台北︰澄社。

翁秀琪等(1997)。《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
來源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係》。台北:三民書局。

馬小萍與雷庚玲(2005)。〈大學師生性騷擾事件調查與懲處的法
律困境〉。教育部委託計畫研究報告。

動腦雜誌(2007)
。〈2007 年廣告量錢進哪裡?〉
。《動腦》雜誌二
月號,頁 46-59。

張文強(1999)。〈報社組織知識儲存與分享之研究〉第六章〈結
論:對報社知識管理建議〉
,頁 156-184。台北:政大新聞所
博士論文。

張志裕(2006.08.30)。〈公民參與型新聞網站 OhMyNews 進入日


本〉[網路版]。網址:
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39142。

張昭仁(1996)。《媒體地下風暴》。台北:海洋國家。

終極邊疆(2005.09.09)。〈砍掉不用重練最快 - 看吳清和報導作
假事件〉[網路版]。網址:
http://blog.serv.idv.tw/2005/11/09/354/。
230 參考書目

許瓊文(2006)。〈數位化媒體教育課程實驗初探與省思:以中正
大學中正 e 報為例〉。台北:中華傳播學會 2006 年年會宣讀
論文。

部落格編輯(2006.04.28)。〈從 CNN 主管到部落客:Rebecca


MacKinnon〉[網路版]。網址:
http://blog.chinatimes.com/blognews/archive/2006/04/28/55459.
html。

野火編輯委員會(1987)。《野火戰線》。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世敏與陳百齡(1997)。《NII 對傳播媒體之衝擊與影響》第一
章〈前言〉第一至三節,頁 4-12;第二章〈從新科技到大眾
媒體〉,頁 17-36。台北:資策會委託研究報告。

陳希林等(1994.10.04)
。〈串聯會師:有線電視能不能打場漂亮選
戰〉。《聯合報》第 39 版。

陳昭如(1994)。《Call in!地下電台:台灣新傳播文化的震撼與
迷思》。台北:日臻。

陳美華(1995)
。《台灣地下電台之研究:成因與問題探討》
。台北:
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陳國祥(1978)。〈台灣的地下刊物:
《潮流》之探索〉。收錄在陳
國祥著,《青年呼聲》,頁 119-134。台北:四季。

陳國祥(1978)。〈新聞自由的歷史對照〉。收錄在陳國祥著,《青
打造公民媒體 231

年呼聲》,頁 17-35。台北:四季。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湘嵐(2004)。〈網際網路、替代性媒介與社會運動:以《南方
電子報》為例〉
。嘉義: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順孝(1993)︰《台灣報社編輯的守門行為》
,第四章〈自由時
報的組織結構及其運作流程〉,頁 93-117。台北︰文化大學
新聞所碩士論文。
陳順孝(1998)。〈大學電子報的經營與發展:以輔大新聞傳播系
《生命力》公益新聞網為例〉 。台北:台灣網路媒體趨勢研討
會宣讀論文。

陳順孝(1999)
。〈網路媒體的新聞革命〉
。台北:網路新聞工作坊
宣讀論文。

陳順孝(2000)
。〈網路實習報的知識管理:
《生命力》的知識激發、
儲存、分享與更新〉
。台北:輔大課程與教材網路化研究成果
發表會宣讀論文。

陳順孝(2001)
。〈大學實習報的知識探險:輔大新傳系《生命力》
公益新聞網的網路人文實驗〉
。香港:中華傳播學會 2001 年
會宣讀論文。

陳順孝(2004a)
。〈大學實習報的服務與學習:輔大新傳系《生命
力》公益新聞網的實踐經驗〉
。台北:輔仁大學第三屆「服務—
學習」研討會宣讀論文。
232 參考書目

陳順孝(2004b)
。〈大學實習報的服務與學習:輔大新傳系《生命
力》公益新聞網的實踐經驗〉
。《社教雙月刊》第 121 期,2004
年 06 月號。

陳順孝(2005)。〈媒介實務:《生命力》公共新聞網〉。收錄在詹
德隆主編,《天主教輔仁大學「服務—學習」課程教案》,頁
88-111。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編印。

陳順孝(2005.12.11)。
〈公共決策透明化的第一步:我看 NCC 提
名委員審查會線上直播〉[網路版]:網址:
http://ashaw.org/2005/12/post_2.html。

陳順孝(2006.04.22)。〈超越大眾媒體:生命力 3.0 計畫〉[網路


版]。網址:http://www.ashaw.org/2006/04/post_2.html。

陳順孝(2006.06.29)
。〈揭開閱聽人的神秘面紗〉[網路版]。網址:
http://www.ashaw.org/2006/06/post_4.html。

陳順孝(2006.08.24)。〈每個公民都是編輯〉[網路版]。網址:
http://www.ashaw.org/2006/08/post.html。

陳順孝(2006.11.18)
。〈Web2.0 時代的非營利傳播策略〉[網路版]。
網址:http://www.ashaw.org/2006/11/post.html。

陳順孝(2006a)。〈打造自己的媒體:Web2.0 時代的新聞網站建
構〉
。香港:
「當代媒體生態問題探討」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
2006 年 9 月 24 日。
打造公民媒體 233

陳順孝(2006b)
。〈從公益新聞、公共新聞到公民新聞:輔大新傳
系《生命力新聞》的十年探索〉
。台北:
「2006 年夏季社區大
學學術研討會:社區大學與公民新聞學的對話」學術研討會
宣讀論文,2006 年 8 月 26 日。

陳萬達(2001)。《現代新聞編輯學》。台北:揚智。

陳韻如與陳建文(2001)。〈電子報介面呈現方式對閱讀成效與使
用態度之影響〉
。香港:中華傳播學會二○○一年年會宣讀論
文。

創用 CC(2006.06.02)
。〈創用 CC ─ Creative Commons Taiwan〉[網
路版]。網址:http://creativecommons.org.tw/。

創作共用(2006.06.02)。〈介紹〉[網路版]。網址:
http://creativecommons.cn/。

彭家發、馮建三、蘇蘅、金溥聰(1997)
。《新聞學》
。第十四章第
七節〈麥奎爾六大典型媒介理論〉
,頁 380-386。台北:空中
大學。

敦誠(1991)
。〈「小眾媒體」是什麼?由四個國外的實例省視本地
的狀況〉,《當代》第 65 期,頁 96-109。

曾純純(2004)
。〈理想在故鄉:鍾振昇、何美惠與《屏東週刊》〉。
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賀照緹(1993)。《小眾媒體之運動文化與權力:綠色小組的運動
234 參考書目

形式及生產條件分析》
。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
論文。

須文蔚(1995)。〈報導文學在台灣,1949-1994〉。《新聞學研究》
51 集,頁 121-142。台北:政大新聞所。

黃光國(1995)
。《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
台北:心理。

黃成對(1995)。〈網路學運的可能性〉。台北:「第七屆台灣新生
代論文研討會」宣讀論文。

黃怡(1987)︰〈終身的反對者:I. F.史東〉
。收錄在黃怡著,
《終
身的反對者》。台北︰久大文化。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浩榮(2005)
。《公共新聞學:審議民主的觀點》
。台北:巨流。

黃森松(1980)
。〈社區報紙的理論與實務〉
。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印行。

楊忠川、李興國(1999)。《網際網路時代下的小眾媒介發展:虛
擬社群的觀點》
。中華傳播學會一九九九年會宣讀論文,網路
版見:http://ccs.nccu.edu.tw/db/ccs_99/99 中華論文/A037.htm。

楊國樞、葉啟政(1991)。《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

楊証凱(2006)。《公民新聞的「翻譯」:以「青年公民新聞平台」
打造公民媒體 235

為例》。台北:輔大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董福興(2007.03.18)。〈[樂生] 走出去,讓你的身體動起來,讓
你的眼睛看到現實〉[網路版]。網址:
http://mediaobserve.blogspot.com/2007/03/blog-post_18.html。

廖素霞(1994)。《台灣社會運動與另類影帶之研究 1986-1992》。
台北: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維基百科(2006.05.26)。〈Podcasting〉[網路版]。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wiki/Podcast。

維基百科(2006.08.05)。〈Flickr〉[網路版]。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wiki/Flickr。

維基百科(2006.08.08)〈內容管理系統〉[網路版]。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6%85%E5%AE%B9%E7%
AE%A1%E7%90%86%E7%B3%BB%E7%BB%9F 。

維基百科(2006.08.10)。〈維基新聞〉[網路版]。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B%B4%E5%9F%BA%E6
%96%B0%E9%97%BB。

維基百科(2006.09.01)。〈社會性書籤〉[網路版]。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4%BE%E6%9C%83%E6
%9B%B8%E7%B1%A4。

維基百科(2006.10.25)。〈YouTube〉[網路版]。網址:
236 參考書目

http://zh.wikipedia.org/wiki/YouTube。

維基新聞(2007.04.19)。〈首頁〉[網路版]。網址:
http://zh.Wikinews.org/wiki/%E9%A6%96%E9%A1%B5。

臧國仁(1998)。〈消息來源(公共關係)與媒介真實之建構:組
織文化與組織框架的觀點〉。「第六屆中華民國廣告暨公共關
係學術與實務研討會」宣讀論文。台北:政治大學。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
論述》。台北:三民。

臧國仁(2000)。(關於傳播學如何教的一些想法:以「基礎新聞
採寫」課為例〉,《新聞學研究》第 65 期,頁 19-56。

臧國仁與鍾蔚文(1995)。〈新聞記者與生手研究(二)〉。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專題研究計畫(未發表)。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2005.12.23):〈發展目標〉[網路版]。網
址:http://www.bigboat.info/2005/12/post_4.html。

潘家慶(1987)
。《發展中的傳播媒介》
,頁 17-18,台北:帕米爾。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源煌(1991)。〈報導文學與新新聞〉。收錄在蔡源煌著,《當代
文化理論與實踐》,頁 63-74。台北:雅典。

鄭文吉、張素華(1997)。〈實現窮人辦報的理想:電子報〉。《農
打造公民媒體 237

業世界》雜誌第 171 期,頁 53-56。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頁 32-45。台北:桂冠。

鄭國威(2006.02.24)
。〈聯合報請向精神病患道歉(Portnoy 有事相
求,拜託大家!)〉[網路版]。網址:
http://www.bigsound.org/portnoy/weblog/001465.html。

鄭瑞城(1983a)
。《報紙新聞報導之正確性研究》第一章、第四章。
國科會研究報告。

鄭瑞城(1983b)。〈「小」人物的「大」新聞〉。《聯合月刊》6 月
號。

盧諭緯(2006)。〈上 Digg 人人都是總編輯〉。《數位時代》134


期(7 月 15 日出刊),頁 84-85。

聯合國人權處(2007.04.04.)
。〈世界人權宣言〉[網路版]。網址:
http://www.unhchr.ch/udhr/lang/chn.htm。

鍾蔚文、陳百齡、陳順孝(2006)
。〈從資訊處理典範到體會之知:
專家研究典範的變遷〉。《思與言: 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第
44 卷第 1 期,2006 年 3 月出版,頁 101-130。

鍾蔚文、臧國仁、陳百齡(1996)。〈傳播教育應該教些什麼?幾
個「極端」想法〉。收錄在翁秀琪與馮建三編,《政大新聞教
育六十週年慶論文集》,頁 1-38。台北:政大新聞系。

簡謝弗(2004.10.12)
。〈媒體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網路版]。網
238 參考書目

址:
http://usinfo.org/mgck/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archive
01/media3commnty.htm。

羅文輝(1995)
。〈新聞記者選擇消息來源的偏向〉
。《新聞學研究》
第 50 集,頁 1-14。

蘇文彬(2007.05.01)。〈服務學習概論〉[網路版]。網址:
http://2005.nyc.gov.tw/upfiles/5_knowledge_files_01099416375
.doc。

中譯部分


Altrichter, H. Posch, P. Somekh, B.著,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
研究方法導論:教師自己動手做研究》。臺北:遠流。

Altschull, H. J.著,黃煜與裘志康譯(1989)。《權力的媒介》第十
一章部分內容〈鄉村報刊網點〉
,頁 326-332。北京︰華夏。


Anderson, C.著,李明、周宜芳、胡瑋珊與楊美齡譯(2006)《長
尾理論:打破 80/20 法則的新經濟學》。台北:天下文化。

Baskette, F. K., Sissoss, J. Z. & Brooks, B. S.著,薛心鎔譯(1987)。


《現代新聞編輯學》。台北:中央日報。

Berlind, D.著,EricLee 譯(2006.03.16)。〈Mashup:未來 Web 應


用程式開發的新方向〉[網路版]。網址:
http://www.hemidemi.com/bookmark/click/238846。
打造公民媒體 239

Blundell, W. E.著,徐揚譯(2006)。《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
的》。北京:華夏出版社。

Bowles,D.A.&Borden,D.L.著,李矗、陳陽與洗漢瑞譯(1999)
。《現
代媒體編輯技巧》。北京:新華出版社。

Doyle, G.著,李穎譯(2004)。《理解傳媒經濟學》第七章〈印刷
媒體〉,頁 86-101。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Elizabeth Wissner-Gross 著,郭瑞等譯.(2001)


。《最佳編輯要領》。
北京:新華出版社。

Emery, M., Emery, E. & Roberts, N. L.著,展江譯(2004)。《美國


新聞史:大眾傳播媒介解釋史》,第十七章〈挑戰與異議〉,
頁 501-549。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Gagne, E. D., C. W. Yekovich, & F. R. Yekovich 著,岳修平譯


(1998)。《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第十三章第三節
之一〈計畫:目標設定〉,頁 442-447。台北:遠流。


Gillmor, D.著,陳建勳譯(2005)《草根媒體:部落格傳奇》
,台
北:美商歐萊禮台灣分公司。

Glaser, M.著,丘德真譯(2005.03.03)。〈部落格本色:多元性、
世界性、夠隨性──部落格大獎〉[網路版]。網址:
http://publish.pots.com.tw/Chinese/currents/2005/03/03/349_3c
ur/。
240 參考書目

Harcourt, W.(2004)。〈世界婦女與萬維網〉。收錄在 Gautlett, D.


編,彭蘭等譯(2004),《網絡研究:數字化時代媒介研究的
重新定向》,頁 255-268。北京:新華出版社。

Lanson, J. & Fought, B. C.著,林嘉玫等著(2002)。《跨世紀新聞


學》第二章〈發現與建構新聞報導〉
,頁 7-32。台北:韋伯。

Leiter, K., Harriss, J. & Johnson S.著、宋鐵軍譯(2005)。《全能記


者必備:新聞採集寫作和編輯的基本技能 》(第 7 版),頁
528-529。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Martin, G 著,鄭冠榮譯(1996)
。〈印地安網路大戰:北美洲原住
民利用網路連結五五○個不同族群〉。《當代》2 月號,頁
22-29。


Mathis, M.著、吳友富等譯(2004)《媒體公關 12 法則》
。廣州:
廣東經濟出版社。

Mayer, R. E.著,林清山譯(1991)。《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
第十二章〈寫作〉,頁 351-388。台北:遠流。

Miller, K.著,陳淑珠等譯(1998)。《組織傳播》。台北:五南。
Center for Service Learning. (1999). Service-learning Faculty
Handbook. Blacksburg VA: Virginia Tech Institute.

Pax, S.著,楊瑞賓譯(2005)。〈巴格達部落格〉。台北:好讀。


Surowiecki, J.著,楊玉齡譯(2005)《群眾的智慧:如何讓個人、
打造公民媒體 241

團隊、企業與社會變得更聰明》。台北:源流。

van Dijk 著,施旭與馮冰譯(1993)。《話語˙心理˙社會》。北京:


中華書局。

中馬清福著,崔保國、艾勤徑與高揚譯(2005)
。《報業的活路》。
北京:清華出版社。

休曼著,佚名譯(1913)
。《實用新聞學》
。收錄在余家宏、甯樹藩、
徐培汀、譚啟泰等編注,《新聞文存》,頁 157-271。北京:
中國新聞出版社。
松本君平著,佚名譯(1903)
。《新聞學》
。收錄在余家宏、甯樹藩、
徐培汀、譚啟泰等編注,《新聞文存》,頁 1-154。北京:中
國新聞出版社。

密蘇里新聞學院寫作組著,唐蘭雷與褚高德譯(1986)。《新聞寫
作教程》第一講〈新聞的性質〉,頁 1-18。北京︰新華出版
社。

梅田望夫著,蔡昭儀譯(2007)
。《網路巨變元年》
。台北:先覺。

陳慕君著、周致譯(2005)。〈Blog 寫「生命」,爆千萬票房!〉。
《e 天下》雜誌第 60 期。網路版見:
http://www.cw.com.tw/article/relative/relative_article.jsp?AID=
2408。
242 參考書目

外文部分

Bowman, S. & Willis, C. (2003). We Media: 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 Published in PDF
and HTML: http://www.hypergene.net/wemedia/.

Corey, S.M. (1953). 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school practi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Dewey, J. (1938). Logic: the theory of inquiry. Repr. in


J.A.Boydston(Ed.). The later works of John Dewey.
1925-1953(vol.12).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Dewey, J. (1959).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

Elliott, J. (1982). Action-research: A framework for self-evaluation in


schools. Working Paper No. 1, Teacher-pupil intera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London: Schools Council.

Epstein, E. J. (1973). News from Nowhere . New York: Random


House.

Golding, P. & Elliott, P. (1979). Making the News . London:


Longman.

Grossman, L.(2006.12.13). Time's Person of the Year: You. [Online].


Available:
打造公民媒體 243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1569514,00.
html.

Halliday, M.A.K. (1975). Languag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unction.


In Lyons,John (ed.)(1975, first in 1970) New Horizons in
Linguistics. Harmonsworth, Middlesex: Penguin Books Ltd.,
pp.140-165.

Hinchcliffe, D.(2007.01.29). Social Media Goes Mainstream.


[Online]. Available:
http://web2.wsj2.com/social_media_goes_mainstream.htm.

Larson, J. F. (1984). Television's Window on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Affairs Coverage on the U. S. Networks . Norwood,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Lasica, J. D. (2004.08.12). Transparency Begets Trust in the


Ever-Expanding Blogosphere [Online]. Available:
http://ojr.org/ojr/technology/1092267863.php.

Lewin, K. (1948). 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In G. W.


Lewin (Ed.), Resolving social conflicts. New York: Harper.

Lewin, K. (1952). Frontiers in group dynamics. In D. Cartwright


(Ed.),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England: Tavistock and
Routledge & Kegan Paul

Martin, V. (2004). Supporting participation in democracy and civic


244 參考書目

life. In A New Agenda for e-Democracy (pp, 95-100). 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 Abstract retrieved June 11, 2005, from
http://www.innovazione.gov.it/ita/news/2004/allegati/OIIPP_eD
emocracy_2004.pdf.

McQuail, D. (1977). Analysis of Newspaper Content . Royal


Commission on the Press, Research Series 4: HMSO.

McQuail, D. (1987).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Inc.,(2nd edition).

O’Reily, T.(2005). What Is Web 2.0: Design Pattern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oreillynet.com/pub/a/oreilly/tim/news/2005/09/30/w
hat-is-web-20.html.

OhmyNews (2004.12.01). Every citizen is a reporter [Online].


Available:
http://file.ohmynews.com/publication_file/117/dbook/default1.ht
ml.

Online Journalism Review(2006.05.18). Blog software comparison


chart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ojr.org/ojr/images/blog_software_comparison.cfm.

Patel, L. (1985). How small media can organize communities. Media


Development, 3/85.
打造公民媒體 245

Rosen, J. (1999). The action of the idea: public journalism in built


form. In Glasser, Theodore L. (ed.), The idea of public
journalism. New York: Guilford.

Rosen, J. (2005.02.15). Bloggers vs. Journalists is Over [Online].


Available:
http://journalism.nyu.edu/pubzone/weblogs/pressthink/2005/01/
15/berk_pprd.html.

Sifry, D. (2006.08.07). State of the Blogosphere, August 2006.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sifry.com/alerts/archives/000436.html.

Sifry, D. (2007.04.05). The State of the Live Web, April 2007.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sifry.com/alerts/archives/000493.html.

Tuchenor, P. J., Donohue,G. A.,& Olien,C.N (1970). Mass Media


Flow and Differentia Growth in Knowledg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4: 159-170

van Dijk, T. A.(1988). News as discourse. Hillsdale, NJ : L. Erlbaum


Associates.

Weick, K. (197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Wikipedia (2007.03.27). Social Media.[Online]. Available:


246 參考書目

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ial_media.

清水勝彥(2007)
。〈台湾のメディアを襲う「Web2.0」の波:本
格的インターネット新聞次々誕生へ〉。《朝日総研リーポー
ト》第 201 期,頁 2-26。
打造公民媒體 247

附錄一 《生命 力》發 展紀要


248 附錄一 《生命力》發展紀要

壹、媒體發展

1997.12. 創刊。以「為弱勢者發聲、為奉獻者立傳」為宗旨,報導
公益團體、弱勢族群的最新動態、服務事跡和奮鬥故事,
是台灣第一個網路公益新聞週報。

1998.03. 推出電子郵遞版。與南方電子報和智邦生活館結盟,接
受網友訂閱新聞快報和每週新聞精華。並在國家高速電
腦中心設立對映站。

1998.05. 建立知識管理系統。將新聞編採過程中觸發的知識,有
系統的紀錄、儲存、分享與更新,是台灣新聞界最早建
構的網路知識管理系統之一。

1998.09. 啟用自動編採系統。可以讓編採人員遠距離上網發稿、
改稿、分稿、自動編排網頁、線上多重發行,實現無紙
化和自動化的理想。同時推出無障礙版本的網頁,讓盲
人也能瀏覽本網站。

2001.05. 啟用第二代自動編採系統。強化原有功能,並啟用新聞
論壇系統,讓每一篇文章自成一個討論區。

2004.12. 改名為《生命力》公共新聞網,啟用部落格(Blog)作
業系統,從一個網站轉為六個分進合擊的部落格聯盟,
採訪範圍擴及社會福利、社會運動、服務學習、媒體改
造、文化創意五大領域,從每週更新一二十則新聞,轉
打造公民媒體 249

為每日更新一至三則新聞,報導內容強化傳播知識、發
掘問題、探討對策、促成革新。

2006.05. 《生命力》每天造訪人次(visits)突破兩千大關,每天
瀏覽頁次(page views)超過三千五百頁,與啟用部落格
前的每天八十多人次,兩百多頁相比,人次約成長二十
五倍、頁次約成長十七倍。

2006.05. 改名為《生命力新聞》
,以部落格整合多種 Web2.0 工具
作為媒體平台,除了自行採寫新聞,也開始編選部落格
好文在首頁邊欄聯播,發展兼容學生報導和公民報導的
傳播模式,採寫和編選的內容著重「動人的故事、進步
的知識」。

貳、新聞分享

1998.06. 台視「大社會」節目,引用本站「握緊萎縮的手,寫出
美麗的字:楊家三兄弟的故事」一文,製播成一小時的
專題報導。

1998.12. 與《奇摩站》合作,為奇摩健康版供應人文關懷新聞。

1999.01. 華視「關愛」節目,引用本站十餘篇故事,改拍成每週
一集、每集半小時的系列報導,連續播出三個月。

1999.03. 本站獨家報導「植物人邱佳信甦醒」新聞,一個月後中
國時報跟進報導,國內各大媒體也隨即全面跟進報導。
250 附錄一 《生命力》發展紀要

1999.05. 本站獨家報導「視障者組團挑戰玉山」新聞,TVBS 立
即向本站詢問詳情並跟進報導,國內其他各媒體也先後
跟進、全面報導。

1999.07. 授權《聯合新聞網》,轉載本站新聞。

1999.10. 接受《台北市生命線協會》委託,協助發表生命線每月
專題。

1999.12. 授權《社會福利公益網》,轉載本站新聞。

1999.12. 授權《104 人力銀行》,轉載本站新聞。

2000.05. 翰林版國小教科書《道德》第九冊教師手冊,轉載本站
「更生人呂先生 從錯誤深淵爬起」一文。

2000.05. 授權《恆毅》月刊,轉載本站新聞。

2000.07. 與台灣亞洲基金會結盟,共同經營 GoTaiwan:台灣非營利


組織的線上社群。

2000.08. 授權士鼎科技公司,將《生命力》新聞製播成網路公益
廣告影片。

2000.08. 授權大陸《中國公益》(http://www.chinacef.org/),連結
本站新聞。

2000.09. 授權新加坡 IQmind(http://www.iqmind.com/),連結本


站新聞。
打造公民媒體 251

2004.09. 授權《不一樣新聞》,轉載本站新聞。

2004.12. 開始採用「創用 CC」授權,在註明出處、非營利使用、


相同條件分享等三個條件下,免費開放各界轉載和引用
本站新聞,不再個別授權。

2006.11. 《中時電子報》開始同步聯播本站新聞。

2007.04. 公共電視公民新聞網 PeoPo 開始同步聯播本站新聞。

參、學術研究

1998.12. 陳順孝在資策會主辦的「台灣網路媒體趨勢研討會」宣
讀論文:
〈大學電子報的經營與發展:以輔大新聞傳播系
《生命力》公益新聞網為例〉。

1999.05. 陳順孝在行政院新聞局委託輔大新傳系為大眾媒體從業
員舉辦的「網路新聞工作坊」宣讀論文〈網路媒體的新
聞革命〉。

1999.06. 政大新聞系研究生張文強在博士論文〈報社組織知識儲
存與分享之研究〉結論中,引介《生命力》知識管理系
統。

2000.07. 陳順孝在「輔大課程與教材網路化研究成果發表會」宣
讀論文〈網路實習報的知識管理:
《生命力》的知識激發、
儲存、分享與更新〉。
252 附錄一 《生命力》發展紀要

2001.07. 陳順孝在香港舉辦的中華傳播學會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
〈大學實習報的知識探險:輔大新傳系《生命力》公益
新聞網的網路人文實驗〉。

2001.07. 曾在《生命力》實習的交大傳播所研究生陳韻如和陳建
文,以《生命力》為例,撰寫「電子報介面呈現方式對
閱讀成效與使用態度之影響」論文,在中華傳播學會二
○○一年年會發表,並獲得年度「傑出傳播論文獎」。

2003.01. 政大新聞系研究生孫龍翔在碩士論文〈稿件產製流程自
動化系統的設計與實作:大學報供稿系統〉中參考《生
命力》作業系統。

2004.06. 陳順孝在《社教雙月刊》第一二一期發表論文〈大學實
習報的服務與學習:輔大新傳系《生命力》公益新聞網
的實踐經驗〉。

2004.04. 陳順孝在第三屆「服務-學習」研討會發表論文〈大學實
習報的服務與學習:輔大新傳系《生命力》公益新聞網
的實踐經驗〉。

2005.09. 陳順孝在《天主教輔仁大學「服務-學習」課程教案》一
書中撰寫〈媒介實務:
《生命力》公共新聞網〉專章闡述
《生命力》的教學策略。

2005.07. 輔大新傳系副教授張文強在《新聞學研究》第八四期發
表論文〈新聞工作的常規樣貌:平淡與熱情的對峙〉
,討
打造公民媒體 253

論《生命力》編採運作經驗。

2006.06. 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研究生沈彥良在的碩士論文
〈以網誌作為非營利組織的群眾對話平台與訊息傳播工
具〉中大幅引介《生命力》經驗。

2006.07. 陳順孝在「社區大學與公民新聞學的對話學術研討會」
宣讀論文〈從公益新聞、公共新聞到公民新聞:輔大新
傳系《生命力新聞》的十年探索〉。

2006.09. 陳順孝在香港「當代媒體生態問題探討學術研討會」宣
讀論文〈打造自己的媒體:Web2.0 時代的新聞網站建
構〉。

2006.09. 曾任《生命力》總分稿的輔大大眾傳播所研究生楊証凱,
根據《生命力》參與青輔會《青年公民新聞平台》建構
的經驗,寫成碩士論文:〈公民新聞的「翻譯」:以《青
年公民新聞平台》為例〉。

肆、經驗交流

1999.04. 接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委託,舉辦「前瞻網路媒體」系
列講座,共六場。

1999.04. 應邀到自由時報,演講「網路媒體與新聞編輯」。

1999.05. 應邀到政大新聞系,演講「大學實習報的網路人文探索:
以《生命力》公益新聞網為例」。
254 附錄一 《生命力》發展紀要

1999.05. 應邀到政大新聞學系,演講「大學電子報的網路人文關
懷」。

1999.12. 應台灣亞洲基金會邀請,與蕃薯藤、智邦生活館、台灣
微軟代表座談「非營利組織的科技環境」。

2000.02. 應邀到「全國學生傳播聯會傳播研習營」
,演講「網路新
聞的發展」。

2000.03. 應邀到天主教「教會網路研討會」
,演講「網際網路與社
會服務」。

2000.04. 應邀到陽明大學,與南方電子報和數位觀察者的創辦
人,座談「網路媒體的創辦與經營」。

2000.10. 應邀到公共電視,演講「網路時代的公益傳播」。

2001.02. 應邀在慈林基金會「慈林青年營」,演講「辦報作為一
種社會服務」。

2001.02. 應邀到奧美集團捷音行銷公司,演講「辦報作為一種社
會服務」。

2001.05. 應邀到交通大學,演講「網路媒體的人文實踐:以《生命
力》公益新聞網為例」

2001.05. 應邀到真耶穌教會總會,演講「訊息設計與編輯:從平
面到網路媒體」
打造公民媒體 255

2001.10. 應邀到中正大學,演講「網路媒體的人文關懷」。

2002.12. 應邀在台北「21 世紀社工專業的展望:政策與實務研討


會」,演講「非營利組織的傳播策略」。

2004.01. 應邀在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演講「報導文學作為一種
另類媒體」。

2004.04. 應邀到政大電算中心演講「大學實習報的網路科技探
索:以《生命力》公益新聞網為例」。

2004.05. 應邀在慈林基金會「慈林青年營」,演講「另類媒體的
分進合擊」。

2004.06. 應邀在北區「服務-學習」專業人力培訓營,演講「新聞
編採作為一種社會服務」。

2004.08. 應邀到桃園怡仁基金會,演講「創辦我們的媒體、發出
我們的聲音」。

2004.10. 應邀到台北市政府社會局,演講「非營利組織(NPO)
的傳播策略」。

2004.10. 應邀到宜蘭教師研習中心,演講「部落格在教育上的運
用」。

2005.04. 應邀到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演講「部落格對新聞事業的
衝擊」。
256 附錄一 《生命力》發展紀要

2005.06. 應邀在輔仁大學「服務—學習」成果發表會,演講「《生
命力》的服務與學習」。

2005.06. 應邀到慈林基金會,演講「We blog:部落格架站與運


用」。

2005.07. 應邀在開拓基金會「身障社群經營研討會」
,演講「部落
格作為非營利傳播工具 」。

2005.10. 應邀在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演講「部落格與新聞文體」

2005.11. 應邀在台北「提筆鬥陣:獨立媒體研習營」,演講「為
何寫?寫什麼?怎麼寫? : 公民新聞的主題、材料和
語言」。

2005.11. 應邀在社工專協「老人福利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分科分級
訓練:社工督導級」,演講「媒體策略規劃:如何攻佔
大眾媒體、如何發展草根媒體、如何撰寫新聞故事」。

2005.11. 應邀在輔仁大學「輔大卓越論壇」,演講「發掘正向新
聞的生命力:輔大新傳系《生命力》公共新聞網的教學
實驗」。

2006.04. 應邀到苗栗社區大學關機運動講座,演講「透視『他們
的』媒體、打造『我們的』媒體」。

2006.05. 應邀到羅東高商,向教師群演講「網路媒體的經營」。

2006.07. 應邀在「2006 年東亞太地區青少年人權夏令營」,演


打造公民媒體 257

講「寫自己的新聞」。

2006.07. 應邀在中央通訊社,向組長級以上幹部演講「Web2.0
對新聞事業的衝擊」。

2006.07. 應邀在慈濟大學傳播營,演講「打造自己的媒體」。

2006.09. 應邀在行政院新聞局,演講「公民新聞的在地實踐」。

2006.09. 應邀在東森電視新聞菁英培訓營,演講「公民新聞對記
者編輯的啟發」。

2006.10. 應邀在全國教師會,演講「NPO 的傳播策略」。

2006.10. 應邀在開拓基金會「身障團體資訊運用座談會」座談架
站經驗,並演講「Web2.0 的傳播策略」。

2006.11. 應邀在 TANET2006,演講「打造自己的媒體:Web2.0


時代的非營利傳播策略」。

2006.11. 應邀在文化大學新聞系,演講「Web2.0 與公民新聞」。

2006.11. 應邀在社工專協「老人社工人員訓練:督導級」
,演講「媒
體策略規劃」。

2006.10. 應邀在世新大學新聞系,演講「為誰說故事:公民或消費
者」。

2006.12. 應邀在台大新聞研究所,演講「媒體改革的裡應外合:
從記實避禍到公民新聞」。
258 附錄一 《生命力》發展紀要

2006.12. 應邀在華視主管會報講座,演講「當『你』變成時代風
雲人物:Web2.0 對新聞傳播事業的衝擊」。

2007.01. 應邀到中央大學,演講「Web2.0 時代的教育新路」。

2007.04. 應邀在台灣網誌青年運動會 PANEL3「全球公民媒體」,


演講「全民媒體改寫新聞定義」。

2007.04. 應邀在宜蘭社區大學,演講「打造自己的媒體、分享美
好的新聞」。

2007.04. 應邀在政大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演講「從大眾媒體
到全民媒體(social media)
:Web2.0 與傳統媒體轉型」。

2007.04. 應邀到華山基金會,演講「追尋自己的媒體」與「報導
自己的新聞」。

伍、專業服務

1999.05. 接受行政院新聞局委託,為大眾媒體從業員舉辦的「網
路新聞工作坊」。

2003.11. 為林口東南社區舉辦編採營,培訓該社區十七名國中
生、七名高中生和十五名社區工作者,使其具備編採報
刊、架設部落格的能力。

2005.03. 為「第七屆獅子盃國際輪椅網球比賽」架設新聞網站,
並協助發佈新聞。
打造公民媒體 259

2005.07. 與青輔會、智邦生活館合作,在台北舉辦「青年公民記
者培力營」。

2005.07. 與青輔會、智邦生活館合作,在高雄舉辦「青年公民記
者培力營」。

2006.03. 為「第八屆獅子盃國際輪椅網球比賽」架設新聞網站,
並協助發佈新聞。

2006.07. 應社工專協之邀,在台北舉辦「社工新聞工作坊」,指
導與會社工,建構自己的媒體、傳播公益的訊息。

2006.11. 應社工專協之邀,在台中舉辦「社工新聞工作坊」,指
導與會社工,建構自己的媒體、傳播公益的訊息。

2006.11. 應社工專協之邀,在高雄舉辦「社工新聞工作坊」,指
導與會社工,建構自己的媒體、傳播公益的訊息。

陸、各界肯定

1997.12. 《聯合報》發表新聞「學生辦刊物‧上網挑戰」
,推薦本
網站。

1998.11. 《電腦家庭》雜誌(PC Home)出版專刊,推介本站為


「一千大好站」之一。

1998.12. 《奇摩站》發表專文「生命力公益新聞網回饋社會受肯
定」,推薦本站。
260 附錄一 《生命力》發展紀要

1998.12. 《破週報》發表專文「你還作紙上的大學刊物嗎」
,推薦
本站。

1999.03. 《自由時報》發表專文「輔大電子報‧公益新聞掛帥」,
推薦本站。

1999.03. 《中國時報》發表專文「輔大生命力‧弱勢團體代言人」

推薦本站。

1999.04. 蕃薯藤《網氏罔市電子報》發表專文「生命力公益新聞網
溫暖你我的心」
,推薦本站。

1999.04. 新浪網(SINA)新聞中心首頁,將本站列為台灣重要新
聞網站,且是公益類唯一推薦網站。

2000.04. 《明日報》專欄作家陳豐偉發表專文「故事」
,介紹本站
創辦故事。

2007.05. 《公共電視》晚間新聞報導《生命力》。

2007.02. 日本《朝日新聞》出版的《朝日總研報告》月刊發表題
為「襲擊台灣媒體的 Web2.0 波潮:正式的網路新聞網
站接連誕生」的專文,以四頁篇幅推介《生命力》。
打造公民媒體 261

附錄二 《生命 力》實 習學生 的評鑑


262 附錄二 《生命力》實習學生的評鑑

實習記者填答部分

1.經過這一個學期的實習後,你覺得你的採訪技巧
上學期(21 人填答): ■大有進步(10 人) ■略有進步(10 人)
■沒變(1 人) ■略為退步(0 人) ■大幅退步(0 人)

下學期(18 人填答): ■大有進步(4 人) ■略有進步(14 人) ■


沒變(0 人) ■略為退步(0 人) ■大幅退步(0 人)

2.經過這一個學期的實習後,你覺得你的寫作技巧
上學期(21 人填答)
: ■大有進步(5 人) ■略有進步(14 人) ■
沒變(0 人) ■略為退步(2 人) ■大幅退步(0 人)

下學期(18 人填答): ■大有進步(3 人) ■略有進步(15 人) ■


沒變(0 人) ■略為退步(0 人) ■大幅退步(0 人)

全體實習學生填答部分

3.經過這一個學期的實習後,你覺得你與別人共事的智能
上學期(30 人填答)
: ■大有進步(6 人) ■略有進步(21 人) ■
沒變(2 人) ■略為退步(1 人) ■大幅退步(0 人)

下學期(27 人填答): ■大有進步(5 人) ■略有進步(16 人) ■


沒變(5 人) ■略為退步(1 人) ■大幅退步(0 人)

4. 經過這一個學期的實習後,你覺得你對社會問題的了解
上學期(30 人填答)
: ■大有進步(9 人) ■略有進步(19 人) ■
打造公民媒體 263

沒變(2 人) ■略為退步(0 人) ■大幅退步(0 人)

下學期(27 人填答): ■大有進步(8 人) ■略有進步(17 人) ■


沒變(2 人) ■略為退步(0 人) ■大幅退步(0 人)

5.經過這一個學期的實習後,你覺得你對網路媒體的了解
上學期(30 人填答): ■大有進步(13 人) ■略有進步(14 人)
■沒變(3 人) ■略為退步(0 人) ■大幅退步(0 人)
下學期(27 人填答): ■大有進步(2 人) ■略有進步(21 人) ■
沒變(4 人) ■略為退步(0 人) ■大幅退步(0 人)

6.經過這一個學期的實習後,你覺得你對新聞工作的興趣
上學期(30 人填答)
: ■大幅提升(4 人) ■略為提升(11 人) ■
沒變(13 人) ■略為降低(0 人) ■大幅降低(1 人)
下學期(27 人填答): ■大幅提升(1 人) ■略為提升(12 人) ■
沒變(9 人) ■略為降低(5 人) ■大幅降低(0 人)

7. 你認為《生命力》的運作制度中,什麼環節最需要調整(可複
選)
上學期(30 人填答)
: ■提報會議(8 人) ■改稿方式(16 人) ■
編輯會議(0 人) ■評分制度(1 人) ■加分制度(2 人) ■師
生溝通(1 人) ■記者與主編溝通(3 人) ■主編與幹部溝通(2
人) ■其他(2 人),請列舉:

下學期(27 人填答): ■採訪會議(2 人) ■改稿方式(15 人) ■


評分制度(2 人) ■加分制度(3 人)■師生溝通(3 人) ■記者與主編
溝通(6 人) ■主編與幹部溝通(4 人) ■其他(0 人),請列舉:
264 附錄二 《生命力》實習學生的評鑑

8. 你覺得可以如何調整:

上學期:

a.提報會議:提報會議以線上提報為主很好,但希望主編們也應
該多多注意意見的反應,主編與幹部的溝通可以特定在一個地方
進行討論等,建議是一個類似論壇的地方。

b.提報會議:時間上要再加以控制。

c.提報會議:記者應該要做好事前準備之後才提報。

d.提報會議、改稿方式:改稿方式可以主編私底下自行 e-mail 給
記者,比口頭講好又清楚。

e.改稿方式:要提升效率。

f.改稿方式:記者和主編改稿時間有點短,因為主編幹部改稿時
間常會拖延,建議控制好改稿時間。

g.改稿方式:太冗長。

h.改稿方式:主編可以確實告訴記者。

i.改稿方式、師生溝通:還是不太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上稿,尤
其是改稿後。建議排公開日程。

j.改稿方式、加分制度、記者與主編溝通:覺得可以有更好的溝
通,加分制度不夠明確,或許可以公開加分表,那同學看到後就
打造公民媒體 265

能很清楚知道。

k.改稿方式:改稿太過麻煩。

l.改稿方式:提報跟交稿希望都在一道。

m.改稿方式:盡量保持記者原本的稿,改太多就會變成主編的稿。

n.改稿方式:有時會出現奇怪的改稿狀況,但大致上還好。

o.改稿方式:如果可以更直接聽到幹部及老師的意見。

p.改稿方式、主編與幹部溝通:主編最好能一對一跟每位記者討
論(檢討改稿)。

q.改稿方式、記者與主編溝通:記者和主編對稿子的看法不一,
有時會有溝通的困難。

r.記者與主編溝通、主編與幹部溝通:有時候會有斷層。

s.加分制度:應增設鼓勵的項目。

t.其他:一開始的運作解釋和施行要清楚告知就好了。

u.其他:提報與交稿時間過於緊促,希望時間可以拉長。

下學期:

a.採訪會議:我覺得線上會議似乎沒有必要繼續下去(主編 skype
會議)。
266 附錄二 《生命力》實習學生的評鑑

b. 採訪會議:採訪前主編能了解的採訪方向,困難。

c.改稿方式:有時候給記者方便一點。

d.改稿方式:有時候改稿時所提出的問題點並不是記者所寫的,
可能是提報時溝通不良所致。

e.改稿方式:可以在第一次審稿的時候,把社長、主編、總編輯
的想法先協調好一致的想法,不然記者的稿子會一改再改,比較
沒效率。

f.改稿方式:讓記者一同參與改稿會議。

g.改稿方式:不要過分吹毛求疵。

h.改稿方式:給記者比較大的發揮空間。

i.改稿方式:改稿的認知,有時太枝微末節。

j.改稿方式:可以將改稿焦點轉為大方向性,而非字句雕琢。

k.改稿方式:記者需要打較大的發揮空間。

l.改稿方式:改稿可以就大方向去改,不要拘泥於字句。

m.改稿方式:從大方向的改稿、而非小小的字句。

n.改稿方式:可以換個改稿方式,一層一層地有好處也有壞處,
很容易溝通不良。

o.改稿方式:覺得有點複雜,好像太多關卡了,覺得可能要有更
打造公民媒體 267

有效地溝通比較好。

p.評分制度:有點亂,可以統一。

q.評分制度:根據票數來加分:三個人投兩分、四個人投三分、
六個人投四分、全投五分。

r.加分制度:建議主編對於自己提名的稿子不要再進行投票,交
由其他主編表決即可。

s.加分制度:想知道得獎理由。

t.師生溝通、記者與主編溝通、主編與幹部溝通:更完善的溝通
制度。

u.記者與主編溝通、主編與幹部溝通:應該可以提供一個意見平
台讓內部意見可以通過層級交流。

v.記者與主編溝通:上次交舊稿的時候最後變成我跟另一人要擇
一加分,那時我有意見想透過主編幫我傳達,但主編卻叫我和另
一方協商。

w.師生溝通:雖有編採課程,但是許多人對於稿件的處理仍有些
狀況,會希望老師針對寫稿上有困難的同學主動關切,因為有的
時候,學生的問題難以處理改稿上記者稿件的紛爭。

9. 你認為《生命力》的職權分工中,什麼職位的權責最需要調整
(可複選)
上學期(30 人填答): ■指導老師(0 人) ■社長(3 人) ■總
268 附錄二 《生命力》實習學生的評鑑

編輯(5 人) ■網路總監(9 人) ■主編(5 人) ■記者(2 人)


下學期(27 人填答): ■指導老師(1 人) ■社長(3 人) ■總編輯
(2 人) ■總經理(2 人) ■網路總監(2 人) ■主編(7 人) ■記者(1
人)

10. 你覺得可以如何調整:

上學期:

a.社長:社長的工作可以再固定一點,明確一點,工作的進行會
比較明顯。

b.社長:社長和總編輯職權好像差不多,應該要有所區分。

c.社長、總編輯:雙方職責太類似。

d.總編輯:工作量較重。

e.總編輯:工作量過重,可分配給總經理或社長或主編。

f.總編輯:與社長劃分更清楚些較好。

g.總編輯、網路總監:還是覺得工作分配不均。

h.網路總監:有點不知道在幹嘛。

i.網路總監:將觸角深入更多領域。

j.網路總監:網路總監跟總經理合併。

k.網路總監:權限很大,但其實很多地方都搞不太懂狀況,例如
打造公民媒體 269

記者部分,但是也有很多記者搞不清楚網路總監在做啥。

l.網路總監:不知道在幹嘛。

m.網路總監:網路總監與總經理事情太少。

n.網路總監:網路總監一直讓人有不知道在做些什麼的感覺,也
許可以公開他們的工作成果。

o.網路總監:廢掉。

p.網路總監:好像參與度較低。

q.總經理:可以增加一點工作。

r.總經理:感覺不太瞭解其工作內容,如果不是很忙碌,或許可
作些調整。

s.主編:可下標題,如此一來可以知道主編確實有認真的看過每
個人的稿子。

t.主編:他們可以去採訪和寫稿,一學期一至二次。

u.主編:可能應該多跟記者溝通。

v.主編:下標題啦。

w.記者:記者份量太重。

x.記者:對記者覺得比對幹部更嚴格。
270 附錄二 《生命力》實習學生的評鑑

下學期:

a.指導老師、社長、總編輯、主編:改稿權力下放,才能讓記者
與主編充分溝通,否則主編只是傳達上下的角色。

b.社長、總編輯:這兩屆都有人比較偷懶,所以應可以去協助主
編。

c.社長:除了對外的事務外,對內還有許多工作定義並不明確。

d.總經理:多加一些工作。

e.網路總監:多一些工作。

f.網路總監:除了測試各種平台之外,應該還可以有其他工作。

g.主編:主編工作太重。

h.主編:也可以讓主編偶爾跑個新聞,讓主編可以親身體驗。

i.主編:主編工作量稍少了一點,應增加一點。

j.主編:強化整條線規劃的作用。

k.主編:跑新聞的次數要硬性規定,至少兩次,才能讓主編體會
記者的苦。

11. 你認為《生命力》最需要改進的是(可複選)
上學期(30 人填答): ■媒體定位(2 人) ■採訪路線規劃(6
人) ■編採流程設計(4 人) ■寫作水準(0 人) ■照片質量(6
人) ■內容深度(2 人) ■網站設計(1 人) ■開會與交稿的時
打造公民媒體 271

間觀念(11 人) ■籌募經費(2 人) ■行銷推廣(6 人) ■其他


(1 人)
,請列舉:

下學期(27 人填答)
:■媒體定位(2 人) ■採訪路線規劃(5 人) ■
編採流程設計(2 人) ■寫作水準(2 人) ■照片質量(14 人) ■內容
深度(5 人) ■網站設計(5 人) ■開會與交稿的時間觀念(7 人) ■
籌募經費(6 人) ■行銷推廣(5 人) ■其他(0 人),請列舉:

12. 你覺得可以如何改進:

上學期:

a.媒體定位、編採流程設計、開會與交稿時間觀念:下標可由主
編負責,提報時間往後。

b.媒體定位、行銷推廣:不要走向太悲情。

c.採訪路線規劃、編採流程設計、內容深度、開會與交稿的時間
觀念:我是位記者,主要寫特定的領域,但寫久了覺得都差不多,
很難再有新意,也許可以採分組形式,然後每個小組有二到三個
領域,讓她們去找新聞。

d.採訪路線規劃、開會與交稿的時間概念:某些路線需要週末南
下去做採訪,例如:社區產業。

e.採訪路線規劃:有些路線可以跑得很少。

f.其他:如 Flickr、 Picasa 照片新聞或 YouTube 等新文體應在《生


命力》網站上說明。
272 附錄二 《生命力》實習學生的評鑑

g.編採流程設計、開會與交稿的時間概念:更有效率、節省時間。

h.編採流程設計:主編跟記者溝通要改進。

i.照片質量:照片的品質(取景、內容等)不佳,要加強以增加
色彩,另外則是建議頁面上放一張以上的照片。

j.照片質量:希望同學都可以用心拍。

k.照片質量:照片規定解析度。

l.照片質量、籌募經費、行銷推廣:有些記者不太瞭解其他新聞
呈現的操作方式(例如:Flick、Picasa)可以在加強這方面的觀
念或教學。

m.照片質量:要多加強。

n.內容深度:加強宣導。

o.網站設計:部落格顯示有限,受 TypePad 限制。

p.網站設計:可以更不陽春。

q.開會與交稿的時間觀念:開會時間可否到必修課之後。

r.開會與交稿時間觀念:有時遲交一下,應該可以規定最多遲多
久。

s.開會與交稿時間的觀念:記者開會要準時。

t.籌募經費:好像沒在籌募經費,好像也不需要,不過有錢還是
打造公民媒體 273

比較好。

u.行銷推廣:輔大的師生應該是我們的重點觀眾、讀者群,應注
重。

v.行銷推廣:外面的人還是不知道《生命力》是什麼。

w.行銷推廣:造個勢。

x.行銷推廣:除了網路之外,可多做些其他媒體的包裝。

下學期:

a.採訪路線規劃:路線拓寬。

b.寫作水準:認真對待稿件。

c.照片質量:建議將圖片編輯、新聞攝影改為系上的必修課。

d.內容深廣:題材可以有趣一些。

e.開會與交稿的時間觀念:改稿時能否快一點,而不是讓記者枯
等。

f.網站設計:我覺得網站沒有一個媒體應有的版面氣勢。

g.網站設計:部落格很好,但不夠專業的感覺。

h.行銷推廣:缺乏生命力輔大的特色,吸引力低,市場性低。

i.行銷推廣:多加宣傳。
274 附錄二 《生命力》實習學生的評鑑

13. 你認為阿孝老師對《生命力》同學的要求
上學期(30 人填答): ■太嚴了(0 人) ■嚴了點(1 人) ■剛
好(26 人) ■鬆了點(3 人) ■太鬆了(0 人)

下學期(27 人填答)
: ■太嚴了(0 人) ■嚴了點(3 人) ■剛好(24
人) ■鬆了點(0 人) ■太鬆了(0 人)

14. 你認為阿孝老師對《生命力》同學的要求,應該
上學期(30 人填答): ■大幅加嚴(0 人) ■嚴一點(6 人) ■
不變(22 人) ■鬆一點(2 人) ■大幅放鬆(0 人)

下學期(27 人填答): ■大幅加嚴(0 人) ■嚴一點(3 人) ■不


變(23 人) ■鬆一點(1 人) ■大幅放鬆(0 人)

15.你認為阿孝老師對《生命力》的參與程度
上學期(30 人填答)
: ■管太多了(0 人) ■多了一點(4 人) ■
剛好(26 人) ■少了一點(0 人) ■太少了(0 人)

下學期(27 人填答): ■管太多了(0 人) ■多了一點(4 人) ■


剛好(22 人) ■少了一點(1 人) ■太少了(0 人)

16.你認為阿孝老師對《生命力》的參與程度應該
上學期(30 人填答)
: ■大幅增加(0 人) ■小幅增加(3 人) ■
不變(24 人) ■小幅減少(3 人) ■大幅減少(0 人) ■其他,
請說明:

下學期(27 人填答): ■大幅增加(0 人) ■小幅增加(3 人) ■


不變(20 人) ■小幅減少(4 人) ■大幅減少(0 人) ■其他(0 人),
打造公民媒體 275

請說明:

17. 你覺得自己在《生命力》的表現
上學期(30 人填答)
: ■非常認真(2 人) ■還算認真(23 人) ■
普通(2 人) ■不太認真(1 人) ■很不認真(0 人) ■其他,
請說明:

下學期(27 人填答)
: ■非常認真(3 人) ■還算認真(19 人) ■
普通(4 人) ■不太認真(1 人) ■很不認真(0 人) ■其他(0 人),
請說明:

18. 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請說明:

上學期:

a.善盡主編職責,有適時給記者意見。

b.負責是一定要的啦!

c.在乎所有人認真。

d.因為在《生命力》體驗到團隊合作的成就感,對社會更有參與
感。

e.因為是大家共同合作,所以必須負責。

f.這學期(下半個部分)有比上半部好一點,但是由於個人外務
太多,仍然沒有百分百的用心。

g.下半學期有比較認真。
276 附錄二 《生命力》實習學生的評鑑

h.接觸到平時很少關注的話題,慢慢也培養出興趣,不過資料難
讀,會想偷懶。

i.覺得一開始寫很有趣,但一直針對特定的領域,久了就覺得差
不多。

j.喜歡社區產業。

k.份內的事,可增加經驗,何樂而不為?

l.因為自己本身蠻喜歡自己的線,跑起來有興趣。

m.有時會懶到不想跑新聞。

下學期:

a.越跑越有心得。

b.好難的一條線,我盡力了。

c.還不錯啦。

d.後半期有其他課業壓力,較忙。

f.很努力找新聞,但常常因為聯絡的問題造成遲交稿,所以算認
真。

g.因為深怕會交不出東西。

h.覺得學習上有所得,享受這樣的成就。
打造公民媒體 277

i.後半學期,各科比較忙碌,時間難調配。

j.想為《生命力》盡一份心力。

k.怕被罵。

l.身為幹部,就應該盡責。

m.職務的想像與實際不同。

n.就想做好。

o.從採訪者的口中,聽到他們的故事,讓我想讓大家都知道他們
奮鬥的過程。

p.因為我對採訪頗有興趣啊。

q.在採訪中學到很多,接觸很多社會面。

r.覺得採訪很有趣,像在聽受訪者說故事。

s.剛好跑到自己想跑的路線。

t.不想拖累自己成績也想嘗試當記者的感覺。

u.對於所跑的路線還滿有興趣的,從受訪者那也學到很多,因此
還滿積極參與。

v.希望能讓稿子呈現出最完善的樣子。

w.對自己要求,希望可以寫得好。
278 附錄二 《生命力》實習學生的評鑑

x.外務較多。

y.因為想跑好。

z.上半學期不認真,下半學期認真。

19.你對新版的《生命力新聞》有何評價或建議?(無論是內容取
向、稿源規劃、組織運作、版面設計、行銷策略,與中時電子報、
公視 PeoPo 的合作案,都可以談)

上學期:

a.希望《生命力》能更朝國際媒體邁進。

b.還不錯。

c.在總評時再詳述。

d.版面設計可以活潑點。

e.記者在採訪時常遇到受訪者不太瞭解《生命力》的性質而拒絕
採訪或者有所保留。

f.也許可以用 YouTube 向網友介紹《生命力》。

g.我覺得要強調自己《生命力》新聞要比中時強。

h.我覺得主編跟底下記者可以再多點互動,真的可以考慮兩禮拜
交稿。

i.感覺觀感不錯,內容越來越充實。
打造公民媒體 279

j.與中時電子報合作,但是之前不是說到會在中時電子報的首頁
貼上一則更新的《生命力》新聞,不然其實很少人會點進校園區
閱讀。

k.行銷策略有點差。

l.好不生動、很死板,但和中時合作有助於提升採訪者被採訪意
願。

m.一篇 News 只有一張最頂端的照片,後面的精彩畫面,真的可


多利用 Flickr 之美頁的東西。

n.我覺得跟中時合作讓記者跑起新聞更佳有幫助!不錯!

o.很棒!增加知名度

p.我覺得和中時電子報合作很好,可增加《生命力》的影響力。

q.版面設計簡單明瞭,但與中時的互動不夠多,應加強。

r.知名度有點低。

s.有些規範太過死板。例如:標題字數,下標過於呆板、沒新意,
新聞內容太過於強調要有故事性、而沒有變通。

t.應該讓更多人看到、擴大。

u.希望能更大力的推銷,校園媒體這一塊,讓《生命力》有一天
也能跟大媒體一樣紅。
280 附錄二 《生命力》實習學生的評鑑

下學期:

a.繼續朝理想堅持,讓更多人認識《生命力》。

b.版面設計太普通了,希望能在風格上有所創新。

c.版面希望可以換過比較有新聞感的圖。

d.我覺得已經可以開始著手新聞專題分類這部份了。

e.現階段聯播的部份重複率有點太高。

f.對於 PeoPo 公民新聞平台的合作,好像有關文章導覽的部份,


網址會有不見的狀況。

g.無意見,但希望《生命力》不會被過度消費。

h.知名度,宣傳應該加強。

i.行銷可以加強。

j.設計可以更活潑,多帶入行銷面。

k.與太多的外部媒體合作太多。

l.還是不夠專業的感覺。

m.很好,可增加知名度與曝光率。

n.希望有更多人認識《生命力》,賞識《生命力》的公益新聞。

o.跟大媒體合作對採訪確實更有助益,也許能定期做評估,讓大
打造公民媒體 281

家知道在媒體中自己的 news 被如何評價;應做何種調整才能吸


引讀者等,像公視說我們輸大學報和小世界周報,我們記者知道
後都很震驚。

p.版面設計有點醜。

g.我想《生命力》本站和中時、公視的新聞要有所不同,否則只
要有一個就好了。

20.總體來看,你對《生命力》最值得驕傲的部份是什麼?

上學期:

a.與中時電子報合作案。

b.媒體界的一股清流。

c.越來越被社會看重,幫助到許多人。

d.與中時合作。

e.強調社會關懷的部分,讓我們的收穫非常豐富。

f.堅持舊有理想,發展新東西,越來越出名。

g.傳播公益訊息。

h.報導許多主流媒體沒看到的。

i.新聞很乾淨。

j.與中時電子報合作,增加讀者群。
282 附錄二 《生命力》實習學生的評鑑

k.關懷弱勢團體是有名聲在外的。

l.大家都很熱愛《生命力》,而且老師使《生命力》充滿活力。

m.與中時電子報合作。

n. News 很有質感。

o.編輯方面。

p.吸引社會大眾很多目光,且與中時合作,更容易被大家看見。

q.對非主流媒體的關注。

r.報導公益,和主流媒體不同。

s.對生命故事的報導與堅持。

t.為弱勢者發聲,與大眾媒體有差別。

u.向心力強,記者都蠻認真,少有敷衍的事情出現。

v.讓我採訪到平常不會接觸到的人們。

w.採訪者因為我是《生命力》的記者才接受採訪。

下學期:

a.越來越棒,GOOD,KEEP GOING。

b.是公民新聞的領先者,且不斷跟著時代更新。
打造公民媒體 283

c.為公民新聞先驅。

d.公益新聞的代表。

e.跟別的學校相比,只有我們是走網路新聞與弱勢關懷。

f.內容豐富,提供異於主流媒體的新聞。

g.從無人知道到現在很多人點閱,而且一直維持著關懷的角度,
是一股清流。

h.曾參與其中。

i.關懷弱勢。

j.記者臉皮變比較厚,不怕被人家拒絕,愈挫越勇。

k.每採訪一次就多吸收一次的經驗,也多認識一個地方怎麼去。

l.算是台灣公益新聞領先者(但未來不一定)。

m.有一群有理想的老師與學生在努力發展公民新聞!

n.像是個獨立媒體,能為社會弱勢發聲。

o.我覺得大家都很厲害呀,都有越來越進步,我覺得《生命力》
的品質還滿高的。

p.團隊合作產製的精神。

q.沒有點閱率壓力,隨便我們自己發揮!(這算驕傲吧~)
284 附錄二 《生命力》實習學生的評鑑

r.生命關懷的目標。

s.為弱勢發聲的管道。

t.組織架構很好。

u.記者們的心血。

v.慢慢打開知名度。

w.大家的努力。

x.用故事帶出進步知識,不讓人有距離。

y.公益新聞,能寫受訪者的故事感動人讓我很有成就感。

z.《生命力》越來越多人搶著合作,代表我們做的不錯,great!

21.你認為未來一學期《生命力》最應該改進的問題是什麼?

上學期:

a.照片及呈現方式可以多元。

b.交稿日期可以延後,以免耽誤上課。

c.上稿制度。

d.寫作的方式,有時搞不太懂到底要怎麼寫(方向)。

e.不能太過 over 的言論。

f.圖片不夠多,不夠吸引人。
打造公民媒體 285

g.標題由主編下。

h. 《生命力》吃不到期末聚餐。

i.可以再犀利一點。

j.期初稿荒,期末稿災。

k.不要過度感性走向,應該要更寫實。

l.有些規範太過死板,例如標題字數。

m.下標過於呆板、沒新意,新聞內容太過於強調要有故事性、而
沒有變通。

下學期:

a.照片不應只是為了有照片而照。

b.改稿的方式,如果只是讓記者等著改稿,那不太需要一定要來。

c.改稿時的溝通。

d.有些題材的新聞真的不有趣,可以讓記者們多一些發揮的空間。

e.記者與幹部的共識溝通。

f.照片,有些題材如座談會,不是那麼需要照片,硬要拍又沒拍
好,反而破壞了整篇稿子。

g.或許可以增減些路線,添增新鮮感。
286 附錄二 《生命力》實習學生的評鑑

h.記者的路線分的太細,跑起來變化很小。

i.團隊的合作。

j.導覽,希望記者能以文章方式寫,而不是條列式,要嚴格規定
導覽篇數。

k.影像處理能力,亦就是照片、影音報導的問題。

l.多方消息來源。

m.溝通問題。

n.推廣再多一些,讓弱勢者更知道!要不然,雖然報導了弱勢者,
他們也不懂,也不知道《生命力》這媒體。

o.新式媒體的參與。

p.picture。

q.報導的深度與新聞在劃。

r.不要把《生命力》當作只是一門課,應該有發展公民新聞的精
神。

s.新聞的質、內容、照片素質等。

t.行銷推廣。

u.文章、新聞必需更有生命特色。
打造公民媒體 287

附錄三 《生命 力》畢 業學生 的反思


288 附錄三 《生命力》畢業學生的反思

朱慶文:不肯跟主流新聞標準低頭
一九九七年是網路浪潮醞釀的開端,那年因經費限制,系上
實習教學媒體的型態出現重大改變,從原先只有社區報紙型態的
《新莊報導》,增加由陳順孝老師策劃創辦完全在網路呈現新聞
內容的《生命力》。

當時老師的著眼有二,首先網路的傳播革命必然發生,學生
可以藉《生命力》做中學,而且網路因無紙傳播,也可以節省印
刷費用。但最重要的是,老師希望由來自校園的媒體力量,報導
商業化主流媒體所忽視的弱勢族群新聞,當時升大三的我,也開
始跟著老師走不一樣的路。

如今從事記者已近八年,雖然一直在商業媒體工作,但我總
帶著另類的新聞眼,開發出許多不一樣的新聞,回首思量,有大
部分原因來自於大學在《生命力》跑新聞的「身教」。

因此,當同業都在看李登輝的翠山莊時,我則瞄到翠山莊旁
撿瓶罐的老人,原來在台北市外雙溪的豪宅外,有個住樹洞靠撿
拾瓶罐維生的家庭;還有當我在跑法院時,同業都注視著法庭內
的法官、檢察官、律師時,我的餘光又瞄到法庭外一群抄著筆記
討論的老人,原來他們是孫立人將軍的部屬,在白色恐怖時期做
了黑牢,如今臨老他們不靠律師,自己寫狀紙打冤獄賠償。

這種眼睛雖兼顧主流媒體的焦點和標準,但用新聞眼的餘光
打造公民媒體 289

找尋弱勢族群的聲音,這是《生命力》給我的第一個啟發。

而我帶著這樣的精神,在主流媒體中「臥底」,試圖在大家
都追求最大商業利益的新聞標準中,盡可能夾帶不一樣的新聞,
讓這些社會底層的人有機會發聲,雖然被報社丟到資源回收筒的
機率高,但還是有成功的時候,而且成就感會更大。

《生命力》對我的第二個啟發,則是在一條採訪路線上,要
注意開發非主流、弱勢的消息來源。跑法院,我不只跑法官、檢
察官、律師,我還跑基層的工友、書記官、駕駛,因為這些非主
流的消息來源,往往可以提供看不到的基層觀點,新聞事件的外
觀不至於被強勢消息來源所宰制。

我常說對《生命力》有股濃厚的革命情感,但最貼切的說法
應該是,《生命力》的教育徹底改變我對新聞的思考和血液,就
好像警察在黑社會的臥底一般,雖然外表看起來是流氓,但骨子
裡仍有著堅持,不肯跟主流新聞標準低頭的堅持,直到有一天臥
底的身分被發現。(朱慶文一九九八年擔任《生命力》記者,畢
業後歷任聯合報、蘋果日報記者)

潘文仁:傾聽、關懷採訪對象
記得大學時女性主義老師在課堂上所講的一句話:「如果每
一位大學生在踏出校園前,就失去了夢想,那這社會已無可救
290 附錄三 《生命力》畢業學生的反思

藥」。很幸運地,這十年來輔大新聞傳播系學生有了另類的公民
媒體——《生命力》,可以築夢、尋夢,透過採訪、編輯、蒐羅
多元弱勢族群與耕耘奉獻者,不論是新聞報導、引用文章或是即
時書籤,都體現出對台灣社會邊緣族群、議題的關懷。

每當看著《生命力》的倡議者阿孝老師,緩緩說出:「《生
命力》創立的宗旨在『為弱勢者發聲、為奉獻者立傳』」。或許
這句話不少輔大新傳系學生都覺得再耳熟能詳不過,但筆者似乎
猶能從語氣、口吻中,感受到當初阿孝老師對現代大眾媒體走偏
鋒,以及忽視低所得階層的義憤。然則,十年前阿孝老師與大眾
媒體抗衡走出新媒體路的夢想,如今已扎根,等待開花結果。

在校時筆者是《生命力》幹部,畢業後曾在非營利組織台灣
亞洲基金會,短暫參與建置公益資訊交流平台計劃,服役時則擔
任文建會社區營造替代役,了解民間社造動態。這些歷練在筆者
擔任報社地方記者時,都發揮不錯的輔助效果,讓筆者採訪時更
懂得去傾聽、關懷採訪對象,以及追尋新聞現象背後是否還有其
他議題,值得第一線記者去推動、使力,以幫助弱勢者脫離窘境。

筆者認為自己採訪報導的原點,可回歸到參與《生命力》時
就已耳濡目染,養成人文關懷,筆者也能很自豪地說:「《生命
力》是我採訪生涯的搖籃」。在觀察到現今國內媒體陷入「紅海」
廝殺,為了利益極大化,不斷用「羶色腥」內容刺激閱聽人味蕾;
筆者更是期盼《生命力》能一本初衷,開創新聞報導的「藍海」,
甚至為傳播界立下新典範。(潘文仁一九九九年擔任《生命力》
總編輯,畢業後曾任自由時報記者)
打造公民媒體 291

張仲琬:向底層人民學習
二○○五年,在一個研究生收集資料的春夜,我輾轉之間連
結到了大學老師阿孝的網站,看著老師文字所透露的認真與堅
持,我心中充滿震撼,雖然覺得老師一定不記得我這個打混的學
生,還是衝動地寫了一封信,信中我告訴阿孝老師,他所推動的
《生命力》,對我而言,如何具有其隱而不顯的重要影響。

二○○一年,我在輔仁大學開始了在《生命力》裡的實習。
剛開始,
《生命力》對我來說,只是一個不得不修的學分,而且我
還半被迫地只能選擇「重大災害」的新聞路線,被要求追蹤九二
一大地震災後的相關新聞。當時,雖然作為新聞系的學生,我對
相關議題不了解、沒有報導寫作這些議題的興趣、也沒有意識到
這些新聞路線的價值與重要性,我只在乎我能不能像其他同學一
樣,可以「多產」幾篇報導以衝刺高分,也總是挑選輕鬆不費力
不花時間的方式和題材來完成我的報導。逐漸地,在一次次輕鬆
偷懶的採訪中,
《生命力》還是迫使我開始接觸到一些觀點,看到
許多人用深入的方式在關注震災、災民、災區,偶爾一些人一些
事令我感動,但在《生命力》的實習隨著學期結束之後,
《生命力》
在我的生命裡似乎也結束了。

大學畢業,就讀世新之後,我的生命開始發生急遽的變化,
於是我開始用過去所學的知識思考我的生命經驗,而世新大學這
個充滿熱忱並深具反省與實踐力量的校園,也不斷教導我不同的
292 附錄三 《生命力》畢業學生的反思

視野和另一種行動的可能。我在《台灣立報》實習,學習報導社
會不公義的議題,也進入移民組織「南洋台灣姊妹會」瞭解東南
亞移民的生命經驗與困境,並且到「移民∕移住人權修法聯盟」參
與見習其對於「移民三法」的修法討論。在《台灣立報》和編輯
討論或者參與社會運動的日子裡,我經常想到《生命力》之於我
的意義。
《生命力》是我作為新聞系學生,所接觸到第一個真正的
公益性與非營利的媒體。當時,
《生命力》對我來說,代表的是大
三學生無法躲避的必修學分,但是,它同時也潛移默化地讓我見
識到,另類媒體的可能,以及社會不公義也可以成為媒體首要議
題的堅持。

如果沒有《生命力》將這樣的理想落實,沒有利用教育制度
進入到每個輔大新聞系學生的心底,那麼,向有理念的小報、向
底層人民學習的想法,便不會在我心中萌芽,而我必然也只能接
受主流媒體所餵養我的狹隘觀點,並且無知地以為它是唯一的觀
點。

而《生命力》對於報導對象的堅持,以及阿孝老師有所原則
的經營,更讓我看到的更是有別於商業力量或政治力量操控之公
益性媒體,也能夠有它生存的空間。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生命力》

在鮮少資源的逆境下,都能夠發光發熱,對我們相信「人的價值」
而不是商業價值至上的學生,無疑是莫大的鼓勵,於是離開校園
之後,每當我在外看到《生命力》的出版刊物或聽聞到它被人討
論,我都因為自己曾經參與過這個媒體而感到榮幸,也為《生命
力》感到驕傲。
(張仲琬二○○一年擔任《生命力》記者,畢業後
打造公民媒體 293

就讀世新新聞研究所,二○○七年取得碩士學位,其間曾擔任南
洋台灣姊妹會台北辦公室執行秘書)

楊証凱:參與觀察公民媒體

在輔大的八年,我和《生命力》總是有著不解之緣。二○○
一年,我擔任《生命力》的總分稿,開始參與《生命力》的運作,
當時朱慶文學長便告誡我:「學弟,好好做,這是輔大新聞的招
牌」
,這時,我才理解《生命力》對我們來說有多重要。在那個學
期,我成長了,看稿速度變快,較能掌握新聞稿重點,也較能明
確指出新聞稿的缺失,逐漸體會《生命力》的宗旨。

然而,真正開始理解《生命力》
,是在我在研究所的求學期間。
二○○四年,我為了探討記者的新聞定義調整過程,以《生命力》
為參與觀察對象,分析《生命力》記者面對與組織新聞定義間的
差距時,如何調整自己對新聞的想像與定義。觀察近一年後,我
發現《生命力》記者受過去三年新聞教育影響,認為「新聞必須
中立客觀」
,而一時間無法面對生命力「為弱勢者發聲,為奉獻者
立傳」的需求,抓不到《生命力》要什麼?更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生命力的新聞,以致陷入某種焦慮不安。而其他記者也有類似經
驗,在「中立客觀」與「為弱勢伸張公益」中經常不知如何是好。
這種「不知如何是好」的窘態,反映出記者定義新聞的方式與《生
294 附錄三 《生命力》畢業學生的反思

命力》有所差距。

此外,
《生命力》會透過事先研讀相關新聞和書籍,每週定期
討論、稿件修改等機制,讓實習記者瞭解《生命力》的新聞定義,
進行組織朝向個人的社會化。部份記者在有意無意間,依舊能夠
因應自己與組織新聞定義間的差距。有些記者選擇徹底順從組織
定義,強調新聞要寫得感動人;有的記者則堅持自己對新聞的想
法,沒有太多改變。或者,有的記者則試著磨合自己與《生命力》
的差距,調整自己原來的新聞定義,然後改變工作策略。例如在
新定義下,儘可能從新聞個案中找到「殘而不廢」、「積極生命態
度」這些構面做為切入點,下筆時避免寫出滿溢情感、但流於賺
人熱淚的煽情報導。這種調整不僅讓這些記者更為積極地兼顧自
己和組織對「新聞是什麼」的認知,不致過份堅持已見或喪失自
己看法,更讓他們日後的報導經常獲選為該週最佳新聞,獲得組
織肯定。

從《生命力》中我也發現,這是一種個人與組織集體互動的
過程,例如有一次在《生命力》路線重組的討論過程中,大家討
論「社會邊緣」的路線內容,記者認為不應該將罪犯與中輟生放
在一起,否則將扭曲中輟生的存在價值,老師和學生進行一番討
論之後,也欣然同意學生的看法,修正了《生命力》對於「社會
邊緣」新聞的定義。

《生命力》對我的研究貢獻良多,我不僅發現,當記者面對
和組織的衝突或矛盾時,兩者可能是互動雙向而非被動單向的調
整關係,更觀察到有些時候,在調整過程中只要個人有意願,將
打造公民媒體 295

不只是被動接受組織各種機制的社會化,成為組織想要的樣子,
他更可以主動依照自己對於組織的觀察,進行自我修正,積極發
展出屬於自己的因應策略,保持一定主體性,甚至可能影響組織。
也就是說,當記者面對組織對新聞定義的同化,他的選擇可能不
只是「百般順從」和「抵死反抗」的兩極化選項而已,相對地,
這兩者之間存在著許多種可能,記者可能擁有自己主觀的權力,
能夠因時因地,透過不同的調整方式,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新聞定
義。即便「記者的新聞定義調整過程」最終並未發展成我的碩士
論文,但《生命力》對於學術研究的貢獻仍不容置疑。

二○○五年,行政院青輔會引用公民新聞概念,籌建「青年
公民新聞平台」網站,並舉辦青年公民記者培訓營,邀請陳順孝
老師規劃相關課程。很幸運地,我也受阿孝老師邀請,協助培訓
公民記者,並得以發展出我的碩士論文題目,以參與觀察法分析
《青年公民新聞平台》的建構經驗,探討青輔會「翻譯」公民新
聞、建立文化道德論述的過程,以及被翻譯的公民新聞概念,最
終得以完成我的碩士論文。

根據我的研究,行動者往往在結構性的限制下,建立公民新
聞媒體。在政商和媒體間相互掛勾、對行動者形成結構限制下,
某些記者或媒體改革人士,以民間力量「由下而上」動員資金與
設備,發展公民新聞媒體。為了吸引公民加入媒體,他們積極寫
作新聞,以質量均佳的公民新聞與改革精神,號召公民參與,以
挑戰既有結構,最後甚至改變媒體與政治生態。然而,
《青年公民
新聞平台》「由上而下」動員記者,且具備官方色彩,造成平台
296 附錄三 《生命力》畢業學生的反思

失敗。

由此來看,
《生命力》的確是一個相當具有行動力的公民新聞
媒體,由輔大師生動員相關資源,
「由下而上」凝聚草根力量,建
立《生命力》公民新聞網。
《生命力》在這十年間,不僅為眾多弱
勢者、奉獻者發聲,甚至設法改變社會現況,更培育出許多優秀
的新聞從業人員,對學術領域亦貢獻良多,在我心中,《生命力》
無疑是最佳的公民新聞媒體,我甚至可以說,我以《生命力》為
榮,也期許《生命力》有第二個十年,然後第三個、第四個……。
(楊証凱二○○一年擔任《生命力》總分稿,畢業後就讀輔大大
眾傳播研究所,二○○六年取得碩士學位)

李昭安:「反思」作為核心價值

在台灣新聞環境越是讓人感覺挫折、無力之時,我越會想起
過去我擔任《生命力》記者時所燃起的熱情,以及當時所培養對
於生命、弱勢的深切關懷。不過空有熱情,似乎還不足以翻轉各
種新聞工作場域內的結構限制;若聚焦於談論《生命力》對我後
續從事新聞實務工作與學術研究上的啟發,我認為「反思」可作
為一個關鍵性的核心精神。

在一般大眾媒體內,
「反思」多是新聞工作者個人採訪經歷下
的體會,必須靠個人逐步摸索而來,少有來自組織層次對組織定
打造公民媒體 297

位、編採方針甚至是書寫策略的細部反思。但是《生命力》卻做
到了,它不只在上述幾個層次進行深刻的反思,還持續與公共新
聞學等理論對話,並善用群體(包括指導老師、學生、網友及非
營利團體等)的分散智能,逐步修正採訪路線安排與報導文體,
以達成「為弱勢者發聲、為奉獻者立傳」的理念目標。

就此層面來看,我認為《生命力》引進公共新聞學「重視傳
播知識、討論對策、促成行動」的精神相當重要,這不僅讓公益
新聞的「弱勢書寫」不侷限於「只是陳述悲情」
,更強調要從政策
等結構面向進行批判、反思,並提供解決問題所須具備的知識,
以促成具體行動的可能性。

若就此延續著談《生命力》對我個人的影響,可明確指出在
新聞實務上,它讓我回頭反思新聞工作者在面對弱勢時,可能流
露出的自我優越感。它也使我自我期許在採訪過程中,能透過人
權與多元文化概念的省思,培養處理弱勢議題所需具備的文化知
識與文化敏感度,並提供感人故事之外的具體行動。

而在學術研究面向上,
《生命力》所賦予的反思精神,敦促我
透過新聞文本再現研究,拆解大眾媒體所傳達、鞏固的主流意識
形態。並且更進一步的,它讓我意識到,應該進入新聞組織的產
製流程中,反省守門人篩選機制、記者與消息來源的互動過程中,
有哪些因素可能造成新聞工作者在理解弱勢族群時有所偏頗,因
而主流媒體會不斷複製對弱勢者不利的論述。

綜上所述,
《生命力》不管在新聞實務或學術研究面向上,都
298 附錄三 《生命力》畢業學生的反思

讓我意識到應該關注弱勢受訪者的主體認知,並回頭反思新聞工
作者因為階級、性別、種族等優越因素而可能流露出的刻板印象
或偏見。而這些正與《生命力》的精神緊密扣合在一起,就像陳
順孝老師在文中提及,希望透過《生命力》的採寫經驗,學生得
以接觸弱勢者、奉獻者、社運工作者等和他們成長背景與生命經
驗有所差異的人,並藉此「體驗多元文化、瞭解社會問題、學習
與不同經驗背景的人相互尊重,並且從中提升社會意識、增強實
踐社會公義的使命感」。

當台灣整體社會情境與新聞環境面臨劇烈轉變之際,
「優秀新
聞工作者」所需具備的專業能力,不再只是對新聞議題的敏感度
和基本的採寫能力,其重要的個人特質還包括對社會的關懷意
識、對多元文化的理解、以及持續對媒體環境進行批判及反思。
我很慶幸目前在台灣新聞界,還有林照真、何榮幸、梁玉芳等記
者作為「典範」
,讓我得以向他們看齊;而同樣的,我也很慶幸輔
仁大學有《生命力》和陳順孝老師,持續推動著傳播教育內的媒
體改革,讓學生得以累積與弱勢受訪者互動的珍貴生命經驗。

創立《台灣立報》與《破報》的成露茜教授曾說,她認為辦
報是「學術實踐」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就此看來,創辦《生
命力》同樣也是一個成功結合學術與社會實踐的案例,只是不同
的是,我認為《生命力》並非完全走邊緣路徑與主流媒體對抗,
而是在新聞傳播科系學生心中種下種籽、在公民記者心中點燃熱
情,持續的與主流媒體對話,並回頭修正腳步。在新聞環境如此
不理想的當下,每每想到《生命力》
,我總是看到熱情與一片光亮。
打造公民媒體 299

(李昭安二○○四年擔任《生命力》記者,畢業後就讀政大新聞
研究所)

賴柔蒨:跳出刻板框框獨立思考

《生命力》這堂課一直以來苦惱著很多人,尤其是每一個班
幾乎八成以上未來根本不想當記者的學生們。不過在必修學分的
威脅下,大家還是努力達成老師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為弱
勢者發聲、為奉獻者立傳」
。許多人因此認識各種非政府組織,接
觸肢障者、智障者以及各種罕見疾病患者,或老人、原住民、外
籍配偶、外籍移工等族群。
《生命力》為許多人揭開了平日吃喝玩
樂以外的社會另一面。

於是大家帶著一顆被感動的心,寫下了許多正面報導的文
章,我也是如此,全然忽略了對一個報導者而言最為重要的「反
思」的動作,忘了去思考事件背後蘊含的問題。當時我有許多機
會可以和資深的電視節目製作人深入討論電視節目環境的種種問
題(因為我負責的是公益節目路線),不過我忽略了,我只寫製作
人對節目的發想、難忘的經驗和節目的成效。

當我在大四的暑假到了《破報》實習,接連參與了反樂生院
拆遷與慰安婦求償運動等等這類《生命力》也會作的議題。在跟
著《破報》編輯討論與採訪的過程中才讓我「想起」一個報導者,
300 附錄三 《生命力》畢業學生的反思

不僅是描繪事件的樣貌、不是只有寫下可歌可泣的故事,更重要
的是解構與結構事件的來龍去脈,找出問題的癥結。

如今我在《破報》擔任特約記者,我回想起《生命力》
,感覺
這是個耽溺在宏揚人性真善美的媒體,也因此雖然《生命力》大
部分的議題聚焦在社會底層,但其實身為學生的我們,當時並沒
有因此而認知這些現象與整個國家體系之間的關係。我們當時能
夠實際掌握許多社會問題,可惜未能針對這些文化現象作分析,
更深入討論、研究社會結構的問題。

我常常自問或被問:新聞系的專長是什麼?是拿著錄音工具
問人問題?還是坐在電腦前面把別人講的話兜成一篇文章?我
想,有著「另翼的價值觀」雖然不是一項專長、技能,但卻是新
聞系學生應當有的、最與眾不同的特質。這不見得是社運性格,
我想要表達的只是一個跳出刻板框框的獨立思考能力。新聞系的
學生應該要能夠不盲從、能夠體察社會結構的失衡;而《生命力》
是培養這項個人資本的一個重要起頭。

雖然我必須遺憾的承認,
《生命力》的經驗並沒有辦法確保任
何事,那句「為弱勢者發聲、為奉獻者立傳」的宏亮口號究竟有
多少人在畢業之後予以實踐?然而我依然慶幸阿孝老師創辦了這
種屬性的學生媒體,強迫許多人當年站在第一線看見那些應當知
道的社會真實。而《生命力》能夠累積成為老師的大作,除了是
一屆屆參與學生的功勞之外,那三個必修學分更是鞭策學生的無
形教官啊!!(賴柔蒨二○○五年擔任《生命力》記者,畢業後
擔任《破報》特約記者)
打造公民媒體 301

附錄四 《生命 力》編 採手冊


302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第一單元 總體規劃

壹、創辦歷程

《生命力》創立於一九九七年,是輔大新聞傳播系推動「服
務-學習」的教學實驗媒體。《生命力》以「為弱勢者發聲、為奉
獻者立傳」為宗旨,由老師帶領同學深入社會福利、社會運動、
服務學習、媒體改造、文化創意產業等五大領域,報導弱勢者的
處境、奉獻者的義行,希望藉此引導同學以新聞專業服務社會,
並在實際服務中省思專業使命、增進專業編採智能、探索新聞傳
播新路。

《生命力》歷經三個階段的發展:一九九七到二○○三年,
自力架設傳統網站,編採關懷弱勢的公益新聞;二○○三到二○○
六年,改以部落格作為編採系統,並引進公共新聞學精神,在報
導中傳播知識、發掘問題、探討對策、促成革新;從二○○六年
起,以部落格整合多種 Web2.0 工具作為媒體平台,並在強化學
生報導的同時,也開始編選部落格好文,希望以動人的故事傳播
能夠帶動個人和社會成長的進步知識,發展兼容學生報導和公民
報導的傳播模式。

《生命力》耕耘十年,報導四千五百多則新聞,先後發掘植
打造公民媒體 303

物人邱佳信甦醒、盲人登山隊挑戰玉山等獨家消息,全部採用「創
用 CC」授權協定開放非營利使用。華視曾經選輯《生命力》精
華報導,製播成「關愛」節目,連續播出三個月;翰林版小學「道
德」教科書,更選錄《生命力》文章作為補充教材;二○○六年
起,中時電子報每天聯播《生命力》新聞,二○○七年起,公共
電視公民新聞網站 PeoPo 也同步聯播《生命力》報導。

貳、創刊目標

《生命力》作為一個強調「服務-學習」的教學實驗媒體,希
望達到四個目標:

一、為弱勢者發聲、為奉獻者立傳:大眾媒體作為社會公器,
理應關懷弱勢者、表彰奉獻者,實際上卻很少報導這類資訊,我
們希望以《生命力》彌補這個缺憾。我們不但要在《生命力》網
站上報導弱勢者和奉獻者訊息,也願意將這些訊息免費授權給各
大媒體轉載、追蹤報導,雙管齊下,共同提升公益新聞能見度。

二、開發愛與希望的報導體:我們認為媒體不僅要揭露黑暗
面,也應該報導光明面。我們希望在《生命力》實驗一種新而光
明的報導方式,一方面走出煽色腥新聞的窠臼,深入人間角落發
掘展現人性尊嚴、傳播愛與希望的故事;另一方面打破傳統報紙
寫作成規,以寫實地、多樣地筆法,報導新聞、啟迪人心。

三、發展網路時代的公民媒體:我們認為網路不僅是企業賺
錢的新工具,更是非營利傳播的新通路。
《生命力》希望擔任公民
304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媒體進軍網路的前鋒,在傳播科技、資訊呈現形態、媒介運作方
式上,勇敢實驗、大膽創新,在沒有答案、沒有典範的情境下探
索未來,希望經由不斷的嘗試錯誤、探尋新路,走出公民媒體營
運的新模式,幫助更多非營利組織上網發聲。

四、培養心懷悲憫、術德兼修的新聞工作者:我們認為,新
聞是一種全人教育。新聞教育不僅要教學生編採理論和技藝,更
要引導學生省思社會責任、實踐社會服務。我們相信,讓學生深
入社會底層,親身見證弱勢者的苦難、奉獻者的情操,可以營造
一個全人教育情境,激發他們術德兼修。

參、組織分工

《生命力》為了達成上述目標,建立一個強調分工合作、從
做中學的編採團隊。

編採團隊分為四個層級:一、指導老師:期中考前總攬社務、
期中考後退居顧問;二、核心幹部:社長期中考前協助老師處理
社務、期中考後總攬社務,總編輯主導新聞企劃、採訪調度、流
程監控,網路總監負責網站建構與維護、編選一週大事、維護知
識管理系統,總經理負責財務管理、管理共享書籤、編選部落格
好文、回應讀者留言;三、主編:帶領旗下記者企畫和採寫新聞,
並負責改稿、編輯事宜;四、記者:負責採訪、寫作和攝影。

編採團隊在五個組、二十五條路線上編採新聞:一、社會福
利組:採訪老少權益、婦女權益、殘障福利、病友關懷、移民人
打造公民媒體 305

權新聞;二、服務學習組:報導服務學習、助人專業、中學志工、
社區大學消息;三、社會運動組:掌握工農運動、學運教改、生
態保育、弱勢族群、社會邊緣動態;四、媒體改造組:探討傳播
政策、公益新聞、公益節目、紀錄觀點、另類媒體議題;五、文
化創意組:發掘社區產業、表演藝術、文化空間、傳統藝術、文
化中樞資訊。

肆、服務對象

《生命力》以弱勢族群為服務對象,希望藉由報導弱勢者的
處境、奉獻者的事蹟,引導社會大眾關懷弱勢、獻身公益。在實
踐上,我們鎖定弱勢族群、助人族群、媒體記者作為核心讀者,
知識青年做為邊緣讀者。

一、弱勢族群:包括所有能夠上網的身心障礙者、偏遠和離
島地區居民等等的弱勢者。我們希望為其提供大眾媒體忽略的資
訊服務,為此,我們的網站設計遵行無障礙網頁設計規範,方便
視障者使用盲用電腦瀏覽,我們並將網頁特效降到最低,讓電腦
等級較低的人也能輕鬆瀏覽《生命力》。

二、助人族群:包括社會福利官員、公益團體成員、義工族、
大專服務性社團成員、大專醫學和社會工作相關科系師生、各大
企業所屬公益基金會人員,以及社區營造和社會運動人士。我們
希望幫助他們交流公益訊息、交換服務經驗,從而提升服務的質
與量。
306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三、媒體記者:包括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網路記者,
廣告公關人員、紀錄片工作者以及大學新聞傳播科系師生。我們
將《生命力》的所有新聞免費授權他們轉載和跟進報導,希望藉
此幫助他們發掘更多地公益新聞線索,製作出更好的社會關懷新
聞。

四、知識青年:主要是指一般大專院校和高中師生,我們希
望《生命力》的報導能夠激發他們服務社會的動機,進而鼓舞他
們採取服務社會的行動。

伍、服務內容

《生命力》自一九九七年創刊至今,密集更新網站,全年無
休。我們不僅報導新聞,也分享資訊,同時還提供編採支援、仲
介公益資源。

一、新聞報導:
《生命力》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媒體,每週報
導弱勢者和奉獻者的訊息,服務所有關心公益的讀者。

二、資訊共享:
《生命力》將十年累計的四千五百多篇新聞,
匯集成一個公益新聞資料庫,開放給社會各界免費檢索,同時免
費授權各媒體轉載、引用、跟進報導或轉拍成紀實影片。

三、編採支援:接受非營利組織委託,代發新聞稿;同時提
供新聞編採知識和網站技術支援,協助非營利組織培養編採人
才、創辦報刊和網站。
打造公民媒體 307

四、公益仲介:每天處理讀者投書,協助弱勢者尋找支援機
構、協助慈善人士尋找捐助對象。

陸、運作方式

《生命力》強調「從做中學」
,在新聞企畫、採訪、寫作、改
稿、編輯、獎懲等階段,都要求充分討論、集體決策、共同反省
與成長。

《生命力》每週的新聞作業流程大致分為八個階段:一、發
掘線索(週日晚上八點前)
:記者找尋新聞線索並與主編討論;二、
提報會議(週日晚上八點至十點)
:主編、總編輯、社長、老師透
過 Google 網上論壇和 Skype 會議討論每則新聞採寫角度;三、記
者採寫新聞(週三晚上九點截稿)
;四、核稿會議(週四中午十二
點半到一點四十分)
:主編、總編輯、社長、老師逐一討論每篇稿
子修改要點;五、改稿說明與檢討會議(週四下午一點四十分至
兩點半):主編向記者說明核稿會議決議,老師總評當週新聞表
現;六、記者改稿(週四晚上六點截止)
;七、編輯會議(週四晚
上六點至八點)
:主編、總編輯、社長、老師核閱並確認改稿成果、
新聞分類、重點新聞;八、新聞更新(週四晚上八點)
:排定上稿
日程表並上網更新新聞。

在每個階段,我們不斷用三個標準來檢視每一條線索、每一
篇稿件的價值和重點。這三個標準是:一、實用性:能否幫助社
會瞭解和解決弱勢者問題,幫助奉獻者推動工作;二、重要性:
308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是否影響相當多弱勢者或奉獻者權益,或能否影響相當多社會大
眾的公益思想和行動;三、啟發性:能否彰顯人性尊嚴或人道關
懷,能否引導人們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努力將實用性、重
要性、啟發性落實在每篇新聞的字裡行間,讓編採技藝與社會關
懷合而為一。

柒、知識管理

《生命力》透過知識管理系統來深化學習、反省成長。知識
管理,著重對組織內部的經驗、知識,進行有效地記錄、儲存、
分享與更新。
《生命力》管理的知識,包括學生與同學、學長、老
師、讀者、採訪對象交流的知識與經驗,以及由此產生的編採技
巧、採訪人脈、新聞線索、社會福利知識等等。我們將這些知識
化為文字,分類建檔、萃取加值,並且放在網路上讓大家隨時查
閱、互動討論,進而代代相傳、不斷更新。而編採週記和網路論
壇,是《生命力》知識管理的兩大重點。

一、編採週記:
《生命力》所有學生都必須撰寫編採週記。週
記內容包括實習過程每一環節的作法、疑問、心得與建議。以記
者為例,從尋找線索、採訪規劃、訪問過程、寫作規劃、初稿、
修訂稿,到自我檢討、心得感想都必須留下記錄。所有編採週記
每半學期彙整一次,放進知識管理網站,開放給所有學生自由閱
覽、觀摩。每學期新舊學生交接時,新手閱讀前幾代學長姊的編
採週記,就能粗略瞭解《生命力》的編採精神、運作規範,並在
前人的基礎上發展更新、更成熟、更富人文意涵的報導方式。
打造公民媒體 309

二、網路論壇:《生命力》先後在 BBS、eGroups、PHPBB、
Google 網上論壇開闢編採團隊論壇,鼓勵學生進行線上對話。常
見的對話包括四種,一是討論實習疑難,如採訪應否錄音、在發
掘隱情與尊重隱私間如何平衡等;二是對組織運作提出批評與建
議,共同討論解決方案;三是老師或幹部針對重大決策,如應否
接受商業媒體的合作邀約等,徵詢學生意見;四是修完課的學長
與社會人士上線,針對《生命力》應興應革事項提出建議。這些
對話,提供了參與者相互溝通、相互學習的機會。更重要的是,
對話不僅出現在老師與學生、同學與同學之間,也出現在學長姊
與學弟妹、報導者與閱讀者之間,提供修課學生傳承前代經驗、
與社會對話、汲取多元知識的機會。
310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第二單元 組織分工

壹、 組織結構

系務會議 指導老師
新聞志工

社長

網路總監 總編輯 總經理

社會福利組 服務學習組 社會運動組 媒體改造組 文化創意組


主編 主編 主編 主編 主編
記者 記者 記者 記者 記者
老少權益線 服務學習線 工農運動線 傳播政策線 社區產業線
婦女權益線 助人專業線 學運教改線 公益新聞線 表演藝術線
殘障福利線 社會服務線 生態保育線 公益節目線 文化空間線
病友關懷線 中學志工線 弱勢族群線 紀錄觀點線 傳統藝術線
移民人權線 社區大學線 社會邊緣線 另類媒體線 文化中樞線
打造公民媒體 311

貳、權責劃分

一、指導老師

期中考前主導社務,期中考後退居幕後、擔任顧問。

二、社長

1. 社務負責人:領導總編輯、網路總監、總經理、主編、記者推
動社務。

2. 編採領導人:負責本站新聞企劃、採訪調度,並主持提報、改
稿、編輯會議。

3. 流程管制者:每週發佈工作項目、向老師回報工作進度。

4. 首席撰稿人:不定期撰寫編輯室報告、撰寫對外宣傳文稿。

5. 進修規劃者:負責本站專案研究發展、在職訓練工作。

6. 生命力護法:撰寫會議紀錄、隨時修訂並公告編採手冊。

三、總編輯

1. 社長助手:協助社長各項工作

2. 分稿負責人:負責本站分稿工作
312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3. 網頁更新者:排定上稿日程表,並實際上網更新。

4. 機動組組長:負責即時新聞編採調度、上網更新。

四、網路總監

1. 網站維護者:更新與維護外部網站、內部網站。

2. 網頁設計者:網路版版型設計與修正;指導幹部、主編、記者
編排網頁。

3. 網路行銷者:讓《生命力》加入入口網站搜尋清單、部落格聯
播網和其他新聞流通平台,擴大接觸面。

4. 知識管理者:主持《生命力》編採論壇,管理發言文章、編輯
精華文章;並維護和更新知識管理系統。

5. 電腦室總管:協調、處理電腦室使用、管理及技術等問題

6.時事記錄者:每週撰寫大事週記,摘錄與《生命力》主題相關
的大眾媒體報導,補《生命力》的不足。

五、總經理

1. 財務管理者:擬定預算、督導執行及公告;建立、執行會計制
度;負責總務工作;負責募款、徵信工作。

2. 專題編輯人:負責協調主編編選《生命力》專題。
打造公民媒體 313

3. 投稿處理者:處理網友投稿、特約記者稿件。

4. 讀者聯絡人:處理讀者投書、指定哪位主編回答讀者問題。

5. 公關行銷者:統籌公共關係、活動企劃事宜;與其他機構、圖
書資訊單位聯線、交流;負責本網路行銷企劃。

6. 民意調查者:進行讀者調查工作;進行工作人員調查工作。

7. 網摘管理者:維護管理《生命力》共享書籤,並從網友參與編
選的好文中,每天挑選符合《生命力》宗旨的最佳文章,在《生
命力》首頁邊欄聯播。

8. 專書編輯者:在《生命力》實習結束後,彙整同屆記者的優質
文章,經過學生初選、專職記者複選後,編成專書出版。

六、主編

1. 編採召集人:受理記者提報新聞,與記者共同企劃新聞、圖片
與專題,並撰寫稿單;參與線上提報、改稿、編輯會議,說明新
聞內容,提出新聞處理意見;核改記者稿件和標題,並督導記者
改稿;彙整相關稿件,作綜合報導

2. 網頁編輯者:核稿、改題、配圖、超連結補正。

3. 新聞加值者:審核記者推薦的延伸閱讀資料,為新聞編選相關
新聞、相關網站、新聞辭典。

4. 上下溝通者:向記者轉達最新政策、將記者意見轉達給幹部和
314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老師。

5. 專輯編輯者:負責網站主題導覽的更新、網站資料庫的分類;
編製與更新假日專題。

6. 線上撰稿人:寒暑假跑二則新聞,學期中間每兩週交一篇導讀
式網摘,導覽網路資源(如網路心理諮商專線)或導讀新聞議題
(如樂生療養院應否拆遷)。

七、記者

1. 採訪寫作新聞稿。

2. 製作標題初稿。

3. 推薦延伸閱讀資料並設立超連結。

4. 拍攝新聞照片。

5. 製作多媒體報導:如照片故事、影音報導。
打造公民媒體 315

第三單元 運作流程

壹、工作流程

一、例行作業

1. 記者報稿:記者找尋新聞線索,進行初步採訪,向主編提報並
做討論(週日晚上八點前)。

2. 線上提報會議:a.主編將提報結果公布在編採論壇上(週日晚
上八點前)
;b.總編輯、社長在編採論壇上表示意見(週日晚上九
點前)
;c.社長、總編輯、主編與老師開 Skype 語音會議後公告決
議(週日晚上十點前)。

3. 記者截稿:記者採訪寫作,並將稿件(包含文字、圖片、連結)
貼進發稿系統(週三晚上九點前)。

4. 核稿會議:主編、總編輯、社長、老師逐一討論每篇稿子修改
要點(週四中午十二點半到一點四十分)。

5. 改稿說明與檢討會議:主編向記者說明核稿會議決議,老師總
評當週新聞表現(週四下午一點四十分至兩點半)

6. 記者修稿截止(週四晚上六點)。
316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7. 編輯會議(週四晚上六點至七點半)。

8. 排定上稿日程、寄發電子報(週四晚上八點)。

二、即時新聞

1. 記者找尋新聞線索,進行初步採訪,並向主編、總編輯回報

2. 記者採訪寫作,E-Mail 給總編輯。

3. 總編輯核稿、指導記者改稿。

4. 一般新聞由總編輯直接將定稿上網,再通知老師上網核閱;爭
議性、敏感新聞 E-Mail 給老師核閱後再上網。

貳、工作大綱

一、新聞提報

1. 參與者:主編與記者,由主編記錄。

2. 目的:重要新聞初步規劃。

3. 注意事項:記者提報新聞必須詳細說明 a.採訪主題、b.消息來
源、c.採訪動機與預期成果、d.採訪問題要點、e.採訪對象及其背
景、f.生命力過去報導情況和近期媒體報導情況、g.是否搭配圖像
或影音、h.採訪進度等。
打造公民媒體 317

二、線上提報會議

1. 參與者:社長、總編輯、主編、老師,由社長記錄。

2. 會議目的:新聞角度規劃、踩線協調、跨組調度

3. 注意事項:主編撰寫提報單時,應先與記者進行充分溝通,並
寫明具體新聞要點及圖像內容,使參與者能一目了然。

三、核稿會議

1. 記者將稿件貼進發稿系統,主編、總編輯、社長等幹部和老師
分別上網審閱稿件。

2. 主編、總編輯、社長等幹部和老師開核稿會議,依序由主編、
總編輯、社長表示意見,然後再由老師講評並做結論。

3. 主編將核稿會議決議寫在發稿系統上,並當面向記者轉達,記
者若有異議,可依序與主編、總編輯、社長、老師討論,直到達
成共識為止。

四、改稿作業

1. 記者修稿包括修改寫作、補充採寫兩類。

2. 記者依核稿會議共識進行修稿、補充採寫,若有疑義應提出溝
通、討論。
318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3. 明顯、重大錯誤務必立即改進,建議性修稿,視作業時間修正。

4. 核稿先後有不同意見,應提出溝通討論,時間緊急時以後者為
準。

5. 記者應親自修稿,並準時完成修稿工作。

6. 主編檢視記者的修正稿是否充分落實共識、寫作格式是否正
確,若有未臻完善之處,再與記者討論,要求二度改稿,記者若
有異議,可再依序與主編、總編輯、社長、老師討論,直到新共
識形成並充分落實為止。

五、編輯會議

1. 出席者:社長主持,總編輯、主編出席,老師督導;總編輯記
錄。

2. 會議目的:選舉新聞獎項排定上稿日程表。

3. 主要工作:

a. 選舉最佳新聞、最佳特寫、最佳攝影、最佳創新報導、最佳
採訪精神獎時,先由各版主編逐一建議,再由社長主導表決。

b.由社長和總編輯編排上稿日程表,並將日程表公布在編採論
壇上。

4. 總編輯分稿時須注意:
打造公民媒體 319

a. 新聞提報單上的稿件是否都已到齊,若發現新聞未到時,應
立即要求主編向記者催稿。

b. 新聞分類是否適當,該不該變更分類。

5. 上網前須注意:

a. 超連結網址是否正確。

b. 題文是否相符、照片圖說是否相符。

c. 標題、內文有無錯字,核稿時發現的錯誤是否均已改正。

d. 標題中所寫的人事時地物和數字是否均與內文一致、有無錯
誤、誤解之處。

e. 標題中所提到的點在內文中有沒有被刪掉。

f. 標題、編排有無可以在短時間內修改得更好的地方。

g. 確認字體、字形正確。

六、檢討會議

由老師主持,社長記錄。討論事項包括:

1. 當期作業流程、績效與品質檢討。

2. 幹部工作報告。

3. 《生命力》重大問題的報告與討論。
320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4. 《生命力》研究發展計劃的研議。

七、社務會議

由老師主持,社長、總編輯、網路總監、總經理、主編出席;社
長記錄。不定時召開。討論事項包括:

1. 工作流程與網站品質檢討。

2. 網路技術與運作。

3. 業務工作流程與績效檢討。

4. 與輔大其他媒體(新莊報導、輔大新聞網、輔大紀事報、輔大
之聲)協調事宜。

5. 與社會團體結盟與合作事宜。
打造公民媒體 321

第四單元 路線規劃

壹、社會福利組

一、老少權益線

1.路線說明:老人、青少年、兒童相關的福利措施、機構、政策,
以及常發生於此群之疾病說明、治療方式、求助對象。

2.採訪與寫作建議:a.機構的歷史要十分了解;b.對它的運作方面
了解;c.了解機構舉辦過的活動與政策;d.了解現在誰是機構的負
責人;e.政策方面最好是先閱讀清楚,避免訪問時被問倒。

3.問題範本:訪問社工時可以詢問:a.為什麼選擇做這個工作;b.
工作內容為何?c.最難忘的案例是什麼?d.最高興的事情是什
麼?e.最遺憾的事情是什麼?f.認為政府和社會大眾可以為老少
權益做些什麼?

4.採訪線索:老人福祉協會、老人福利推動聯盟、青輔會、內政
部兒童局。
322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二、婦女權益線

1.路線說明:婦女相關的福利措施、機構、政策、疾病等,以及
婦女運動、雛妓、公娼問題。

2.採訪與寫作建議:跑活動之前一定要先連絡好,否則可能會白
跑一趟。

3.問題範本:在訪問機構時詢問:a.機構成立的宗旨、目的、中心
目標;b.機構成員及條件;c.提供的服務及未來發展的方向;d.
舉辦過的活動或是預計要舉辦的活動;e.目前面臨的問題及解決
的方法;f.如何宣傳及經營。在訪問人物時詢問:a.受訪對象的想
法和為什麼會有這些想法;b.過程及經驗;c.目前動向及對讀者的
建議;d.受訪對象的觀點;e.受訪對象的訊息來源。

4.採訪線索:婦女聯合網站、台大女研社、女性影像學會。

三、殘障福利線

1.路線說明:殘障人士相關的福利措施、機構、政策等,包含週
邊設施,例如無障礙空間以及輔具。

2.採訪與寫作建議:強調故事性、啟發性、實用性,避免為個案
募款。

3.問題範本:訪問奮鬥有成的身障人士時,可以詢問:a.是什麼力
量幫助你走出低潮?b.哪些人或機構幫助你重新出發?他們提供
打造公民媒體 323

哪些幫助?c.對其他身障人士有何建議?d.對政府或社會大眾有
何呼籲?

4.採訪線索: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藝文推廣協會的網站、身心障
礙者服務資訊網、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網站、勵殘福利促進協
會、中華民國殘障人協會、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中華民國無
障礙環境推廣協會、輔具研發單位、淡江盲生資源中心、伊甸。

四、病友關懷線

1.路線說明:兩大方向:病友團體、醫療人權。病友團體的運作
以及架構(求助聯絡方式,非刻板組織架構說明)。醫療人權可採
訪醫療疏失造成的醫療糾紛以及互助組織。另外還有醫療改革等
等。

2.採訪與寫作建議:其實要描寫一位醫生熱心奉獻並不容易,因
為如果沒有舉出實例的話,會感覺通篇都在寫空話。描寫奉獻者
是《生命力》常見的題材,要寫的好要從兩方面下手,一個是舉
出實例,另一個是引用他人觀點。實例要具體,否則就算有點到,
還是不夠真實、生動。

3.問題範本:如訪問唇顎裂兒童家長時詢問:a.當得知小孩罹患唇
顎裂時,當時的心情起伏;b.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曾出現心理社
會適應問題嗎?c.家長本身在陪伴孩子成長時,有遇過怎樣的挫
折和困難?d.當孩子問到唇顎裂的事情,是怎樣處理?e.如何克服
被嘲笑的問題?f.是否已經接受重建手術?g.孩子在語言學習
324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上,是否有遇到怎樣的瓶頸?h.唇顎裂孩子必須配合長期醫療,
加上外觀、語言問題,容易面臨比較多的挑戰。身為父母該採取
怎樣適當的教養態度和技巧,有什麼經驗可分享?

4.採訪線索:康復之友協會、瑞信兒童醫療奉獻獎。

五、移民人權線

1.路線說明:外勞、移民新娘的福利問題,包含個人心聲、總體
訴求、政府政策等。另外還有移民所組成的團體也是採訪對象之
ㄧ。

2.採訪與寫作建議:首先建議先搜尋相關聯絡資料,在聯絡前決
定是要電話採訪或是親身採訪。如果是電話採訪,必須詳列問題
內容,並準備好受訪人相關資料。如果是親身採訪,則可大致列
出十個問題左右,再依據談話內容獲取新消息。另外,不建議用
「外籍新娘」一詞,應改用「移民配偶」,以表逹尊重。

3.問題範本:訪問移民配偶時詢問:a.來台灣多久了?最喜歡的地
方是什麼?最不習慣的地方是什麼?b.剛來台灣時,面臨哪些困
難?如何克服?c.妳目前有沒有碰到什麼難題?這些難題的成因
是什麼?妳有沒有尋求政府或非營利組織協助?若有,妳覺得這
些協助是否足夠?

4.採訪線索:南洋姊妹會、居留權委員會、移民/移住人權修法
聯盟、北市忠信國小附設補校、移民配偶關懷協會、台灣人權促
打造公民媒體 325

進會。

貳、社會運動組

一、生態保育線

1.路線說明:採訪生態保育團體、環保運動團體、動物權、流浪
動物團體、公害自救組織等等,了解生態相關問題,報導給社會
大眾。

2.採訪與寫作建議:大部分偏向描寫有關流浪動物及環境保育的
新聞,以故事的寫法帶出主角們的心聲及問題所在。

3.問題範本:報導活動時問:a.活動歷史與背景;b.活動目的;c.
活動內容;d.活動現場狀況;e.保育事物之現況;f.待努力之處;
g.一般民眾對於保育能做些什麼努力?h.擔任保育尖兵的心得及
想法。 報導組織時問:a.組織創辦之構想與緣由;b.組織創辦之
目的、宗旨及招收對象;c.組織之活動屬性與內容;d.受訪者之特
別經驗;e.參與者對於組織的反應及想法;f.參與組織後對於生態
保育得到什麼樣的想法或啟示?

4.採訪線索:荒野保護協會、環境資訊電子報、台灣動物社會研
究會。
326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二、弱勢族群線

1.路線說明:大致上是採訪原住民、客家人等族群,介紹他們的
背景,以及可能會有遭遇到的困境,該如何突破,未來的發展面
向等等。

2.採訪與寫作建議:不要渲染弱勢族群被歧視的地方,不要抱持
刻板印象去報導,如果是採訪人物的話,採訪重點應該是著重在
奮鬥過程及他努力的地方,而不是在他的身分上著墨。

3.問題範本:訪問都市原住民時詢問:a.可否分享你的成長故事?
b.你為何離開部落、來到都市?c.你曾碰到什麼困難?如何克服
這些困難?d.你覺得當前原住民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如何解
決?e.你覺得政府對原住民權益的保障是否足夠?若否,你希望
政府如何加強保障?

4.採訪線索:輔大的黑水溝社所舉辦的活動、各級政府的原住民
委員會、各級政府的客家委員會、蘭恩文教基金會、原住民權益
促進團體。

三、社會邊緣線

1.路線說明:採訪同志、再生人、遊民等,了解他們的生活、處
境、觀點。

2.採訪與寫作建議:必須要做好準備,採訪時才能接得上話;另
打造公民媒體 327

外,儘量讓受訪者暢所欲言,從中可以發掘許多寶貴的資料。

3.問題範本:以採訪同志遊行活動為例,a.可以詢問主辦人,為何
舉辦遊行?訴求為何?為何提出這些訴求?b.可以詢問主辦人或
多次參與同志遊行的人,歷來遊行訴求有何變遷?達成哪些目
標?面臨哪些困難?最難忘的事情是什麼?c.可以詢問數位參與
者為何來參加遊行?對政府和社會大眾有何呼籲?

4.採訪線索:創世基金會、平安居、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同
志健康促進會、台灣人權促進會、監獄輔導、輔大勵德隊、主愛
之家(協助戒毒更生人)、台北市政府社會工作室的黃鈺倫、創世
基金會的學姊、士林更生保護會的黃于玲、以及萬華社福中心的
楊運生。

四、工農運動線

1.問題範本:採訪主題:建教合作的北新休閒農場;a.北新休閒
農場的成立背景;b.建教合作發起緣由;c.建教合作對象;d.
建教合作是否有一些成果或小故事;e.未來有沒有特別的計劃。

五、學運教改線

1.路線說明:採訪學生運動和教育改革。學生運動去採訪學運界
比較有名的人,以人物專訪為重,如果遇到學測等重大考試都可
去採訪,或是學費調漲等相關的事情。採訪教育改革的話要多去
看教師會或者是教育部宣佈的事情或政策。
328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2.採訪建議:學生運動方面,因為學生寒暑假比較有空,所以記
者在寒暑假時要多去注意相關活動,平常沒新聞時可做人物專
訪。另外,多看文教新聞也有幫助。

3.問題範本:詢問學運參與者:a.為何參與學運?b.核心理念為
何?c.曾參與哪些運動?做過哪些事?有何成果?有何困難?d.
最難忘的故事是什麼?e.對其他學生、學校、政府有何期待或呼
籲?

4.採訪線索:苦勞網、新世代青年團、全國教師會。

參、服務學習組

一、服務學習線

1.路線說明:a.終身學習:跨越生命週期的服務學習;b.社會正
義與多元社會:建立一個具社會正義的多元文化與多重價值的社
區;c.國際觀點:國際觀點的服務學習;d.青年參與:青年參與
改造世界;e.宗教與服務學習:宗教團體與服務學習的結合;f.
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保育的服務學習典範;g.研究與政策:服務
學習的研究與政策制訂;h.社區發展:服務學習促進社區的健康
發展;i.學業發展:各級教育機構及教育者透過服務學習增強學
生學術能力及表現。
打造公民媒體 329

2.問題範本:a.如何得到參與這次服務學習的機會?b.你選擇服
務什麼團體或機構?為什麼?是什麼動力支持你參加這一次的活
動?c.請談談服務中發生的趣事或難忘的事。d.從這次服務中,
你覺得學到了什麼?e.在服務學習中是否有遇到困難?

3.採訪線索:青年志工行動網、服務學習資源網。

二、助人專業線

1.路線說明:「心理諮商」一詞雖然在輔導及相關領域廣為使用,
卻沒有明確的定義。但大致上則指的是:心理諮商師以協商、討
論的方式,處理在一般狀況下可以正常適應,但持續一段時間出
現適應問題的人,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困境,嘗試面對並處理該
困境,以重新恢復適應的狀況。在諮商的過程當中,雙方的關係
是平行或者並行的。

「心理治療」的定義:心理治療師透過人際互動過程,藉此協助
受困者情緒、認知和行為的修飾。其所處理的對象面臨的不僅是
適應上的問題,更出現身心方面的病徵或者症狀,需要心理治療
師更深層地探究當事人的人格特性與病症或症狀之間的關係,才
能夠重新恢復適應的狀況,雙方的關係不僅是平行或者並行的,
更涉及醫療關係。

2.採訪與寫作建議:採訪以心理諮商和治療為主,主要是報導現
代人的文明病以及一些弱勢治療團體的現況。
330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3.問題範本:例如「十二個籃子」咖啡店是「中華民國聽障人協
會」的庇護工場,在這裡提供聽語障朋友餐廳工作訓練及工作機
會。採訪問題:a.為什麼以咖啡店為賣點?有特殊之處嗎?b.
如何選擇這些員工?標準是什麼?c.怎麼訓練員工?d.有什麼
難忘故事?e.在經營上遇到的困難之處?f.目前的成效及未來
的展望

4.採訪線索:助人專業學會資訊網、社工專業人協會。

三、社會服務線

1.路線說明:以歷史悠久,或者是特別服務項目的大學服務性社
團為主。

2.採訪與寫作建議:基本上這個路線要找大學服務社團其實不
難,主要還是透過到各大學的 BBS 站,去尋找訪問對象。尋找採
訪對象前,最好能事先瞭解他們主要的服務內容,以免找到同質
性過高的社團,這樣會沒有新聞性。進行訪問前,可詢問受訪者
是否有之前的活動紀錄或者是活動的相關計畫書,這些都可以幫
助自己在訪問過程中,激發出一些事前準備範圍內的題目。如果
社團幾乎都跑過了,難免會得重複相同的社團,或許可以透過實
際參與服務,以記者旁觀的觀點記錄真實的服務過程,有別於總
是由受訪者口述,這樣文章可以更具真實性。

3.問題範本:a.社團創立時間、源由?b.主要的服務宗旨與服務
內容?c.服務工作主要訴求的對象?d.服務過程中印象最深刻
打造公民媒體 331

的人或物?e.覺得服務工作有什麼不足或是可改進之處?f.社
團未來的規劃與走向?g.受訪者參與社團的動機?心得與收
穫?h.如何將自身所學運用到服務工作上?

4.採訪線索:各大學社團網站。

四、中學志工線

1.採訪與寫作建議:

Q1.如何與受訪對象建立關係?
A:先打電話到學校找負責的老師,然後會自我介紹,對方如果
知道你是誰、知道你是善意的,就比較可能釋出善意。然後跟他
約時間、地點採訪,要讓對方挑時間地點,自己盡全力配合。採
訪當時先再自我介紹一次,然後遞名片,其實老師人都很好,幾
乎有問必答,但是要有禮貌,然後面帶笑容,除了聊要採訪的內
容之外,也可以聊聊一些受訪者感興趣的東西。

Q2.採訪前該準備哪些?
A:當然了解對方基本資料是必備的,採訪之前先去看對方的網
站,如此才知道要問什麼問題,如果問網站裡面有的不但失禮,
而且會被笑不專業。還要查一下對方學校怎麼走,最好自己可以
準備地圖,並且抄下學校的電話,或是聯絡採訪對象的方式。

Q3.如何克服採訪的緊張?
A:在打電話約訪老師時,想辦法跟老師聊上幾句話,大約摸一
332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下老師的個性,其實做服務學習的老師都很好,所以其實不用緊
張。你緊張,他可能還比你更緊張呢!所以,深呼吸是很有用的
方式,而且如果做好採訪前的準備工作,其實是不用緊張的。人
就像是一面鏡子,你緊張的時候,其實對方也會很緊張,這樣更
問不到東西;不妨告訴受訪老師:
「你不用擔心,我知道網站上面
都有,我只想跟你閒話家常。」不但是跟她說,也是跟自己說,
聊聊天,反而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2.問題範本:以採訪被選為「資優綠色學校夥伴」的板橋大觀國
中為例:a.當初學校加入綠色學校的背景?b.綠色學校的理念?
c.如何向學生傳達環保概念?d.如何將「服務」的觀念納入「學
習」之中?e.可以分享一個最深刻或是最成功的綠色計畫嗎?f.
從計劃的背景、如何進行、遇到的困難、成果以及心得。

五、社區大學線

1.路線說明:此路線偏重社區大學的特色課程,所以可藉由網路
查詢社區大學的課程。

2.採訪與寫作建議:

Q1.如何做好採訪前的準備?
A:我認為,必須要從該機構當初成立最基本的理念認識起,因
為無論他們現在或是未來所做的任何事,絕對都會和他們的理念
相符,因此從這個部份著手,會有助於釐清許多爭議。再者就是
要對於該機構所從事的工作有基本的的認識,以免在採訪時會一
打造公民媒體 333

問三不知。

Q2.如何與受訪者作良好的互動?
「有禮貌」與「謙虛」
A:無論是在電話裡或是與受訪者本人見面,
絕對是兩大必備要素,畢竟現在我們仍是學生,只要基本態度掌
握好,採訪就不是那麼困難了。再者是要表明自己的來意及所屬
媒體的性質,畢竟《生命力》的知名度仍不大,所以將《生命力》
的性質解釋明白,受訪者聽到「公益新聞」四字,往往就心不設
防了。

Q3.如何正確的下筆?
A:在寫作過程中,往往會不知道從何寫起,故要確定自己採訪
的核心概念與重點,整理出此新聞需表現何種資訊,就能較夠完
整地表達出整篇採訪稿的主題。

3.問題範本:

訪問社區大學課程問題a.課程設立背景?b.目前的規模?c.課
程結束後,未來有何規劃?訪問社區大學服務性社團a.成立背
景?b.參加社團的動機?c.從該社團或社大裡獲得的收穫?d.
成立社團的甘苦談?

4.採訪線索:台北市社區大學聯網。
334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肆、文化創意組

一、社區產業線

1.路線說明:如何把傳統的在地文化,活化成一種文化創意產業,
提高它的附加價值,並促進社區總體營造,這是社區產業的最高
目標。所以可從其歷史背景、文化方面下手,介紹特殊的社區產
業,另外像是社區舉辦的新課程、活動等,也可深入報導。

2.採訪與寫作建議:避免只是單純的介紹單一社區,或是相似度
高的社區活動。建議挑有特色的地方入手,雖然找來困難,但是
寫來容易。

3.問題範本:a.推動這個計畫、方案的原因為何?b.推動過程中
有無任何困難或特別之處?c.未來發展的願景、期許?

4.採訪線索:可從報紙的地方新聞版搜尋關於這類的社區新聞,
抑或是上網搜尋,再藉由這些靈感去發揮,找不同的新聞點切入。

二、表演藝術線

1.路線說明:弱勢團體、弱勢族群的非營利表演,或者以特殊的
表演藝術為主,比如說特別的表演方式、特別的題材、特別的故
事意義,對表演藝術有貢獻的團體等等。
打造公民媒體 335

2.採訪與寫作建議:表演藝術方面,新傳系沒有相關課程,《生
命力》記者比較不熟悉,如果沒有做好功課,就會聽不懂採訪對
象在說什麼,或是在訪問問題時,有辭不達意的情形發生。因此,
對於表演的團體背景、表演內容故事都要事先下工夫,採訪才能
順利進行。

3.問題範本:a.表演藝術團體的源起、背景介紹?b.表演動機為
何?c.表演的特色與特殊之處、表演方式介紹?d.戲劇意涵、想
要傳達給觀眾的訊息?e.表演藝術與觀眾的互動、呈現效果、有
無需要改進的地方?f.團體的未來計畫?g.團體在表演藝術中
對觀眾有哪些回饋?

4.採訪線索:表演藝術聯盟,展演訊息區,總會有許多表演團體
在此刊登演出訊息,還有表演藝術聯盟中會有表演團隊名錄,裡
面都會有各團體的聯絡方式,可以針對自己有興趣的表演團體自
行跟他們聯絡,詢問是否願意接受採訪報導。

三、文化空間線

1.路線說明:介紹都市叢林中的藝文空間,也許是文化咖啡館、
也許是人文小店,用感性的筆調寫出忙碌社會中,現代人沉澱心
靈、逃避喧囂、發現感動的好地方。

2.採訪建議:受訪機構最好以非營利為主,避免變成置入性行銷。

3.問題範本:可以問人文小店負責人:a.請問您為何進入這個行
336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業?b.請問您的最初職業就是與現在的工作相關嗎?c.您創業
初期面臨哪些困難?如何克服?d.哪經營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
麼難忘的事?e.您未來的計畫是什麼?

4.採訪線索:網路(部落格、展演空間的相關網站)、大眾媒體(報
紙副刊、藝文雜誌)等。

四、傳統藝術線

1.路線說明:傳統藝術、民俗技藝、客家藝術、原住民藝術等等,
重點放在「喚醒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注意」
、報導在現代社會漸漸被
遺忘的、不受重視的民間藝術,讓這些藝術得以延續。

2.採訪與寫作建議:藝術家都有自己的堅持,如果沒有主觀的立
場,也就不會產生藝術。但是偏偏報導的記者必須站在中立的角
度去寫,往往會造成受訪者興高采烈談論的地方,卻被我們一筆
帶過。

另外,有時候受訪者會講了一堆他自己的理念、他受到的感動,
但是我們要的是實例與事實,而不是空泛的理想與感動。因此,
建議記者盡量問特殊的例子、喜愛作品、感人故事等等,才能使
報導較深入。

3.問題範本:訪問藝師時詢問:a.學習技藝的過程為何?b.要學
哪些派別?需要花多久的時間學習?c.對藝術的感想?以前和
現在的狀況?d.最喜歡的作品是哪件?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
打造公民媒體 337

麼?e.對社會有何期望、有何呼籲?

4.採訪線索: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傳統藝術」
,就會有很多的線索。
全台灣各地都有各種各樣的民間藝術,盡量挑較少報導的去寫,
例如畫糖、吹糖、傳統雕刻、刺繡、編織、原住民手工藝等等。
或者記者也可努力找尋別人想不到的題材,才會讓人有耳目一新
的感覺。

五、文化中樞線

1.路線說明:各大美術館、博物館、社區展館,常展出特有的傳
統文化、特殊文化等。而這些文化需要推廣才讓社會大眾了解,
所以可深入報導整個展館的特色、展館發展目標、展館如何與社
區做結合等等。

2.採訪與寫作建議:這條線擁有許多私人博物館、美術館,資源
可說相當龐大,但是這些美術館、博物館都分散在台灣各地,所
以跑這條線的記者要做好全台跑透透的心理準備。而採訪上會遇
到的困難,除了地域性之外,
「採訪時間」也是個問題。因為文化
圈裡的人時間比較難約,他們常常出國、或是到各地致力於他們
的文化工作。建議可以在一開始就找好想跑的博物館,把時間安
排規劃出來,逐一採訪,這樣即使約定好要採訪的館出了問題,
也可以再找下一順位,之後再回過頭補採訪。
另外,不僅僅是這個路線,文化路線很容易遇到不會說國語的採
訪對象,這時候可以請台語較為流利的同學朋友充當翻譯,否則
338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因為語言關係讓報導打折扣是相當可惜的事情。

3.問題範本:訪問經營者:a.請問組織的歷史沿革?b.成立過程
中有無遭遇何種困難或有趣經驗?c.目前經營方針為何?d.有
無合作對象?e.對於社區營造的看法?f.與社區互動性如何?
g.在文化發展上的貢獻?h.未來願景?i.目前館內有何活動?
j.館內收藏來源? 訪問義工、參觀民眾:a.來這裡多久了?b.
當初為什麼想來這裡?c.對於展覽館的資訊從何得知?d.知道
附近有這樣的展館嗎?e.平常會不會找時間參觀?f.對於這樣
的展館有何看法?g.在擔任義工期間有無何特別經驗分享?h.
展館對地方及社區的意義為何?i.平時多為哪些團體參觀,又有
無印象深刻的事?j.對於台灣文化產業的看法?

4.採訪線索:五月十八日世界博物館日,每年到了這一天,文建
會、各博物館都會有活動,可以培養成固定消息來源。

伍、媒體改造組

一、傳播政策線

1.路線說明:探討台灣傳播政策,報導媒體改造改革運動、引介
其他國家經驗。

2.採訪與寫作建議:因為這是政策方面的新聞,一般未受過大眾
打造公民媒體 339

傳播相關教育的讀者,很難了解「有線和無線電視的不同?」
、「什
麼是公共化?」
「廣電法是什麼?」等政策。所以如果記者並未收
集到足夠的解釋及資料,會讓讀者讀起來感到十分吃力與不解。
因此記者在事前一定要做好準備,對採訪的政策有一定程度的了
解,問題也要事先規劃好,才可以寫好新聞。而在寫作時可用較
白話的方式解釋這些專有名詞,讀者才能較清楚的了解。另外,
記者可以多看看學者專家的意見,以作補充。

3.問題範本:採訪優質兒少節目評選活動時可問:a.當時為何會
發起此項評選?b.評分標準為何?c.如何選擇具公信力的評
審?d.此項評選,對兒童與少年節目的影響?是否有顯著成效?
e.如何推廣這些優質節目?f.是否遇到任何阻力?

4.採訪線索: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造學社。

二、公益新聞線

1.路線說明:採訪經常報導公益新聞的資深記者,分享他們的採
訪經驗和觀點。

2.採訪與寫作建議:採訪的範圍有時候會出現模糊地帶,建議可
以詢問編輯或老師,可以省去之後被改提報的麻煩。公益新聞很
多時候都要採訪「記者故事」
,因此,在未正式進行採訪前,至少
先了解採訪對象的經歷或作品。如此一來,採訪過程就不會出現
冷場或「只有他講,沒有我講」的情況,可以透過對採訪者的認
識而侃侃而談,也同時讓對方覺得我們重視這次的採訪,這是採
340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訪前的必做功夫。

3.問題範本:採訪記者時詢問:a.如何得知新聞線索;b.如何準
備與受訪者的訪問;c.訪問過程中該注意些什麼;d.如何建構新
聞架構;e.最難忘的採訪經驗。

4.採訪線索:由平面或電子媒體中的報導去發掘公益新聞,進而
聯絡記者進行採訪。

三、公益節目線

1.路線說明:針對弱勢團體與族群所推出的節目,以及得過金鐘
獎頗獲好評的節目。

2.採訪與寫作建議:避免打廣告,需專注在公益節目的內容、製
作過程的想法、以及產生的影響等。座談會、記者會方面比較簡
單,之後可以就訪問對象提出更深入的報導。

3.問題範本:a.製作節目的初衷?b.節目路線上是否有做過調
整?c.製作上遇到的困難?為何採用這種製作方式?d.做節目
時最難忘的人事物?e.是什麼原因讓您願意堅持在製作這個節
目上?f.對節目未來的期許?g.對自己未來的期許?h.節目對
本土帶來如何的效益或幫助?i.對這類節目的大環境有什麼看
法?

4.採訪線索:注意優質節目,製作人方面比較難約時間,人脈廣
的話可以派上用場。
打造公民媒體 341

四、紀錄觀點

1.路線說明:攝影、紀錄片、報導文學,不管是用文字、用影像,
紀錄下台灣本土的文化軌跡、大自然的環境保存,都在這個線的
範疇之中。以台灣本土文化為主,各種非商業的紀錄攝影展皆可。

2.採訪與寫作建議:採訪重點在於採訪對象想要透過文字影像告
訴我們什麼。影片的內容、幕後的花絮,不管是為歷史留影,還
是創意發揮,都要有其歷史涵義、文化傳播。

3.問題範本:採訪導演時問:a.拍攝動機;b.在拍攝過程中,是
否自身有什麼改變?c.拍攝長度一直變動,拍片上是否遇到什麼
困難?d.導演為什麼想拍紀錄片?e.紀錄片拍攝之後,劇中主角
生活因此大轉彎,對紀錄片這種影響力有什麼感想?

4.採訪線索:中華民國紀錄片發展協會、網路上紀錄片的公告訊
息以及紀錄片雙年展等類似展覽。

五、另類媒體

1.路線說明:大眾媒體以外的公民媒體,包括社區報紙、社區電
台、社運媒介、網路部落格等。

2.採訪與寫作建議:採訪的重點著重在部落格的成立與背後的故
事。部落格成立的原因、動機,製作上的困難與對外傳播。同時
也要避免成為消息來源宣傳的對象
342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3.問題範本:a.一開始架設部落格的動機;b.架設部落格時遇到
的困難,如何克服?c.建立後,如何經營自己的部落格;d.比較
受網友關注的事情;e.透過網友得到了哪些回應;f.部落格帶給
基金會最大的改變為何;g.如何透過部落格與外界資源連結;h.
這個部落格有帶來內部人力資源的整合;i.部落格帶來哪些你們
出乎意料之外的影響。

4.採訪線索:華人部落格大獎決選入圍網站。
打造公民媒體 343

第五單元 題材設定

《生命力》長期耕耘每一個路線的新聞,但在深耕同時也要
保持變化。因此,每個同學應該在企畫新聞時,觀察過去的題材,
在既有的題材架構下增補新聞;每週採訪新聞時,也要先檢索過
去的報導,若同一題材過去已有報導,就應強調新進展、新角度。

十年來,
《生命力》深耕社會福利、社會運動、服務學習、文
化創意、媒體改造五大領域新聞,在特定議題上,已經累積可觀
的題材,同學可以參考這些議題結構和題材,加以延伸、補充,
或另行規劃自己的議題。以下以七個議題為例,援引《生命力》
報導實例,說明規劃時要涵蓋的核心概念、議題類型和報導主題:

壹、視障百工圖

頂尖按摩師大都是盲人,但盲人會的不只是按摩,調音、彈鋼琴,
拉保險、當總機,打棒球、跑馬拉松,創作搖滾樂、演出舞台劇,
寫電腦程式、當國會議員……,視障者樣樣都行。
344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一、黑門音樂家

1. 視障鋼琴家黃東裕 彈奏生命樂章。記者:蕭偉媛。發表日期:
2000.12.28。
2. 曾宜臻 用音樂彩繪視障人生。江祥得。1998.12.23。
3. 呂文貴 全盲且智障的音樂天才。張崇賓。1998.09.23。
4. 賴智傑 以調音開啟盲人的另一扇窗。劉家序。1998.06.26。
5. 黑門視障樂團 以音樂滋潤人心。江祥得。1998.10.28。
6. 平安之歌 三位視障媽媽唱出的愛。蔡以真。2002.6.21。
7. 視障歌唱家馬惠美 用歌聲唱出希望。劉懿嫻。2002.5.23。
8. 盲人陶藝班 巧手捏出心中的世界。劉朝弼。2002.5.23。
9. 心光盲人樂團 奏出心中耀眼光彩。廖宜晉。2001.10.4。
10. 周進成 用二胡奏出人間冷暖。廖宜政。2001.8.1。
11. 陳企維 用長笛奏出光明。莊堯閔。2001.7.23。
12. 林家德 用音樂點亮黑暗之光。許志順。1999.12.15。
13. 紀秀月 用音樂信仰克服視障陰霾。秦綾謙。1999.3.10。
14. 蕭煌奇 「全方位」視障音樂人。李秉晉。1999.3.10。
15. 盲人樂團拓荒者 結合音樂與興趣。林韻如。2003.12.18。

二、無色新舞台

1. 光鹽盲人劇團 目中無人心中有美。陳怡妏。1998.11.4。
2. 光鹽劇團首演 視障者真情告白。林納麟。1998.12.10。
3. 視障藝術日 看見盲人新生命。莊曉琪。1998.12.9。
4. 光之舞藝團 舞出視障者之光。盧威廷。2003.5.29。
打造公民媒體 345

5. 《舞踏巴洛克》 舞動盲人心世界。陳怡帆。2003.4.4。
6. 視障藝術季 讓視障音樂發聲。蔡依芸。2001.10.11。
7. 炸蝦捲劇團 展現視障者新視角。蔡依芸。2001.10.4。

三、盲人上班族

1. 盲人張金順 用程式寫出生命力的盲胞。王暄雯。1999.1.13。
2. 盲人林貞伶 指導明眼人學電腦。周靜慧。1998.06.26。
3. 視障總機 能力不輸明眼人。楊玟欣。1998.06.26。
4. 弱視王信中 透過話筒賣保險。張崇賓。1998.12.16。
5. 陳奎宏 用點字保單拉保險。王紫蓉。1998.06.26。
6. 郭淑琪 中途視障的業務員。王海誠。2001.3.8。
7. 點字出版社 領盲人從黑暗到光明。蔡培勤。1999.10.13。
8. 視障者黃阿平 電腦能力一級棒。劉家凱。1999.5.15。
9. 沈松裕 戰勝命運的弱視者。林揚程。1999.5.5。
10. 首座視障錄音室 自播自控展專業。徐郁芬。2002.5.16。

四、墨鏡公務員

1. 鄭龍水 全球第一位盲人國會議員。劉怡。1998.05.06。
2. 藍介洲 盲人狀元。陳芝豔。1998.04.15。

五、聽音運動員

1. 張文彥 國內唯一盲人馬拉松選手。蔡琇惠。1998.05.27。
2. 盲胞也可以打棒球。蔡琇惠。1998.05.13。
346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3. 杜吉雄愛心開創 盲人也能練柔道。吳華。2002.12.18。
4. 一身柔道絕活 摔出盲生自信。吳華。2002.12.12。
5. 光鹽盃盲棒 前進世界盃。劉懿嫻。2002.5.16。

六、新新按摩師

1. 盲人按摩師 把服務送到有需要的地方。林怡蕙。1998.06.17。
2. 按摩企業化 幫助視障按摩師走入人群。陳芝豔。1998.06.17。
3. 盲人按摩企業化 按摩師表認同。陳芝豔。1998.06.17。
4. 給盲人按摩師多一點鼓勵。蔡琇惠。1998.05.06。

七、視障奉獻者

1. 朱萬花 推動盲人音樂藝術的雙手。莊曉琪。1998.12.16。
2. 視障者蘇清富 把握每一個機會。林納麟。1998.11.4。
3. 由黑暗再現光明 林德昌的故事。王惠貞報導。1999.11.4。

貳、在服務中學習

不論是大學本身的辦學計畫,或是自動自發的學生團隊,在多采
多姿的大學生活裡,總有一群人願意奉獻自己的心力與時間,幫
助更多需要我們伸出援手的人,甚至在大學的課程中,也新增許
多服務學習課程,讓大學生體驗助人的快樂成就,並且從中學習
成長。
打造公民媒體 347

一、大學總體規劃

1. 東海大學勞作教育 培養全人視野。王睿成。2003.09.25。
2. 輔大人本計畫 服務與學習並進。田恩慈。2003.04.07。
3. 中原大學 營造全人教育村。張予晅。2002.03.28。
4. 政大 EMBA 培訓非營利組織人才。游皓雲。2002.02.25。
5. 東海大學勞作教育 走過半世紀。曾敬德。2001.05.10。

二、大學研發團隊

1. 社療一隊 從服務中學習。林宗翰。2005.08.17。
2. 逢甲大學 打造全新資源教室。林佶緯。2003.10.29。
3. 台師大團隊 打造無障礙網路天空。吳珮綺。2002.10.02。
4. 台大北輔中心 輔助殘障更貼心。蔡依芸。2001010.18。
5. 輔大原住民服務中心 全臺首創。林海。2001.10.17。
6. 東吳人權中心 推廣人權教育。鄭于瑄。2001.10.04。
7. 新莊社區健康營造 輔大開跑。黎烈芳。2000.11.30。
8. 法播快報 兒童的法律教科書。林慧雲。2000.05.03。
9. 淡江盲人資源中心 看不見的幫手。董芳芝。1999.01.06。

三、自動自發的學生團隊

1. 元智領袖培育團 赴印度教學。黃靖惠。2007.02.13。
2. 輔大 DOGGY CLUB 為弱勢狗狗發聲。黃靖惠。2007.01.30。
3. 台大海外服務團 服務無國界。黃靖惠。2007.01.30。
4. 輔大愛愛隊:愛自己、愛別人。黃靖惠。2006.11.16。
348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5. 輔大體育系 讓運動有愛無礙。鄭綏霓。2005.12.04。
6. 北藝大校狗隊 給狗狗溫暖的家。李維綱。2005.11.21。
7. 玄奘法律服務社 帶你認識法律。李維綱。2005.11.14。
8. 清華之愛 散播快樂的種子。黃瑜文。2005.05.02。
9. 師大社區服務隊 植愛安康社區。林宗翰。2005.03.29。
10. 北醫海外醫療團 深入非洲找幸福。黃瑜文。2004.11.14。
11. 健全服務理念 大學社團各自突圍。劉怡君。2004.05.06。
12. 淡大基服 以花鼓熱舞文化做服務。賴怡君。2004.02.26。
13. 輔大聖言志工 走向世界。于正秋。2003.10.16。
14. 學生社會服務團 東海二十年承傳。林佳緯。2002.05.09。
15. 輔大種子隊 散播服務精神。張予晅。2002.02.27。
16. 輔大圖書館服務隊 學生熱情付出。陳信升。2001.10.08。
17. 台大農服社 下鄉服務有一套。王元琳。2001.05.10。
18. 輔大法服中心 提供民眾法律諮詢。周昱良。2000.09.27。

四、培養專業-服務學習教育課程

1. 輔大兒家系 將愛奉獻弱勢家庭。鄭綏霓。2005.11.13。
2. 人生哲學 落實「服務─學習」。鄭綏霓。2005.06.10。
3. 「服務-學習」客制化 輔大新嘗試。王睿成。2003.12.04。
4. 淡江師資培育 深植「服務學習」概念。王睿成。2003.12.03。
5. 「社會研究方法」研究遊民問題。劉佑豪。2002.12.26。
6. 「家庭生活教育」 讓服務也是學習。劉佑豪。2002.12.05。
7. 東吳人權中心 推廣人權教育。鄭于瑄。2001.10.04。
8. 雷敦龢 推動基礎人權教育。陳力蓉。2001.05.16。
打造公民媒體 349

9. 中原大學特教系 特殊教育獻心力。林慧雲。2000.03.29。

四、做中學-服務學習體驗課程

1. 遠赴墨西哥 關懷失學兒童。陳繪如。2006.03.12。
2. 志工服務課 讓學生走出校園。蕭淵南。2005.03.16。
2. 用心 和特殊生一起在生命中成長。薛明峻。2004.04.01。
3. 東吳大學服務學習 關心獨居老人。王睿成。2003.10.16。
4. 長榮服教 為學子播下服務種子。王睿成。2003.10.09。
5. 僑光學院「服務學習」 重視人文關懷。王睿成。2003.10.02。
6. 輔大服務種子 帶你體驗服務之樂。田恩慈。2003.04.07。
7. 感動來自你的參與-輔大慈濟課程。周昱良。2000.10.05。

參、被誤解的疾病 被隔離的病患

疾病可怕,人對疾病的誤解更可怕,痲瘋病患、精神病患、愛滋
病患,就在誤解者的排斥下,被打入社會幽暗的角落。

所幸,愛和希望的燭光正從角落一根根點燃,一直不斷有社會團
體和基金會對這些不幸的病患伸出援手,病患和家屬也紛紛組織
團體自助助人。

這個專題呈現的,是《生命力》記者十年來傾聽的病患心聲、見
證的奉獻故事和整理的身心療育資源。
350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一、愛滋病

1. 愛滋病患 工作權利受剝奪。丁威。2002.10.24。
2. 走入路德之家 走出愛滋之痛。黃雅暖。2002.03.21。
3. 愛滋病患 看牙不麻煩。林海。2001.05.23。
4. 台灣生命社服協會 護祐愛滋病患。張愛芬。2001.05.10。
5. 詹純蓉 與愛滋病患共餐的社工員。劉怡。1998.03.25。
6. 關愛之家 「盼」有容身之地。楊景婷。2006.10.30。
7. 孕育下一代 愛滋夫妻請注意。陳香妤。2002.09.26。
8. 國際衛生讀書會 談馬拉威愛滋問題。陳繪如。2006.04.12。

二、痲瘋病

1. 對抗痲瘋 活出陽光人生。許士琦。2006.07.05。
2. 金義楨 為痲瘋病留見證。李桂妗。2001.05.24。
3. 樂生療養院 走向轉型之路。呂嘉鴻。2002.03.07。
4. 三多國小 收集樂生的故事與回憶。曾可欣。2005.06.01。
5. 輔大醒新社為痲瘋病患舉辦「愛之旅」。王怡萱。1998.05.20。
6. 挪威徐賓諾夫婦 獻身杏林種下愛。劉朝弼。2002.03.07。
7. 中國痲瘋協會 關懷病人無所畏。黃雅暖。2002.03.28。

三、精神病

1. 用愛讓精神病患走出社會角落。鄭于瑄。2001.12.20。
2. 精神病友走出來 歌唱比賽秀才藝。邱韻珈。2002.12.26。
3. 產業治療 幫助精神病患重返社會。王思芹。2001.05.10。
打造公民媒體 351

4. 家連家 讓精神病友的心同在一起。林昱旻。2003.10.03。
5. 康復之友 精神障礙者的心靈之家。陳敏慧。2002.03.07。
6. 心理衛生講座 了解精神疾病。邱韻珈。2002.12.19。
7. 精健志工回娘家 加滿元氣再出發。張貴婷。2003.12.11。
8. 北市心衛中心 看見你的心。周暐斌。2001.05.10。
9. 輕度精神病友 不瘋也不可怕。陳麗珍。1997.12.10。

肆、每一道皺紋都充滿愛

每一位獨居老人的逝去,都激起社會聲聲嘆息;每一位失智、殘
障、貧苦老人的凋零,也總引發陣陣反省。越來越多的人把嘆息
與反省化為行動,打電話陪老人談心、登門照料他們的起居、為
他們建立一個溫暖的家;也有越來越多的老者走出孤寂,去當保
護小朋友的「愛心爺爺」
、去做扶持「老朋友」的白髮義工。年輕
人的關懷、年長者的奉獻,都讓皺紋裡的孤寂褪去、讓愛滿溢。

一、長者的歡笑

1. 高齡志工 服務不落人後。廖盈蓁。2006.06.06。
2. 老有所樂 銀髮者做手藝娛己助人。陳麗亭。2004.03.04。
3. 戴水木 帶來歡笑的老人魔術師。簡琪芸。2001.03.21。
4. 海中老蛟龍 淨海潛泳會。王心怡。2001.09.20。
5. 不服輸的蔡伯伯。張喬青。1997.12.10。
352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二、獨居老人

1. 用對鑰匙 才能打開獨居老人的心房。簡琪芸。 001.05.15。


2. 游媽媽 被社會福利遺忘的孤兒。郭姝敏。1999.06.09。
3. 張媽媽 只求健康快樂的獨居老人。尤念敏。1999.06.09。

三、服務專線

1. 「老朋友專線」 傾聽銀髮族的心聲。曹璐明。2003.02.26。
2. 關懷愛心連線 家中老人的福音。簡琪芸。 2001.03.21。
3. 老人諮詢服務專線 提供貼心服務。潘杏轉。1999.06.09。
4. 老朋友專線 由白髮義工關懷老人。王怡萱。1998.03.18。
5. 立心基金會 關懷社區老人。曾千蘋。1997.12.10。
6. 青藤問安專線 服務獨居老人。蘇皚雪。1997.12.10。

四、關懷者及團體機構

1. 老人服務 讓銀髮族享受樂活。李家如。2007.02.07。
2. 恆春基督教醫院 關懷台灣尾的老人。賀政。2003.09.25。
3. 曉明給老人尊嚴、陽光、盼望。曹璐明。2003.02.13。
4. 失智老人基金會 維護長者尊嚴。黃名玉。2002.10.31。
5. 關懷老殘 你我有愛。周暐斌。2001.05.10。
6. 長德基金會 守護老人的未來。翁國維。2000.05.17。
7. 老人的福音 聖母聖心修女會。符秀雯。2000.03.01。
8. 照顧獨居老人 便當傳溫情。張瓊芳。1999.09.30。
9. 蔡美華 為殘燭老人點一盞燈。謝敏芳。1999.06.02。
打造公民媒體 353

10. 燭光協會 貧苦老人的明燈。敦展毓。1998.09.30。


11. 劉明淑走出空巢期 關懷老人的世界。黃景珩。1998.09.30。
12. 阿公阿媽上幼稚園。李采鈺。1998.09.23。
13. 老人基金會 老人服務工作的最前線。張靜文。1998.09.23。
14. 失智老人基金會 提供專業照護。陳怡妏。1998.09.23。
15. 葡萄藤基金會 居家療護的指揮中心。劉怡。1998.04.08。
16. 弘道兩千志工 用心陪伴老人。蔡孟勳。1997.12.10。

五、照護機構

1. 日照大家庭 重建長輩自信心。徐宗斌。2003.10.02。
2. 科技健康屋 老人生活有保障。邱文秀。2003.03.13。
3. 主仁安養中心 關懷老人一舉一動。簡國帆。2003.02.20。
4. 仁濟安老所 為老人佈置溫暖的家。張予晅。2002.05.09。
5. 永樂老人中心 銀髮族的新樂園。周德蘊。2002.02.27。
6. 板橋榮家 溫暖老榮民的心。張元齡。2002.02.27。
7. 廣慈博愛院 增添老人生活色彩。陳詩怡。2000.05.17。
8. 天主教安養院 溫馨照顧無依老人。林瑞華。1998.09.23。
9. 北市老人照管中心 使老有所終。陳芝豔。1998.03.18。

六、老年疾病關懷

1. 老年失智症 腦海中的橡皮擦。洪欣怡。2007.02.27。
2. 台灣狗醫生 撫慰心靈的天使。趙詩玲。2003.10.09。
3. 遠離藍色晚年 重視老人憂鬱症。邱韻珈。2002.12.26。
354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4. 家人的愛 讓失智老人不孤單。田芸佳。2002.12.19。
5. 退化性膝關節炎 老年人多留心。田芸佳。2002.10.31。
6. 年過六十五 失智警覺不可無。詹淑芬。2002.10.03。

七、福利政策、活動

1. 關懷失智老人 北市府前熱鬧起跑。戴宇岡。2000.05.07。
2. 北縣清寒老人住院 可申請看護補助。謝蕙如。1998.03.18。
3. 照顧老人 需要「同村協力」。謝蕙如。1998.03.18。
4. 《老人生活指南》手冊發行。陳韻如。1997.10.01。

八、關懷行動

1. 獻出對老人的關愛 從修指甲開始。尤念敏。1999.05.20。
2. 創世基金會 電話問安關懷老人。張崇賓。1998.10.14。
3. 人力和交通 老人在宅服務的難題。陳芝豔。1998.05.13。
4. 在宅服務 陪獨居老人走出孤寂。王偉肇。1997.12.10。

九、老者相關問題關懷

1. 養兒不再防老 晚年褸褸難行。王心怡。2001.12.27。
2. 根治老人問題 就不該放任老人獨居。簡琪芸。2001.05.24。
3. 獨居老人安養問題 社會的重大難題。簡琪芸。2001.05.17。
4. 別忽視獨居老人的尊嚴與權益。簡琪芸。2001.05.23。
5. 安康社區 老人問題多。郭姝敏。1999.03.24。
6. 照護老人 由家庭轉向社區。黃君鼎。1999.03.17。
打造公民媒體 355

7. 北縣老人醫療補助 八十八年度恐難實施。張崇賓。1998.03.10。

伍、博物館:知識與心靈的交會

隨著時代的進步,博物館不再只是展示歷史遺跡的嚴肅代名詞,
現代的博物館所涵蓋的範圍越來越廣,無論是古怪的、可愛的、
甚至是好吃的,可說是包羅萬象。

一、主題類

1. 知音魏錦園 賞玩樂器博物館。黃莉喬。2007.01.31。
2. 郵政博物館 小小方寸大大學問。萬彥伶。2006.08.07。
3. 自來水博物館 寓教於樂。萬彥伶。2006.06.14。
4. 走進懷舊館 看盡古今天下事。郭雨涵。2005.05.12。
5. 樹火紀念紙博館 延續紙的生命力。郭雨涵。2005.05.16。
6. 精緻濃縮人生 夢幻真實袖珍。萬彥伶。2006.03.14。
7. 林昌湘 致力傳承中華武術文化。林曉培。2005.10.29。
8. 巧妙雙手 創造千面鬼臉傳奇。葉匀安。2006.11.29。
9. 台北偶戲館 傳統劇偶一次看。林曉培。2005.12.05。

二、產業類

1. 牛軋糖博物館 懷舊古早台灣味。林曉培。2005.11.04。
2. 社造溫泉博物館 北投居民總動員。郭雨涵。2005.05.20。
356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3. 坪林茶博館 一窺茶的世界。李書琴。2005.01.27。
4. 芭比娃娃館 緬懷過去創新未來。李書琴。2005.07.29。
5. 台灣菇類文化館 帶您一探菇的世界。鄧琬縈。2005.02.27。
6. 琉園「tittot」 典藏剔透。黃莉喬。2006.11.10。

三、人物類

1. 來內灣 看漫畫 認識劉興欽。彭雅翎。2005.03.11。


2. 李天祿文物館 深耕布袋戲文化。林曉培。2005.07.27。

四、自然生態類

1. 石頭資料館 癡人「頑」石。黃莉喬。2006.12.27。
2. 走過三十年 成功蝴蝶館靜待蛻變。郭雨涵。2005.03.05。

五、文化類

1. 順益原住民博物館 展現原民真風貌。李姿錦。2005.02.08。
2. 紫禁城在台北 中國文物盡收眼底。李書琴。2004.11.07。
3. 世界宗教博物館 和平世界觀。萬彥伶。2006.07.25。

陸、草根藝術家

在台灣這塊小小的寶島上,孕育出許多身懷絕技的藝術家,無論
是精巧的手工編織、驚人的毫芒雕刻、生動的茶染技巧或是天籟
打造公民媒體 357

般的原住民歌謠,都有一份對藝術的堅持,而這份堅持不斷觸動
你我的心弦。

一、自然素材家

1. 張月理 從中華花道體驗人生。吳韻璇。2005.03.14。
2. 張梅娘 用創作尋自己的根。蔡以真。2002.03.07。
3. 賴鳳琴茶染 重現大地色彩。吳韻璇。2005.03.23。

二、傳統藝術家

1. 新興閣鍾任壁 布袋戲時裝大師。程旭珀。2005.11.02。
2. 小小皮影戲偶 演出大大世界。陳凱隆。2006.08.11。
3. 游金養 堅持手工木製宮燈。陳凱隆。2006.06.08。
4. 响仁和 堅持做好鼓的態度。程旭珀。2005.12.31。
5. 黃中宇 期盼玻璃教學發揚光大。李姿錦。2004.11.21。

三、手工製品家

1. 許陳春「繡」出平面之外的新生命。趙婉伶。2005.02.27。
2. 小格格鞋坊 手工繡鞋的維護者。陳孝慈。2004.10.27。
3. 后里張連昌 薩克斯風吹響全世界。石震達。2005.3.22。
4. 燃燒短暫 永留藝術之魂。吳韻璇。2005.08.10。
5. 李永謨 用樹皮編造動人生命。陳怡帆。2003.03.13。
6. 張秀枝雙手編織出鹿港的美麗。石震達。2005.03.29。
7. 好香!鹿港周月容的香包。石震達。2005.07.15。
358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四、表演藝術家

1. 戴水木 帶來歡笑的老人魔術師。簡琪芸。2001.03.12。
2. 台灣唸歌 被遺忘的古月琴聲。牛姵葳。2006.11.27。
3. 達利‧伊洛 譜出現代原住民歌謠。陳孝慈。2004.12.02。

五、繪畫藝術家

1. 楊三郎台灣畫界的先鋒。郭雨涵。2005.08.03。
2. 陳忠藏 搭起藝術的橋樑。郭雨涵。2005.08.02。
3. 寺廟彩繪 筆筆勾勒台灣傳統。陳靜鈺。2007.02.09。
4. 黃朝份「彩繪」傳統 「手編」藝術。吳韻璇。2005.03.01。

六、雕刻藝術家

1. 謝洧銘的巧手 三義木雕的榮耀。石震達。2005.03.18。
2. 藝術盤石 精神永固。吳韻璇。2005.07.20。
3. 陳逢顯毫芒雕刻館 微小看世界。李書琴。2004.10.27。

柒、紀錄片:影像裡的意義

紀錄片具有傳達個人想法的功用,拍攝它的人都有一定的理念想
和大家對話。每一部紀錄片都有許多故事,運用鏡頭與個人想法
的結合,訴說紀錄片主角和導演想要傳遞的訊息。
打造公民媒體 359

一、社會公義

1. 平烈浩在樂生院的日子。龔淬平。2005.12.13。
2. 阿嬤的秘密 台灣慰安婦紀實。梁少威。2003.02.19。
3. 吳平海 拍出移民新娘在台心聲。龔淬平。2005.10.31。
4. 他們「放逐」台灣 只為搏一個未來。郭沛軒。2003.03.20。
5. 朱賢哲 流浪狗的生命紀錄者。蘇瑜棻。2001.12.12。
6. 「請問多重」 盼重視法扶精神。劉俊汝。2006.10.23。

二、災區重建

1. 「在中寮相遇」紀錄九二一重建。韋宣均。2006.08.08。
2. 「三叉坑」 寫下泰雅部落重建史。龔淬平。2005.09.30。
3. 「部落之音」紀錄部落重建。胡乃楨。2004.10.08。
4. 《家園》 帶您深入災區生活。張仲琬。2001.12.13。
5. 九二一建築記事 反映建築劣質化。張仲琬。2001.12.06。
6. 到石岡鄉 「我們一起走走看」。張仲琬。2001.11.29。

三、族群文化

1. 無米樂 台灣人吃台灣稻。龔淬平。2005.11.02。
2. 咱兜在十四張 劉氏地方志紀錄。龔淬平。2005.12.29。
3. 「義民爺爺」 復興客家義民祭。龔淬平。2005.11.01。
4. 馬躍‧比吼用紀錄片為原住民發聲。胡乃楨。2004.08.01。
5. 原住民導演用鏡頭留下紀錄。胡乃楨。2004.09.30。
6. 彭世生來去大陳 記述義胞漂泊史。謝佳振。2002.05.23。
360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7. 我們同國 直探多元文化。劉俊汝。2006.11.21。
8. 用民族誌影片與世界對話。胡乃楨。2005.01.12。。

四、教育新象

1. 「奇蹟的夏天」關懷體育弱勢。劉俊汝。2006.10.05。
2. 翻滾吧男孩 翻出體操新希望。龔淬平。2005.10.18。
3. 「夢想無限」 台大師生無限夢想。劉俊汝。2006.12.26。

五、社運之路

1. 貢寮你好嗎 盼建無核家園。龔淬平。2005.12.18。
WTO 抗爭 韓農民「不是暴民」。劉俊汝。2006.06.20。

六、同志心路

1. 美麗導演 陳俊志。周暐斌。2001.05.10。
2. 砸爛我的右臉 紀錄同志心路歷程。錢乃華。2002.10.24。
3. 美麗少年 記錄同性戀文化。楊方儒。1999.02.26。

七、醫療人權

1. 看「醫生」 對生命的新詮釋。許巧雯。2006.05.19。
2. 八東病房紀錄片 力推家事法。洪嘉徽。2006.03.21。
打造公民媒體 361

第六單元 採訪要領

《生命力》記者在社會福利、社會運動、服務學習、媒體改
造、文化創意產業五大領域採訪新聞,每一代記者採訪一學期,
在編採週記中記錄和反省自己尋找線索、採訪規劃、實際採訪的
經驗;我們將這些記錄和反省歸納整理成採訪要領,每學期修訂,
提供學生最實用的採訪指南。以下,以問答方式呈現《生命力》
的採訪要領:

壹、新聞線索從哪裡來?

一、網路上的資訊:部落格、網站、BBS 裡都有一些值得採訪的
線索。另外,有許多基金會都設有網站,可利用關鍵字進行搜尋。

二、相關書面資料:雜誌、期刊、書籍等。

三、剪報:平常多看報,可獲得不少訊息。根據新聞題材進行深
度報導,或從不同角度切入,如:報上常刊載尋獲失蹤兒,但失
蹤兒尋獲之後,與親人間適應的問題,卻常被忽略。

四、正式採訪過程中旁敲得知:採訪時多看多問,往往能得到新
聞線索。

五、聊天中得知:即使你已經說了好幾次《生命力》的宗旨、需
362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要哪一類型的報導,很多採訪對象還是無動於衷,因為你想要得
知的消息也許在他們眼裡只是習以為常的現象,聊天是取得訊息
的一種管道。

六、與自己路線上的機構接觸:到機構中坐坐、閒聊通常可以認
識不少人、得到不少線索,但記者本身一定要有所準備,否則呆
坐一旁,場面會很尷尬。例如,採訪大學服務性社團的記者可到
各大學學生事務處課外活動組要相關資料,如社團簡介、社長或
幹部資料名單。或者利用學期初,各社團在校內擺攤位招生時,
領取行事曆、宣傳單等,有機會的話,可以和社團學生做第一次
的見面交流。但是不要到擺攤日期的最後幾天才去,合適的社團
很有可能已經收工。

七、用不同角度切入:記者隨時留意身邊的新聞,想想能不能換
個角度切入,如此,舊新聞就可能生出新新聞。

貳、採訪前要做什麼準備?

一、先了解基本資料:盡可能了解欲採訪之機構、人物或事件的
背景及資料,一方面避免讓採訪者覺得記者不用心、毫無準備;
一方面可根據資料尋找新聞線索。

二、蒐集相關領域資料:網路上有許多好用的資源,可在網上找
相關資料,幫助了解問題。另外,學校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也有
很多的書籍和期刊論文,可利用關鍵字檢索。
打造公民媒體 363

三、找尋主新聞:從線索中找出最值得報導的點做為主新聞,這
個點必須符合《生命力》的宗旨:
「為弱勢者發聲,為奉獻者立傳」

如此在寫稿時,才不致走錯方向,發生退稿的慘劇。如果採訪前
還是毫無頭緒,訂不出主新聞,可在訪談時找線索。

四、擬問題:擬問題以主新聞為主軸,問題儘量詳細。但問題不
要侷限於欲報導的點,最好加入其他相關問題,如此一來,發現
主新聞沒有價值時,還可從其他方向著手。擬出周延的問題清單
(把能想到的問題都放上去),對採訪相當有幫助。

五、預設可能發生的情況:被拒絕採訪、更改約定時,怎麼辦?

六、平常多注意相關的新聞。

參、電話約訪應注意什麼?

一、採訪之前最好先跟採訪對象約時間,找對方方便的時間去,
貿然前往易打擾對方作息,不僅造成對方不便,記者可能也會白
跑一趟。

二、如果不知道要找誰,最好對總機說明需要,請他轉接到適合
的單位。

三、約訪時,就要想好大概要問的問題,面對受訪者的詢問才不
致支支吾吾(他們最常問:你想要知道哪方面的訊息?)
,讓人家
覺得沒準備。事先告知受訪者欲訪問的主題,可讓他們準備,正
式採訪時可節省雙方的時間。
364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四、第一次訪問最好面訪,不要只用電訪,這樣比較有誠意。
「見
面三分情」
,還沒見到面,就要拜託人家給新聞,會讓人印象不好,
對你也會有所保留。更別想在有新聞時對方會傳真給你或主動通
知你。

五、與受訪對象約訪時,應以辦公室等公共場所為宜,切勿冒險
前往他人家中採訪,若有需要,一定要結伴同行。

肆、第一次去採訪有何秘訣?

一、厚臉皮:第一次到自己路線上的機構拜訪,一定會很緊張,
但千萬不要放棄,就算覺得自己問的問題很菜,也要厚著臉皮問
下去。

二、事前的準備:記者一定要做好十足的準備,對所拜訪的機構
要有起碼的了解。

三、清楚地說明來意:必須明確地告訴對方:「我想要什麼」,不
可丟出《生命力》的宗旨讓對方自行揣測你想要的東西;一開始
可以先介紹《生命力》
、自己跑的路線,及想要的新聞類型,讓他
們知道你需要的是什麼。由於和消息來源還不熟識,可以多聊聊,
增加彼此的暸解,不一定一開始就馬上要新聞。
「拜碼頭」的動作
最好在交接時就開始進行,到正式採訪時才不會手忙腳亂,什麼
線索都沒有。
「一回生,二回熟」下次再去拜訪這個機構的時候,
就不會像第一次這麼困難了。
打造公民媒體 365

伍、初次見面要採訪些什麼?

視不同的單位而定,手邊有的相關資料必須先熟悉,免得莽莽撞
撞,不知道要幹嘛。可以事先擬定可能情況的問題,甚至多下點
功夫在相關領域的知識,到了現場後,一面採訪,一面觀察,如
果當時看到一些認為可以著手進行的新聞點,就放手追問吧。

陸、電訪即拿到新聞,那還需要面訪嗎?

就算在電話中已經說的很清楚了,至少該和採訪對象見過一次
面,而且只有透過電話採訪是很危險的,對方表情是否不耐煩,
真的專心接受你的採訪嗎?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不如面談時可觀
察肢體語言的表達。如果因截稿迫切,不得已只能電訪。那麼試
著和多一點採訪對象聯絡,至少保證寫稿方向不至於偏差。

柒、如何和採訪對象熟識?

一、關係法:盡量扯關係,朋友的朋友也無妨。當你認識的朋友
越來越多後,會發現世界真的很小,小得讓你不能做壞事。

二、參與法:直接參與採訪單位的服務活動,比較不會有隔閡的
感覺,較易得到對方認同,不僅可擴展人脈,也可從中獲得新聞
線索。

三、密集接觸法:把握可能和採訪對象接觸的機會,有空多拜訪
366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受訪對象,與他們聊聊,甚至出遊、烤肉,時時提醒自己利用這
個機會去熟識別人,當然安全問題不容忽視,如果與受訪對象出
遊,最好是一大群人,或有伴陪同,地點在公共場所會比較理想,
不要為了營造人脈,而使自己陷入危險。

四、好幫手法:記者可在活動中扮演照相者的角色,一來避免尷
尬,二來取得社團朋友的好感。

不管用上述的方法,還是哪一種技巧,記住:從真誠出發,以交
朋友的心態相待,莫以「記者」的身份自恃自傲(而且一般人對
記者的印象也不大好)。

捌、訪談技巧及注意事項?

一、採訪時已經在打腹稿了,哪些基本資料要齊全、哪些問題要
詢問的儘量在現場完成工作,不要留問題到家中,
「補採訪」有時
會讓人反感。

二、在現場時時提醒自己要切入哪些主題,沒有權利要採訪對象
主動告訴你什麼,而是看你問什麼、怎麼問。

三、雖然有自己整理出的問題清單,但不用照問題的次序進行訪
問,應視採訪時對話的情況,順著受訪著的思路走下去。

四、採訪有主題(即主新聞)
,稿子會比較好寫。若沒有主題,可
在與受訪者的閒聊中,找出合適的內容。
打造公民媒體 367

第七單元 寫作要領

壹、寫作原則

一、取材創新周延

1. 題材須符合本站「為弱勢者發聲、為奉獻者立傳」宗旨,且應
立足本土,為在地的需要服務。

2. 角度須周延。

3. 受訪對象必須具備代表性(有足夠的知識、能力對訪談主題提
供資訊、表示看法)。

4. 題材避免重複,若重複也要找出新意。

二、主題明確一貫

1. 文章須有主題;一篇文章原則上只有一個主題,若有兩個以上
重點,則以其中一個重點為主題、儘量凸顯,其他重點為陪襯、
點到即可。

2. 導言應該直接切入核心、點明報導主題;導言同時也是文章的
368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結論,總結報導主題。導言宜以具代表的案例、景象、引句、數
據直指主題。

3. 每個段落原則上只寫一個重點;各段落重點須環繞報導主題,
且各為主題之下的一個次主題;段落順序應層次分明,彼此相互
呼應。

4. 全文各段出現的案例、人物、情節均須與主題有關,無助於強
化主題的內容應予以割捨、特質重複的內容應予以歸併。

三、標題

1. 標題須寫出內文的中心主題、核心要點。

2. 主標題語意必須完整,可作獨立完整句。

3. 標題與內文務必相符。

四、內容真實客觀

1. 新聞中所寫的人事時地物必須正確。

2. 新聞寫作只寫事實,避免推論和評論,也不要去揣摩新聞主角
的心理。

3. 新聞必須言之有據,每段標明消息來源、每個形容詞之後須列
舉證據。
打造公民媒體 369

4. 記者不宜出現在報導中,避免把文章寫成個人遊記或見聞錄,
尤其忌諱寫出記者個人意見。

5. 處理爭議性事件和議題,須平衡呈現爭議各方的觀點。

6. 報導企業基金會主辦的公益活動時,重點置於公益活動,而非
企業,以避免廣告嫌疑。寫稿時,避免在導言凸顯主辦的企業,
在第二、三段甚至最後一段點到即可。

五、寫作具體生動

1. 新聞故事應以具體的實例、景象、引句帶出主題,少用空洞的
形容詞。因為形容詞不會讓人感動,只有案例才會讓人感動。

2. 新聞故事的結構可以像論文、分析稿一樣有條理、有論點,但
在寫作上不能硬梆梆的論述,而應儘量採用故事,案例及實際的
景象去鋪陳論點。

3. 新聞應凸顯與主題有關、讀者有興趣的實質內容而非程序性資
訊。與其寫什麼法案通過(菸害防治法今起實施)
,不如寫出這個
法案的具體影響(公共場所今起全面禁菸);與其寫我們問了什
麼,不如寫我們問到了什麼(沒問到的話就不用提了,不要說「某
某人表示他沒有什麼成就」);介紹一個團體時,與其抄錄創辦宗
旨條文,不如敘述他們的實際作為、從而呈現宗旨的落實情況。

4. 新聞必須完整,不能只拋問題而不解答。
370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六、用字精確淺白

1. 新聞必須精簡,一個段落以一五○字內為原則,最長不超過二
百字;一個句子以不超過十個字為原則。

2. 每段開頭可用一兩個短句將段落主題點出,方便讀者瞭解段落
重點、全文章架構。

3. 文句語意必須精確,不可含混、避免歧義。

4. 新聞用字必須淺白,要假設讀者為九年國教畢業程度,避免使
用艱澀的文字或之、乎、者、也的文言文用語,也應對專有名詞
作通俗解釋。

5. 新聞用語避免重複,新聞主角姓名也應與職銜、代名詞(「他」
或「她」)交替使用。

七、格式整齊劃一

1. 新聞寫作格式必須符合本站規格(如:數字用國字)。

貳、寫作問答錄

一、每次寫新聞稿都不知道要如何下筆,怎麼辦?

1. 想想《生命力》的宗旨:這是最常被忽略的,也因此稿子常不
打造公民媒體 371

合要求。下筆前再想一次《生命力》要的是什麼,題材一定要符
合「為弱勢者發聲、為奉獻者立傳」宗旨,內容一定要包括「動
人的故事、進步的知識」
。如果採訪前訂的主新聞已經符合這個要
求,那麼在題材上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2. 導言:在構思導言時,應注意導言要能直接切入核心、點明報
導主題;如:在導言描述奉獻的景象,接著帶出奉獻者的身份,
此後的段落皆以此為主軸,提供更進一步的資料。導言可以是具
代表性的案例、景象、引句、數據,只要是在情感上(包括喜、
怒、哀、樂)能引起讀者共鳴的,就是好的導言。

3. 要能取捨:寫稿要能取能捨,捨棄不必要的點,稿子才不會雜
亂無章。主題訂了,整篇稿子就朝這個方向走,通篇力求突顯一
個主題,其他次要主題擺在文章後半段,點到即可。

4. 段落原則:原則上每個段落只描述一個重點,每個重點都環繞
主題,但段落與段落間的重點絕不能重複,相同重點合併在一段
即可。段與段間的內容最好能彼此呼應,轉接應順暢。

二、寫新聞稿還有哪些原則?

1. 除非是引述他人的話,否則寫作上應避免台語文法,如:他是
個做老師的。

2. 用詞要白話,避免之、乎、則、也等不夠白話的字。

3. 適當使用引述可使文章生動,並增加內容的可信度。
372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4. 若是敏感話題,一定要指出消息來源,否則記者可能會面臨法
律上的問題。

5. 寫完稿子及標題後,回過頭來檢查,會不會文不對題、內容是
否緊扣主題。

三、活動預告撰寫的注意事項?

活動預告宜求精簡,可用較吸引人的寫作方式呈現。

四、新聞稿必頇以第一人稱撰寫時要注意什麼?

一般適用第一人稱寫法的情形:1.受訪對象的事蹟相當特別。2.
在受訪者身份重要或問題敏感的情形下採用一問一答的模式。

五、報導弱勢者要注意什麼?

關於對弱勢團體較負面的描述,在處理上需特別謹慎,以免造成
誤會。

六、新聞要怎麼區分廣告或者企業公益?

新聞中應盡量減低商業意味,報導企業公益基金會的目的在於鼓
勵更多企業投入公益,也讓大眾知道,究竟有誰受益。
打造公民媒體 373

第八單元 編輯要領

壹、主編與記者之間應注意的問題

一、提報注意事宜

記者應在每週日準時提報,只有遇到很重要的突發性新聞,才可
以緊急提報。因為,提報除了經過主編,還需要經過總編輯和社
長(甚至老師),緊急提報很有可能會使得記者的採訪問題和角度
不夠周延,導致寫出來的新聞很有可能不夠好而無法放在《生命
力》的網站上,如果採訪對象(尤其是活動新聞)不能補採訪的話,
記者寫的稿子很有可能就沒有用了。主編必須告訴記者,非必要
情況不要緊急提報。

提報可以不只提一篇,兩則以上也可,歡迎大家同時有多條新聞
線索進行,以備不時之需。

二、準時交稿

比較認真的記者可能人會一個禮拜跑兩篇新聞,主編一定要提醒
記者,記者當週跑了兩篇新聞,想要用某一篇抵下禮拜或某個禮
拜的新聞時,請注意,只要把其中一篇採訪稿貼入發稿系統就好
374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了,兩篇稿子都貼入發稿系統,
《生命力》網站會視為記者這週交
兩篇稿,而不是存稿。因為這樣所以記者下一週還是要交稿,沒
有辦法休息,如果記者下一週自動停稿的話,社長會直接把記者
當成使用金牌。

三、改稿需知

1.新聞稿中的數字:所有數字全部要改成國字。如 2006 年,和 90


年代這種數字,要把 0 改成O,也就是二OO六年和九O年代。

,女性用「她」。
2.新聞稿中的性別用字也需注意,男性要用「他」

3.新聞標題最多 12.5 個字元,中間容許空格,也就是說文字最多


12 個字。

4.年代通通使用西元,不用民國,讓台灣以外的華人也能理解。

四、運作流程

1.提報是每個星期日晚上八點前一定要寄到主編信箱。

2.交稿是每個星期三晚上九點前一定要自行貼入發稿系統。

3.修稿是每個星期四核稿會議後,下午六點以前要完成。

4.如果記者要補採訪,補稿時間的底線是兩週。
打造公民媒體 375

五、發文格式

1.主要文章本體:a.直接【XXX 報導】後面接你的文章;b.主要
文章本體的內容是你的新聞稿的一二段(段和段之間空一行)
;c.
每段的開始不用空一格,頂格書寫。例如:
【洪欣怡報導】長庚大學電子系四年級學生田吉宏,
成功對抗異位性皮膚炎,在今年第二屆菁英盃業餘舞蹈
公開賽,拿下業餘 B 組拉丁舞第一名和業餘準新人拉丁
舞第一名。他表示,剛升上國二時,皮膚症狀慢慢浮現,
從帄常打球後就開始發癢,讓他警覺到自己身體不太對
勁,就醫後的結果才得知自己患了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易發於嬰帅兒、兒童及青少年時期,是
一種慢性且易復發的搔癢性皮膚病變,臺北榮總小兒專
科醫師林進用說,
「疾病本身並無法根治,治療主要的目
的是減輕症狀,避免繼發性皮膚感染,使病患有一個正
常舒適的生活環境。」

2.額外文章內容:除了一二段之外,剩下的部分。

3.文摘:這一欄保持空白就行了。
376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貳、主編要培養的能力

一、溝通的能力

這裡所指的溝通能力,是上下之間的溝通能力,編輯是在這個組
織中扮演傳遞訊息的中介者。所謂的「上」
,也就是老師、社長、
總編輯,開會的結果必須讓記者們,也就是這裡的「下」了解,
務必讓他們知道最新的訊息。記者也會有意見想要反應,由於《生
命力》每個禮拜都會開會,所以記者們可以將意見反應給主編們
知道,由主編代為傳達,並於開會中討論,給予記者答案。

為什麼溝通的能力很重要?《生命力》是一個結構嚴謹的組織,
它有既定的目標以及服務對象,但開會的時候大部分都只有幹部
們參與,所以記者往往都是從上頭的主編獲知訊息。主編背負的
責任重大,這個角色必須讓記者完全瞭解組織的目標與方向,記
者也透過主編來發表意見,所以說主編是個中介者。

不止是傳遞訊息的功能,還必需要有「協調」的功能。在《生命
力》裡面,由於我們都是學生,編輯與記者之間其實沒有權力大
小的問題,所以在業界編輯可以修改記者的稿件,而在《生命力》
裡面,需要的是協調。這裡的協調必須立基在報導是無誤的,而
且是眾人都能夠接受的,而並非是主編與記者之間協調出來的結
果。因為記者是跑新聞的人,他們對於自己的感受以及寫作的能
力有一定的自信,擅自修改恐怕會引起組織間的紛爭,所以才會
需要有協調的角色出現。
打造公民媒體 377

二、對新聞的判斷力

這一點也可以說是「守門人」
。面對記者的提報、採訪疑問、完成
稿件主編需要做到的就是審慎地把關,因為這些訊息是要讓大眾
接收的,就如同其他大眾媒體一樣,精確性對《生命力》來說很
重要。而這個守門人的角色在《生命力》中有非常多層,但第一
層就是各線主編,主編要有能力去看出記者的稿件有無新聞點、
錯誤或者是可以寫得更好,因為他們是與記者互動最為頻繁的
人,所以從提報到新聞寫成都可以與之討論,對新聞有了一定的
瞭解,所以也最能夠判斷記者跑出來的新聞能不能上稿。

這其實不是苛求主編,雖然上頭還有其他幹部作層層把關,但如
果能在一開始就省下可能面臨的麻煩,將會事半功倍。主編必須
對自己的路線的每個分支有些認識,對於相關的新聞也要注意,
網路上有許多可能跟自己路線有關的網路媒體,他們的動態也要
時常注意,這樣子才能夠培養對新聞的感覺,也可以在記者沒有
方向的時候與其討論,給予記者一些想法與新聞的選擇。

對新聞的判斷力還有一項就是照片。新聞的照片與一般的照片最
大的不同點是,它一定與報導的主題有強烈的呼應性質,所以主
編在要求記者拍照的時候,務必要先講明需要捕捉到些什麼。或
許主編沒有辦法親自到場,現場也有可能不如預期般想像的那
樣,但是與記者溝通之後,較能夠得到效果不錯的照片。當然,
記者也有可能拍攝很多張照片,但在《生命力》上稿的時候,只
會擺放一張照片置於上方,所以主編在選擇照片的時候,要注意
378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照片有沒有辦法切合主題,也要注意相片本身有沒有明顯缺失、
侵犯他人隱私、版權等問題。

三、整理能力

主編還有一份工作,就是網路導覽。網路資源導覽的目的是在於
讓讀者去更仔細瞭解這項主題,而將許多文章或者其他網路資源
彙整起來的文章,文章本身不具個人的批判性、主觀性,只是將
許多資源共同寫成一篇簡單的文章,讓讀者自己去看你所引用的
網路資源。

如同上列所述,主編就需要「整理」的能力。鎖定一個主題之後,
開始從網路上搜尋可用的文章,將之串聯在一起,要注意自己所
寫出文章的連貫性以及引用文章的精確性。又因為它是要讓讀者
自發性的點閱其他文章觀看,所以在弄成網路資源導覽的時候,
務必注意導覽文章夠不夠通順,引用的網路資源夠不夠,這些都
是主編該具有的整理能力。
打造公民媒體 379

第九單元 讀者回應

《生命力》重視與讀者間的交流及互動,也經常收到來自各
方讀者的鼓勵與建議。以下將《生命力》所接受到的各式讀者留
言略作分類,並列出《生命力》的處理方式。

壹、如何回應支持與鼓勵?

常常會有熱心的讀者透過新聞迴響或是電子信件為《生命力》加
油打氣,例如:
「我非常喜歡您們網站的內容,它充滿對社會及生
命的關懷」。對於這類留言,只需要表示感謝即可。

貳、如何回應建議與指正?

讀者可能會對新聞內文、題材或網站的架構,提出一些建議;我
們可將讀者建議於下次會議中提出,由大家一起討論該建議之可
行性,並記錄於備忘錄中存檔保存,供《生命力》往後參考。對
這類留言,要表示感謝和虛心受教,例如:
「感謝您寶貴的意見,
我們將加以討論並改進,也希望您能繼續支持《生命力》」。

讀者閱讀完新聞後,可能會發現內文或標題有一些錯誤,因此會
主動告知《生命力》
;當讀者提出指正,我們必須立即通知負責人
380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員,盡快改正。回應時謙虛受教,例如:
「謝謝您的指正,錯誤已
更正,以後我們會更仔細、嚴謹,避免再犯錯,也請您繼續給予
我們批評與指正」。

參、如何回應讀者的求助?

讀者閱讀過新聞內文後,可能會有疑惑或是欲得到更近一步的資
料,例如,讀者可能想要尋找新聞中的主角,或是想得到相關新
聞的更詳細資料;此時,我們聯絡採訪該則新聞的記者或主編,
請他們為讀者做較詳盡的解答。

有些讀者希望透過《生命力》這個平台,將資訊傳送出去,來獲
得協助。例如,在《生命力》的留言板上,放置尋人啟事的資訊
或是尋求骨髓捐贈者;只要內文不與《生命力》宗旨違背,可供
其刊載,不用特別處理。

當車禍受害者或身心障礙等弱勢者,因遭遇不平等對待或生活面
臨困境,而向《生命力》尋求支援時,
《生命力》盡可能提供幫助,
若無法處理,則將此個案轉介給相關機構或基金會,請這些單位
為他們作專業處理。

肆、如何回應讀者提供的資訊?

有些讀者主動提供採訪線索,若符合《生命力》宗旨,轉寄給相
關路線主編和記者進一步聯繫。
打造公民媒體 381

有些讀者留言提供所屬組織的活動訊息,若不涉及商業利益或其
他爭議,可以同意刊播,或由總經理將該訊息放進《生命力》活
動看板,但若涉及商業廣告或其他爭議,則予以刪除。

熱心的讀者會想提供一些物資給《生命力》
,例如捐款、捐電腦喇
叭等,但《生命力》目前無此需要,因此一律回信婉拒,請他們
轉捐給有需要的單位。

伍、如何回應交流與合作邀約?

常有讀者詢問《生命力》文章授權方式,由於《生命力》採用「創
用CC」授權,任何個人或組織只要遵守三個條件——註明出處、
非營利使用、相同條件分享——即可免費使用《生命力》文章,
因此,只要回信說明授權辦法即可。若對方有更進一步需求,可
請其詳細說明其欲合作的方式後,轉交給老師評估、處理。

還有網友詢問如何與《生命力》做聯播?如何找到之前的新聞?
此類問題多與電腦、網路有關,因此詢問過網路總監解決之道後,
盡快回覆讀者。

陸、如何回應系友留言?

有些學長姊主動留言,說明他現在工作的單位,表示願意幫助我
們,歡迎和他聯絡。對於這些留言,我們統一將相關資料整理為
名片檔,以便未來聯繫。學長姊若有提到哪位同學,則請這位同
學上線回應。
382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第十單元 成績評量

壹、評量組成

一、 《生命力》成績評量包括工作成績、工作報告兩部分。工作
成績是指每期的工作表現,工作報告是指記者與主編的編採週
記,社長、總編輯、網路總監與總經理的學期報告或專題研究報
告。工作報告須於期中考前一周、期末考前兩周的周四午十二點
半前繳交,逾期視同缺交。

二、 工作成績原始總分為 100 分,但視工作報告優劣最高得加減


10 分。

三、 老師有權加總分 1 至 10 分,或減總分 1 至 5 分。

四、 學期總成績最高為 99 分,超過 99 分者以 99 分計。

貳、評量方式

一、記者

1. 每期由主編向社長、總編輯提報加減分名單,經老師核可後,
於下一週檢討會公布。
打造公民媒體 383

2. 主編學期末計算學期總加扣分名單,提報社長、總編輯查核,
再送老師核可。

二、主編

1. 每期由社長、總編輯會商加減分名單,經老師核可,於下一週
檢討會公布。

2. 期中與期末由老師各評分一次、同學各互評一次。

3. 學期總分計算方式為:a.以全班記者總平均分數為基本分;b.
每期工作加減分;c.同學互評加減分;d.老師加減分。

三、社長、總編輯、網路總監、總經理

1. 期中與期末由老師各評分一次、同學各互評一次。

2. 學期總分計算方式為:a.以全班記者總平均分數為基本分;b.
每期工作加減分;c.同學互評加減分;d.老師加減分。

參、評量重點與標準

一、工作成績組成

工作成績分工作表現、敬業精神、專業道德三項。
384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二、工作表現

1.社長、總編輯、網路總監、總經理

a.老師評分佔 50%。

b.同學互評佔 50%。

2.主編

a.主編須完成下列工作:

(a)編採召集人:與記者討論新聞報導方向,共同企劃新聞、圖
片與專題,並撰寫稿單;參與提報、核稿、編輯會議,說明新聞
內容,提出新聞處理意見;核改記者稿件和標題,並督導記者改
稿;彙整相關稿件,作綜合報導

(b)網頁編輯者:核稿、改題、配圖、超連結補正。

(c)新聞加值者:審核記者提報的超連結,編選延伸閱讀網頁和
新聞辭典。

(d)上下溝通者:向記者轉達最新政策、將記者意見轉達給幹部
和老師。

(e)線上採寫者:負責網站主題導覽的更新、網站資料庫的分類;
編製與更新假日專題。

b.主編每期基本分為 0 分,全數完成上列工作者,得 0 分,視工


打造公民媒體 385

作表現再加減 0 至 2 分。加減多少分,由社長、總編輯商定,再
交老師核可。

c.無重大理由,未完成全數工作者,第一次一項減基本分 4 分,
第二次每少一項減 8 分,第三次起每少一項減 16 分,基本分負分
逐期累計。理由重大與否,由社長、總編輯商定,再交老師核可。

、最
d.獲選每期主編最佳報導、最佳編輯(新聞企劃或稿件組合)
佳標題者,一次加 2 分。前述獎項,由(a)主編推薦,主編與幹
部過半數同意通過;
(b)同學推薦,全班表決過半數同意通過;
(c)
老師有增列權、無否決權。

e.標題有錯字,一個字減 1 至 3 分;題文不符、圖文誤置,一次
減 3 分;內文錯誤,一個字或字詞減 0.5 分。

3.記者

a. 記者交一篇新聞稿可得 7 分。所交之稿須包括新聞稿、標題、
建議超連結,若有照片必須當期繳交。

b. 缺交新聞稿,第一次和第二次不扣分,第三次起每缺交一次扣
7 分。

c. 稿件修改兩週仍未臻完善者,分數不得超過 3 分。

d. 照片當期繳交,加 1 分,逾期只加 0.5 分。

e. 全學期須繳交三組以上的可用照片,未滿三組者,每少一組扣
3 分。
386 附錄四 《生命力》編採手冊

f. 獲選每期最佳新聞、最佳特寫、最佳攝影、最佳採訪精神、最
佳創新報導獎,一次加 3 分。最佳標題一次加 1 分。前述獎項,
由(a)主編推薦,主編與幹部過半數同意通過;
(b)同學推薦,
全班表決過半數同意通過;(c)老師有增列權、無否決權。

g. 新聞投稿獲刊登,或獲媒體轉載、引述、跟進報導,每次加 2
至 5 分。加分多少由主編與社長、總編輯商定後,交由老師核定。

h. 新聞獲社會重視,每次加 2 至 5 分,如民代據以提案、社會團
體據以推展工作。

i. 人名、地名、機關名稱、日期寫錯,及其他內文出現錯字,一
個單字減 1 分、一個名詞減 2 分。

三、敬業精神:

1. 未準時提報新聞,所跑新聞分數折半計算。

2. 開會未請假獲准而缺席者,第一次扣 5 分、第二次起一次扣 10
分。

3. 開會遲到,初犯者每遲十分鐘扣學期工作成績 1 分、再犯者每
遲十分鐘扣 2 分、三犯者每遲十分鐘扣 3 分,餘類推。

4. 工作不力,以致延誤出刊者,第一次不滿一天減學期工作成績
5 分、超過一天者每遲一天減 10 分、第二次起每遲一天減 20 分

5. 破壞設備、擾亂工作、嚴重違反規定,或其他足以影響正常出
打造公民媒體 387

刊的行為,一次減 10 至 40 分。

6. 未經老師同意,拒絕修改稿件、補充採訪或攝影、協助其他記
者採寫配合稿,第一次減 3 分,第二次減 6 分,第三次起每次減
15 分。

四、專業道德:

1. 接受賄賂者,一次減 100 分。

2. 偽造新聞者,一次減 100 分。

3. 故意侵犯版權者,一次減 40 分。

4. 謊報工作成績者,一次減 40 分。

5. 在新聞道德上有重大表現,足為同學表率者,每次加 5 至 20
分;加分多少,由老師核定。

You might also like